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卓
摘 要:分析了前蘇聯解體的主要經濟因素,從經濟增長率遞減發展到危機、半封閉的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落后、落后的增長方式長期不能改變、經濟結構嚴重畸形、比例嚴重失調等4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并從前蘇聯解體的經濟因素分析中,得到了許多對中國很有幫助的重要啟示。
關鍵詞:前蘇聯;解體;經濟因素;增長方式;經濟結構
中圖分類號:D5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3-0019-02
一、前蘇聯解體的歷史背景研究概述
前蘇聯經過7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前蘇聯在1937年3月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時,其工業總產值從歐洲第四位躍居為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二戰后,前蘇聯經濟迅速得到恢復。斯大林逝世后,經過30多年的發展,前蘇聯成為能與美國爭霸的軍事、經濟超級大國。然而,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和平和發展逐步成為時代主題,這一新形勢要求蘇聯的新一代領導人必須轉變蘇聯的發展模式。前蘇聯模式積壓了諸多的內在矛盾,使得它在前進時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無力應對西方層出不窮的經濟、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挑戰,在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擴張中逐漸被邊緣化。當20世紀末資本主義挾全球化之威勢展開迅猛攻擊時,脆弱的蘇聯模式終于經受不住這種內外的擠壓而崩潰了。
學術界對前蘇聯解體問題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過。有學者認為,前蘇聯解體主要是政治因素導致的,經濟因素并非主要原因。也有學者認為,前蘇聯解體的主要因素是軍事因素,包括經濟、政治以及社會等各方面的軍事化,經濟原因屬于附屬原因。還有學者認為,經濟因素成為前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之一,經濟方面的不協調直接導致了社會各方面的不協調,最終導致了前蘇聯解體。少數學者認為,蘇聯解體還有其文化因素,軍事化和規模化發展的文化理念嚴重影響了蘇聯社會的各個階層和各個方面,導致了前蘇聯逐漸衰落并最終解體。學術界對前蘇聯解體的原因眾說紛紜,但不可否認的是,經濟因素確實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一大重要原因。而經濟因素也存在各個方面,以下就從四個方面來分析前蘇聯解體的經濟原因。
二、前蘇聯解體的經濟原因
(一)從經濟增長率遞減發展到危機
前蘇聯在相當一段時間里作為與美國相抗橫的超級大國,綜合實力相當,軍事實力較強,經濟實力也不容忽視。但是,這一優勢并未能持續,隨著經濟體制不合理的弊端日益突出,前蘇聯的經濟增長率日趨遞減。而前蘇聯并未及時發現問題并作出調整,導致逐步發展為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成為前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對前蘇聯解體起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據前蘇聯官方公布的資料,1980年前蘇聯國民收入為美國的67%,到1988年下降為64%;從國民生產總值來看,1990年約為美國的40%,而十月革命前的1913年俄國這一指標為39%。據俄一些學者分析,按人均計算,1989年蘇聯的GDP為美國的30%,工業產值為42%,農業產值為38%。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0年按購買力計算,前蘇聯的實際GDP為美國的39.67%,人均GDP為34.96%[1]。然而,即便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前蘇聯的經濟迅速增長,也有著很多非正常因素和偶然因素,前蘇聯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出售原油得來的,包括還有出售酒精等一些特殊產品換來的經濟增長率的提升。如果剔除掉這些特殊因素,前蘇聯的經濟在相當一段時間里其實處于停滯階段,并沒有實質的增長。
(二)半封閉的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落后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前蘇聯的經濟是半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前蘇聯的經濟模式,市場經濟體制在前蘇聯沒有發揮作用。這種半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使得前蘇聯固步自封,不能參與自由的市場競爭,為經濟落后埋下了伏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正加大招商引資和對外投資的力度,而前蘇聯卻基本只與經互會成員國有貿易往來。其他發達國家的投資力度很高,而前蘇聯的投資遠遠不能與之相比,更不能與當時的另一超級超級大國美國相比了,因此投資的落后也對經濟落后產生了影響。1988年,蘇聯對外貿易出口額占其GNP的7.7%,而1980年世界貿易出口額就已占世界GNP的21%以上。
前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經濟因素是科學技術的落后。前蘇聯的經濟飛速發展更多的是依靠粗放的經濟發展,而不是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雖然前蘇聯在科技方面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這些成就主要集中在了軍事領域和航空航天領域,這些領域對經濟發展的帶動有限。而且,在其他領域的有限科技成就中,大部分也沒能轉化為生產力的進步和經濟的增長。前蘇聯科技落后的原因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前蘇聯脫離了發達國家積極參與的技術生命周期發展軌道,沉浸在自我發展的成就里,不參與世界市場經濟的發展競爭,給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二是前蘇聯沒有將已經取得的科學技術很好地轉化為生產力。