劉亞娣
護理干預對骨折后關節僵硬的改善效果觀察
劉亞娣
目的對骨折后關節僵硬患者的護理干預分析。方法90例骨折后關節僵硬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實施系統化護理干預,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顯效26例,有效17例,無效2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6%,對照組患者顯效17例,有效15例,無效13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1.1%。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68,P<0.05)。結論系統化護理干預對骨折后關節僵硬患者具有顯著改善作用,值得推廣。
護理干預;關節僵硬;骨折;改善效果
關節僵硬作為骨折后最為常見的一種遠期并發癥,主要表現為關節囊及其周圍發生肌肉痙攣及關節內外發生纖維性粘連,如若未能及時有效的對其實施治療,且開展輔助的康復護理,則會形成關節強直,更甚者還會造成終身殘疾[1]。本次研究選取2013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診治的45例骨折后關節僵硬患者,對其采用系統性護理干預,效果明顯,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診治的90例骨折后關節僵硬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21~77歲,平均年齡(34.2±14.5)歲;對照組中,男28例,女17例,年齡20~78歲,平均年齡(34.3±14.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包括術后抬高患者患肢以改善患者的腫脹感與血液循環,動態監控患者的骨折部位情況,定期清潔與更換夾板,嚴密觀察生命體征,保證呼吸道暢通,避免皮損,囑咐患者多飲用水等。
1.2.2 觀察組 采用系統性護理干預。
1.2.2.1 關節伸屈護理 醫護人員用一只手將僵硬的關節近端握住,而另一只手則將其遠端握住,促使關節可實施被動屈伸運動,2~3min/次,而后則實施關節被動伸屈運動,2~3min/次,以患者能耐受確定活動程度,活動用力需適度且持久,持續3~5次。完成伸屈活動之后,則對患者實施揉滾法,上述手法持續2次/d,早晚各1次,1個療程為10 d,通常治療1~2個療程。
1.2.2.2 心理護理 當患者發生骨折且并發有關節僵硬狀況,由于過度擔心其會對今后的生活造成影響,容易出現諸如不滿及悲觀情緒;在對此類患者實施功能康復鍛煉時,患者可能會因為對鍛煉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害怕疼痛等,出現不愿意接受鍛煉狀況[2,3]。至此,護理人員要將解釋工作做好,并對其及時開展各種心理疏導,引導患者對功能鍛煉予以重視,進而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實現患者對康復知識認知度的提升,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1.2.2.3 功能鍛煉 患者上肢運動,可使力緊握拳頭,伸指充分,對各個關節逐個活動;在對下肢實施功能鍛煉時,主要活動部位為股四頭肌,開展帶有節奏感的伸縮與舒張,踝泵運動,骨折處上下關節伸展屈曲運動,功能為負重行走,要求各關節處需持續穩定之外,還需具有一定活動范圍。在實施功能鍛煉時,如若發生傷處腫痛加劇及疲勞等狀況,則可暫停或適度減輕功能鍛煉。當患者出院后,且可下床活動時,對于那些不能主動活動的關節,則需在被動活動方面進行強化。另外,對手術部位的血液循環給予改善,將腫脹消除,防止發生畸形狀況,為早期康復創造有利條件。
1.3 療效判定標準 若患者關節活動均恢復正常,且可自由活動則為顯效;若患者關節活動與正常范圍接近,但活動存在輕微受限則為有效;若患者關節活動受限明顯則為無效[4]。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顯效26例,有效17例,無效2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6%;對照組患者顯效17例,有效15例,無效13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1.1%。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68,P<0.05)。見表1。

表1 兩組改善效果比較[n(%),%]
系統性護理干預目的在于根據患者關節屈伸情況及耐受能力,采用不同的指導方法指導患者進行被動或主要關節功能訓練[5]。骨折早期可指導患者僅進行肌收縮訓練;中期逐步加大肌收縮的力度、次數和時間,同時在護理人員協助下和健側肢體的幫助下,增加骨折處上下關節的活動,逐步由被動曲伸轉為主動屈伸訓練,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步增加活動的范圍和活動量;骨折后期以關節的主動活動為主,適當進行負重訓練。關節功能訓練的原則是以主動訓練為主,被動訓練為輔,目的是增加神經支配下的肌群運動關節,預防關節僵硬[6,7]。
系統性護理干預實質為運用全面、科學且有效的護理措施,改善患者身心舒適度,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系統性護理干預依據患者耐受能力及關節屈伸情況,有針對性的采取指導方法,即對患者主要關節功能訓練提供指導,在骨折早期,可指導患者及時開展肌收縮訓練。而在中期時,則可強化肌收縮力度、時間及次數,且在護士的幫助下,強化骨折處上關節及下關節的活動,從之前的被動曲伸向主動屈伸訓練進行轉換,依據患者實際耐受程度,對其活動范圍適當的增加,并合理控制活動量[8]。而在骨折后期,則以關節主動活動為主要內容,而被動訓練則為其次,最終目的在于實現神經支配下,肌群運動關節的增加,對關節僵硬予以預防。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患者顯效26例,有效17例,無效2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6%;對照組患者顯效17例,有效15例,無效13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1.1%。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68,P<0.05)。采用系統性護理干預在關節僵硬的改善效果方面要明顯好于傳統護理措施。
綜上所述,針對骨折后關節僵硬患者,對其采用系統性護理干預舉措,可對其關節功能予以顯著改善,提升生活質量,在臨床中應用價值廣泛。
[1]裘敏燕.康復護理干預用于骨折術后肘關節僵硬32例效果.中國鄉村醫藥,2013(9):74-75.
[2]張巧鳳,李耀章.護理干預預防膝關節骨折術后關節僵硬的效果觀察.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2837-2839.
[3]劉曉虹.持續性護理干預在促進脛骨骨折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和減少并發癥中的意義.中國傷殘醫學,2016,24(5):103-104.
[4]趙瑞麗.系統護理對骨折后關節僵硬患者的影響觀察.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4(4):45-47.
[5]劉艷.骨折后關節僵硬護理觀察.實用中醫藥雜志,2015(7): 683-684.
[6]魯從華.系統護理對骨折后關節僵硬患者的影響.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4):442-443.
[7]車加麗.護理干預對骨折后關節僵硬患者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2012,18(6):56-57.
[8]萬英艷.護理干預對改善骨折患者術后焦慮及抑郁的效果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27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2.112
2016-10-19]
712000 陜西省咸陽市彩虹醫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