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妮
(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廣西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廣西南寧530023)
淺探廣西壯族服飾文化產業的發展途徑
玉妮
(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廣西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廣西南寧530023)
壯族服飾文化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相交融的資源,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利用價值。過去因對服飾文化資源的挖掘不夠深入、資金不足、人才短缺、管理封閉、市場狹窄等各方面問題,阻礙了廣西壯族服飾文化產業的發展,當今政府重視,給予引導。在資源整合的基礎上,運用產業經營的多元途徑,將壯族服飾文化資源轉化為服裝文化資本和產品,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在新時代找到新的價值。
廣西;壯族;服飾;文化產業;發展途徑
服飾是人類文明特有的文化象征,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伴隨著人類社會進步而延續和發展。服飾有保暖功能,也有審美的需求;有文化的傳承,也有時代發展的創新。各民族服飾文化受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和制約,是一定社會形態中,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水平的反映。
壯族歷史悠久,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有值得自豪的文化傳統。壯族自古以來生活于嶺南中西部,主要從事稻作生產,現主要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及周邊相連的一些地區。
壯族服飾和居住地的自然環境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同時因性別、年齡、用途、季節、職業、地位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壯族服飾總體上以藍黑色調為主,男子與漢族無多大區別,女子則多姿多彩。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繡,風格別致的“壯錦”和“蠟染”圖案精美、色彩艷麗。壯族織錦技藝在2006年成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在桂西、桂西北、桂西南和滇東南廣大地區還保存著相當種類的壯族服飾,而且越是建立過壯族古國或產生過強大土司政權,壯族歷史文化積淀越深厚、居住地形越復雜、交通越閉塞的地方,服飾的種類就越多樣、民族的風格特點就越鮮明。壯族支系多、分布廣,不同支系服飾從款式、花紋、色彩到工藝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而且,廣西壯族開放包容、吸收力強大,他們和漢、彝、苗、瑤等兄弟民族長期交錯雜居,這些民族服飾的一些元素也融合在壯族服飾里面得以體現。
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世界的全球化導致了人類文化的同質化,特別是民族服飾文化。廣西壯族服飾逐漸向兩極分化:經濟發展較快的壯族地區已經淡化本民族服飾,在穿著上與漢族無異,如廣東、湖南壯族聚居地以及散居于粵北、湘南、桂東、桂中、桂南等地區;而深居山區的壯族地區民族服飾相對保存完好,桂西、桂西北、桂西南和滇東南廣大地區的壯族服飾大多還保持著傳統的模樣,但是因為地處偏遠,交通閉塞,難以為大眾所知,民族服裝大多為村民自己縫制,基本上自產自銷,節慶時候穿出來自己欣賞,商品觀念淡薄。
廣西壯族服飾產業起步較早,但是發展緩慢。早期電影《劉三姐》和發展較早的廣西旅游業讓壯族文化為大眾所知,而“大地飛歌·南寧國際民歌節”等國際性文藝演出和“中國—東盟博覽會”將壯族文化推向國際。可是壯族服飾文化產業卻沒有因此而有所飛躍,目前廣西許多民族服裝企業所生產制作的改良壯族服飾大多形式牽強,制作簡陋粗糙,售價低廉,僅僅作為舞臺表演或旅游景點拍照使用,產品附加值不高,不能受到市場追捧,形不成服裝服飾的主流,也無法帶來較高的經濟收益。現階段廣西壯族服飾文化產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產業缺乏引導和規劃
