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小影
(江蘇省昆山市第六人民醫院皮膚科 江蘇 昆山 215321)
慢性蕁麻疹是指由各種原因導致患者的皮膚或皮膚黏膜等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及組織內水腫的一種慢性皮膚病。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軀干、面部或四肢等部位出現風團和斑塊,并伴有皮膚紅腫、發癢等癥狀。該病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為了探討用地氯雷他定分散片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效果,我們對近年來我院收治的146例慢性蕁麻疹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46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規定的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且其均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在這些患者中,排除存在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排除患有其他類型皮膚病的患者,排除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存在禁忌癥的患者。我院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西替利嗪組和地氯雷他定組,每組各有73例患者。在西替利嗪組中,有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8例,其年齡為26~52歲,平均年齡為(38.87±2.43)歲,其病程為8個月~3年,平均病程為(1.53±0.23)年。在地氯雷他定組中,有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25例,其年齡為27~55歲,平均年齡為(39.02±3.15)歲,其病程為9個月~3年,平均病程為(1.68±0.3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我院對西替利嗪組患者使用西替利嗪進行治療。西替利嗪的用法為:每次服用10mg,每天服用1次,連續用藥14天。我院對地氯雷他定組患者使用地氯雷他定分散片進行治療。地氯雷他定分散片的用法為:每次服用5mg,每天服用1次,連續用藥14天。
我院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顯效:患者經治療后其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且其癥狀積分下降超過70%。有效:患者經治療后其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且其癥狀積分下降30%~70%。無效:患者經治療后其臨床癥狀無變化,其癥狀積分下降不足30%。治療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地氯雷他定組中治療結果為顯效的患者有66例,為有效的患者有5例,為無效的患者有2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26%(71/73);西替利嗪組中治療結果為顯效的患者有30例,為有效的患者有18例,為無效的患者有25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5.75%(48/73)。地氯雷他定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西替利嗪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地氯雷他定組中有1例患者出現了嗜睡的癥狀,有2例患者出現了輕微頭痛的癥狀,有2例患者出現了胃腸道不適的癥狀,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6.85%(5/73);西替利嗪組中有2例患者出現了惡心的癥狀,有3例中出現了嗜睡的癥狀,有4例患者出現了頭痛的癥狀,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2.33%(9/73)。地氯雷他定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西替利嗪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蕁麻疹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皮膚病。該病的發生主要與患者存在食物過敏、藥物過敏、被細菌感染及遭受外界刺激等因素有關[2]。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3]。該病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謝龍會[4]等學者研究認為,用地氯雷他定分散片治療該病的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地氯雷他定分散片是一種非鎮靜性長效三環類抗組胺類藥物,可通過選擇性地阻斷患者的外周H1受體,起到緩解其慢性蕁麻疹癥狀的作用。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經治療,地氯雷他定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西替利嗪組患者,地氯雷他定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西替利嗪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閔月[5]等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見,用地氯雷他定分散片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且用藥較為安全。
[1]林中方,何斌,熊超.枸地氯雷他定片聯合匹多莫德分散片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及對T細胞亞群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15):2490-2492
[2]謝利萍.甘露聚糖肽聯合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的分析[J].吉林醫學.2015,36(10):1984-1985
[3]雷有梅.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3):54
[4]謝龍會.玉屏風顆粒聯合地氯雷他定分散片治療慢性尊麻疹的療效觀察[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4,25(6):825-826
[5]閔月.防風通圣丸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35):3945-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