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發現寨卡病毒潛在治療靶點
科學家于1947年從烏干達獼猴身上分離出寨卡病毒。一直以來,人們認為該病毒對人類的危害較低。然而,最近爆發的寨卡病毒疫情改變了這一看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寨卡病毒感染可引起嚴重的病理疾病,如新生兒小頭癥、Guillain Barré綜合征等。這促使研究人員加大了對寨卡病毒研究的力度。
2016年4月19日,杜克-國立大學醫學院(Duke-NUS)的研究人員在Nature期刊上發文揭示了寨卡病毒的結構,表明該病毒的整體結構類似于其他的黃病毒科病毒。黃病毒科病毒的蛋白加工和復制由絲氨酸蛋白酶NS3負責。最近,波蘭格但斯克大學(University of Gdansk)的研究人員對寨卡病毒的NS3蛋白酶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原核表達系統中與NS2B輔助因子結合的活性NS3pro域的表達為NS2BLNNS3pro,并對其合成FRET型底物庫的特異性進行研究。研究的相關結果發表在2016年10月的《FEBS Letters》期刊上。
S Letters,2016,
10.1002/1873-3468.12443 溫玉琴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