政府對壯族服裝產業的開發關注不夠,引導不足,對壯族服裝改良設計沒有明確的界定和標準,缺乏總體規劃。廣西壯族服飾文化產業現階段仍然處于自發階段,在開發過程中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忽略了其文化價值,僅僅制作一些做工粗糙、面料差、品位不高的舞臺服裝來滿足舞臺表演和游客拍照的需求,而忽視民族服飾文化資源的充分挖掘,缺乏文化品位和長遠眼光。一些大學的服裝專業、民間壯學團體和博物館產品開發人員已經意識到壯族服裝產業化開發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正在積極地尋求壯族服飾商業化的出路。但是因為規模小,受資金、人才、手工技藝及營銷模式等限制,發展速度緩慢,無法形成規模性產業,這都需要政府的重視、引導和政策、資金扶持。
(二)改良設計上對壯族服飾文化底蘊和內涵挖掘不夠
大多數廣西壯族服裝企業和專門研究壯族的機構、學者之間是割裂的,其設計人員對壯族的居住情況、生活習慣、歷史背景和文化情感不了解,在創新中就難以讓壯族傳統服飾原汁原味的傳承和改良,甚至會對壯族服飾文化生態造成破壞。某些學生設計的改良壯族服裝作品缺乏壯族文化內涵的特點,在款式和設計上上一味地追求視覺沖擊和時尚化,而忽略了最根本的壯族文化背景和文化情感。而更多的服裝企業直接拋掉了壯族文化背景,庸俗化、簡單化地去“改良”,失去了其原有的神韻,篡改了其原有的功能。甚至拋去了使用場合特點,盲目作為代表廣西的服裝在正式場合穿著,是不合適的。
(三)生產難以適應產業化的批量性和效率性
現階段,廣西很多民族服飾企業都存在生產規模小,流動資金少,加工工藝粗糙、加工技術落后,生產效率低,產品缺乏創新,樣式陳舊,檔次不高,產品功能單一、質量不穩定,從業人員不穩定、設計人才少,民族文化資源利用面窄、創新難,服飾成本高、售價高的特點。例如,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的壯族服飾店僅有兩三家,老板即是裁縫,所售賣的壯族服裝都是傳統樣式,少有改良創新;費工費時,做一個滾邊就需要一天的時間;做工不夠標準化,全憑裁縫的感覺和經驗做,每一件在版型和手工上都有所差異;成本和售價高,一套日常裝售價兩百元以上,一套盛裝售價幾百到上千元不等,而面料并不高檔,也不能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和日常穿著。以這樣的速度和質量去制作服裝,是難以達到產業化要求的。
(四)管理封閉性,專業人才缺乏
廣西大多數民族服裝企業和公司是個人、家庭或兄弟朋友合伙創業發展而來,因此在管理模式上難免會有家族制的特征,具體表現在:分工不明確,組織結構也比較封閉,缺乏專業化、制度化的管理,不利于外來人才的引進。而各類服裝設計人才、管理人才、營銷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約壯族服飾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
(五)相關企業缺乏,市場狹窄
產業運作必須要有眾數的企業或者公司進行精心經營、有效合作。然而,壯族服裝的經營大多數是以個體的形式存在,而且相關的企業、公司缺乏,市場狹窄,一般是面向劇團、舞蹈隊等表演團隊,許多還處于自產自銷的模式,僅僅面對當地購買力十分有限的的客戶群,不利于產業擴大。
(六)資金流轉不到位
服飾文化產業的開發和發展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和流轉資金,但是廣西地處山區,交通閉塞,經濟落后,尤其是廣西西部壯族服飾保存較為完好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受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限制,資金緊張,再加上政府投入不足,使廣西壯族服飾文化產業的發展滯后。
(一)以發展民族文化為主導
1.以政府引導為發展模式
廣西地處西部,科技人才缺乏,不能像一些發達地區那樣依靠人才和智慧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只能利用自身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來發展民族文化產業。而壯族服飾文化是寶貴的不可再生文化資源,如果盲目開發和“改良”,不良后果是會使壯族服飾文化更快地消失,所以在開發中必須依靠政府引導。政府在進行政策規劃的同時,還應當聯合民間壯學團體,設立專門的綜合決策機構,加強民族服飾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理、研究與保護,厘清概念,界定壯族服飾改良的標準。還要鼓勵各大高校和壯族服飾企業的合作,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
2.以合理開發為發展原則