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是科學技術帶來經濟增長的很重要的一步,如果不能很好地轉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就不能帶來經濟增長,不能為經濟發展做貢獻。前蘇聯在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指導思想陷入了兩個誤區:第一,前蘇聯過度傾向于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市場領域稱雄稱霸,忽視了與資本主義領域的合作和競爭,過度強調了兩個平行市場的界限和劃分。第二,過度的仇視資本主義國家,不與其進行貿易通商,強調資本主義危機的嚴重性,為了避免資本主義危機波及社會主義市場,堅持在社會主義領域發展計劃經濟,又欺壓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阻礙了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也對自身的經濟發展不利。前蘇聯忽視輕工業的發展,一味重視重工業的發展,過度重視軍工業的發展,國家長期處于備戰狀態,綜合實力趕不上美國,人們生活水平不能提高,也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三)落后的增長方式長期不能改變
前蘇聯的經濟高速發展主要是依靠大量的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來維持的,是一種粗放落后的經濟增長方式,這種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在前蘇聯時期一直未能改變,這一特點是成為蘇聯解體的經濟因素之一,值得進一步深入討論。蘇聯自20世紀30年代消滅失業后到80年代末,每年平均增加勞動力為200萬人。基建投資不僅增長幅度大,而且增長速度快,它一般占國民收入的30%左右,約占國家預算支出的50%。基建投資增長速度快于國民收入增長速度,如1961—1987年,國民收入平均增長率為5.4%,而基建投資為5.6%。前蘇聯生產每單位產品的物資消耗很大,如在20世紀70年代末,生產每單位國民收入用鋼量比美國多90%,耗電量多20%,耗石油量多100%,水泥用量多80%,投資多50%。70年代初,前蘇聯就將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放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上,提出經濟增長集約化的經濟發展戰略方針。然而,這一方針的落實卻不令人滿意。直至80年代,前蘇聯共二十大也進一步提出經濟發展的方向是將粗放的生產方式向集約型轉變,卻仍未取得什么效果。前蘇聯的經濟體制在這段時間實質上并沒有什么太大的轉變,造成經濟發展后來面臨很大的困境,給前蘇聯解體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前蘇聯的經濟體制和增長方式沒有轉變,一直到1991年底解體,基本上仍是粗放經濟,經濟效益沒有提高,如基金產值率繼續下降,每盧布生產性固定基金生產的國民收入從1970年的55戈比下降到1990年的28戈比。80年代中期生產的切屑機床的金屬耗用量比美、日、德和法國同類新產品高1—1.5倍[2]。前蘇聯與美國當時是世界上兩大超級大國,而前蘇聯的綜合實力稍遜,經濟實力距美國更是有所差距。靠粗放式高投入、高增長的模式所維持的經濟增長必然不能長久,當這種高投入的經濟增長手段不能持續時,前蘇聯的經濟增長也就自然無法持續了。
(四)經濟結構嚴重畸形,比例嚴重失調
前蘇聯長期以來經濟結構的畸形發展和經濟比例的失調給經濟發展造成了致命的危害。前蘇聯為了和美國競爭而備戰,大力發展重工業,輕工業長期處于停滯狀態,人民生活極端困苦,而即便在重工業內部,前蘇聯也是優先發展與軍事戰爭相關的機械制造業。這種長期以來的畸形發展給前蘇聯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之大是難以想象的。例如,重輕工業的比重由1966—1970間的1.04:1擴大至1971—1980年間的1.28:1。在重工業內部,與軍事工業密切相關的部門發展更快,1971—1980年機器制造業產值增長速度要比工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高1.7倍[3]。前蘇聯工業的80%與軍工有關。國民經濟的片面軍事化,不僅造成了輕重工業比例失調,還給前蘇聯的農業帶來了巨大危害,農民生活困苦,農業問題嚴重,動搖了國之根本。前蘇聯“在一些年份里,用于軍事準備的開支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25%—30%,也就是說,比美國和歐洲北約國家的同類指標高出了4—5倍”。前蘇聯的經濟結構和比例的嚴重失調,在世界各國都是絕無僅有的。前蘇聯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生活困苦不堪,這對人民來說是極端不公平的。從長遠來說,不利于人民的發展必然不能持久,因為人民大眾才是一切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只有保障人民的利益,才能保持長久發展。
結語
從前蘇聯解體的經濟因素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到許多重要啟示。中國自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生產力得到了解放與很大發展,綜合國力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這些已是世人公認的。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中國夢闡述的是中國未來發展走向的重大問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夙愿與共同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幾代人去拼搏。只要我們堅持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走前蘇聯社會經濟發展的老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中國夢就一定能順利實現,中國將以良好的、夠格的、顯示強大生命力的、對世界具有極大吸引力的、不同于前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形象展現在國際社會。
參考文獻:
[1] ?宮達非.蘇聯劇變新探[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
[2] ?周尚文.社會主義必須回應時代的要求——從全球化視角看蘇聯解體[J].社會主義研究,2013,(6).
[3] ?陸南泉.如何評價蘇聯經濟建設問題[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4,(1).
[責任編輯 ? 安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