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廣軍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馬鞍中心小學 江蘇 南京 211525)
摘 要:在語文課活動課的組織實施中,應始終把學生的自主性擺在第一位,讓學習自主地、積極地參與,動口動腦,培養內在的動機,激發智慧的潛力,發展個性特長,推進個體的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動”是活動課最大的特點,應該將“動”貫穿于活動課組織實施的全過程。活動課對于豐富學生生活,對于加深學生語言體驗,提高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活動;成長;讀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4-081-01
語文活動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必須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認真上好語文課。活動課對于豐富學生生活,提高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著重要意義。
如何上好語文活動課呢?
筆者認為:在語文課活動課的組織實施中,應始終把學生的自主性擺在第一位,讓學習自主地、積極地參與,動口動腦,培養內在的動機,激發智慧的潛力,發展個性特長,推進個體的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動”是活動課最大的特點,應該將“動”貫穿于活動課組織實施的全過程。
一、選好內容,使學生“可以動”
語文活動課作為一門課程,它有自己設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須著眼于以獲取直接經驗。即時信息為內容,以實踐性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從課堂走向社會,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活動課比起學科課程有較好的靈活性,在內容的選擇上我們可以很好地體現“可動性”。
1、實踐性內容
實踐性是語文活動課的主要特性,它改變了學科教學中教給學生結論性知識的方式,讓學生在參與觀察、動腦、動口、動手能實踐活動中拓展知識,發展能力。一次語文活動課,我組織學生到市場調查采訪,很多同學對市場的一些問題作了如實記述。如“吃啥有啥”、 “菜價低菜農愁”等。這次活動課,同學們表現活躍,不但學會了調查,練習了寫作,還明白了“寫作處處有材料,只要做個有心人”。
2、競爭性內容
魏書生說:“即使對毫無直接興趣的智力活動,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的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的確是這樣的,在競賽中,不喜歡的事情也喜歡,枯燥的事情也變得有趣。 如我在上一則關于即興演講的口語交際的時候,采取的就是比賽選拔形式。學校正好要開展一次講故事比賽,每個班級的名額有限,我們班這次的口語交際比賽前五名直接獲得資格。同學們個個磨拳擦掌,由于準備沖分,競爭激烈,這一次的即興演講小比賽我們班級中人人都發了言。
二、放手指導,讓學生“真正動”
要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從活動的設計、準備到實施、總結都要放手讓學生參與,使學生感到這是自己的“活動”,從而真正動起來。
1、放手讓學生參與活動的設計與活動準備
開始時,教師可就活動的設計和內容征求同學的意見。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可將一部分內容交給學生搜集準備,這一過程其實也是學生的活動過程。從活動內容搜集,學具教具制作,到活動場景的布置,均可讓學生參與,教師主權是做好小主持的指導。如在上《詩情畫意迎新年》這節活動課節中,學生不但布置了一個喜氣洋洋的教室,還自行準備了水果、糖、餅、卡片等獎品。
2、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一展身手
活動課重在過程,只要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那么即使學生在活動的某項內容沒有充分完成,這節課也是成功的。如活動課《手抄報大賽》,開始很多教師認為大部分學生將難以完成。后來放手讓學生自行設計版面,結果連最差的學生也能完成,一些手抄報的精美還令人贊嘆不已。當學生看到滿教室展評的作品時,都深感自豪。
三、巧選形式,讓學生“全體動”
語文活動課一定要避免那種“尖子生表演”的場面。在每一次活動中,都應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語文活動課的形式是多樣的,如閱讀欣賞、口才培訓、表演品評、調查觀察、語文技能賽等。要從為學生提供人人都有“動”的機會的角度出發,巧選活動形式。如蘇教版教材第十一冊語文《負荊請罪》一課,我在上這一課進行分角色表演時,就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我們采取以小組為單位,除了書中所說的廉頗、韓勃、藺相如之外,又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增添了一些人物,如:藺相如的馬車夫、侍衛等,這樣就能讓大部分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進來。
四、優化結構,讓學生“全程動”
為確保學生在活動過程的每一環節都處于“動”中,教師除了讓學生參與活動的準備工作以外,還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科學、合理、有序的活動程序,優化活動課課堂結構。如在《我能行》這節活動課的程序設計中,先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導入情境,繼而“選評委”搶答案掀起第一個小高潮。在匯報“發現別人優點”時,由于每人都想知道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會磁石般地吸引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雖然要求較高,但滿足了孩子的表現欲。緊接著安排了一個帶有競賽性卻輕松愉快的“表演”,則緩和了緊張的氣氛。最后的“評選‘班之最”,從而將活動推向了高潮。這樣的課堂結構,自始至終都讓學生們處于活躍的“動”中,效果自然顯著。
參考文獻:
[1] 《教師新概念--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教學研究系列)》.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2年8月1日
[2] 《心理學》山東省自學考試統編教材.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