對壯族服飾文化進行保護性的產業開發,必須要維護壯族服飾文化的生態平衡,使壯族服飾文化按照其自身的規律存在和發展,絕不能人為地加以破壞。因此,要堅持“合理開發”的原則,有選擇地開發壯族服飾產品:對研究得比較透徹并完全掌握其制作工藝的壯族服飾文化元素要大膽設計,使其實用化、商品化、時尚化;而對于壯族服飾的文化內涵、民族情感、功能以及一些受保護的傳統技藝,則應加強保護,保持其原汁原味,不適宜隨意改動。
3.以現代審美為發展標準
民族元素是現代服裝設計師設計理念的重要來源。在壯族改良服飾的設計上,還要結合時代的發展和現代審美的需要,突出壯族服裝元素的審美價值,引進新的面料和生產加工工藝,通過設計,既把壯族元素詮釋得更到位,又滿足現代生活快節奏、個性化的要求,同時還要打造高品質的服裝品牌,增加服飾的品種和產品的文化含量,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這樣才能受到海內外廣大消費者的歡迎,也能讓更多城市壯族群眾因為喜愛而自覺穿回本民族服飾。
(二)多種途徑發展
1.文化資源整合
文化資源整合就是把原本不成系統的、分散的文化資源根據市場需要加以梳理、提煉,將之轉化成具有市場價值的文化產品。在開發廣西壯族服飾文化資源時,一方面要全面、深入、系統地做好壯族服飾文化資源的挖掘和解析,并建立健全壯族服飾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機制;另一方面要從市場需要、市場營銷、品牌建設等系統角度進行資源整合,形成廣西壯族服飾品牌。
2.資本運營和資金扶持
資本是形成文化產業的關鍵,服飾文化產業也不例外。廣西壯族服飾文化資源較多、保存較完整的區域,其經濟水平比不上發達地區,不能像發達地區那樣完全依靠市場運作來實現文化產業發展,只能依靠政府部門幫助。政府應將壯族服飾文化的發展列入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劃之中,在政策上給予優惠,并且建立多渠道投資服飾文化產業的體制和有效的籌資機制。
3.形成產業鏈
發展壯族服飾文化產業不僅可以發展本民族的實用民族服裝、觀賞性民族服飾產業,還可以建立與之相關的其他民族服飾文化產業鏈,借勢為正在起步發展的壯族服飾文化產業做宣傳。同時還可以發展相關文化產業,如配飾工藝品、裝飾品、日用品、紀念品、禮品、文創產品等。這要求政府建立和改革文化產業體制,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體系,促進壯族服飾文化產業鏈的形成。
4.拓寬營銷渠道
在信息時代,現代企業營銷模式已由傳統單一的銷售渠道向多渠道銷售演變。目前,網絡銷售這一新興的模式已成為商品的重要銷售渠道,廣西的民族服裝服飾網絡銷售也正在逐步遞增,越來越多的商家利用微信、淘寶等主要的網絡平臺銷售壯族服裝服飾,如果結合體驗式微營銷、會員制營銷等手段,能取得更好的營銷效果。政府應該積極鼓勵和扶持新的銷售模式,不斷拓寬壯族服裝服飾的銷售渠道。
5.開拓海內外市場
壯族服飾文化產業可以有兩種市場走向:一種是服務于本地消費者及前來旅游觀光的旅游者;另一種是拓展區外及國外市場,將之品牌化,采用多種營銷手段,讓更多服飾消費者了解、喜愛壯族元素服飾并購買。不僅能自產自銷,也要開拓海內外市場,這樣才能實現壯族服飾文化資源的市場價值。
如今,各民族服裝改良大潮已經到來,各個民族都在積極設計和制作民族特色的日常生活服裝。壯族服飾作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交融的文化資源,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利用價值,要把握好其區域性、民族性、傳承性、教化性、娛樂性和時代性等特征,將其作為產業來開發,實現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1]李元君.美麗的錦繡——壯族服飾[M].北京:接力出版社,2012.
[2]陳麗琴.壯族服飾文化研究[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9.
[3]張勝冰.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8.
[4]韋夷,吳儷蓉.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產業化探析——以廣西融水苗族服飾文化為個案[J].學理論,2011(1).
[5]張艷清.民族服裝服飾文化保護與產業化開發[J].網友世界,2014(14).
[6]韓春啟等.民族服裝服飾文化何去何從——民族服裝服飾文化保護與產業化開發論壇集萃[J].今日民族,2009(12).
[責任編輯熈鐫]
H31
A
1008-7656(2016)03-0093-04
2016-01-29
玉妮,女,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廣西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泰國東方大學文化藝術管理專業碩士,研究方向:東南亞和廣西民族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