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向明
腹內壓、腹腔灌注壓與肝硬化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預后的相關性
賈向明
目的探討腹內壓、腹腔灌注壓對肝硬化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預后的關系,為肝硬化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治療提供參考。方法75例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據患者入院當日的腹內壓、腹腔灌注壓分為腹內壓<12mm Hg(1mm Hg=0.133 kPa)組15例、腹內壓≥12mm Hg組60例及腹腔灌注壓≥60mm Hg組23例、腹腔灌注壓<60mm Hg組52例。比較相應兩組的腹水、自發性腹膜炎、肝性腦病發生情況及機械通氣時間、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入住時間、ICU病死率、住院時間及住院病死率。結果腹內壓<12mm Hg組的肝性腦病、機械通氣、ICU病死、住院病死比例均明顯低于腹內壓≥12mm Hg組,自發性腹膜炎發生率明顯高于腹內壓≥12mm Hg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355、10.355、11.259、11.343、4.057,P<0.05)。腹腔灌注壓<60mm Hg組機械通氣時間、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ICU病死、住院病死比例明顯多于腹腔灌注壓≥60mm Hg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68、2.367,χ2=5.221、5.143,P<0.05)。腹內壓與住院病死率、ICU病死率呈正相關性(P<0.05);腹腔灌注壓與住院病死率、ICU病死率呈負相關性(P<0.05)。結論腹內壓、腹腔灌注壓與此類患者預后密切相關,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注意監測這兩種指標的變化,以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
腹內壓;腹腔灌注壓;肝硬化;感染性休克
肝硬化是肝膽外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發生與患者地域、種族、所處環境及生活習慣密切相關[1]。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性休克患者預后與其腹內壓、腹腔灌注壓等因素有關[2]。本研究對75例肝硬化合并腹腔鏡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患者腹內壓及腹腔灌注壓變化對其預后的影響,為改善此類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6年4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75例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完整臨床資料。根據患者入院當日的腹內壓、腹腔灌注壓分為腹內壓<12mm Hg組15例、腹內壓≥12mm Hg組60例及腹腔灌注壓≥60mm Hg組23例、腹腔灌注壓<60mm Hg組52例。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患者接受感染性休克的常規治療方案,治療目標為,中心靜脈氧飽和度≥70%,平均動脈壓(MAP)≥65mm Hg,中心靜脈壓≥8mm Hg;其他治療措施有:早期液體復蘇,應用強心劑、血管活性藥等。腹內壓、腹腔灌注壓無特殊治療目標,由醫生視情況而定。
1.2.2 腹內壓測定及腹腔灌注壓計算 采用膀胱間接測壓法測定腹內壓。若初次測定腹內壓即診斷為腹腔間隔綜合征則每隔1 h測定1次,連續測定5 d。若若連續2次腹內壓≥12mm Hg,則診斷為腹內高壓;若連續2次腹內壓≥20mm Hg,則診斷為腹腔間隔綜合征[3]。
1.3 觀察指標 觀察各組患者腹水、自發性腹膜炎、機械通氣及肝性腦病發生情況及機械通氣時間、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ICU入住時間、ICU病死率、住院時間及住院病死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檢驗;相關性采用直線相關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觀察指標比較 腹內壓<12mm Hg組、腹內壓≥12mm Hg組在腹水、機械通氣時間、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ICU入住時間、住院時間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內壓<12mm Hg組的肝性腦病、機械通氣、ICU病死、住院病死比例均明顯低于腹內壓≥12mm Hg組,自發性腹膜炎發生率明顯高于腹內壓≥12mm Hg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灌注壓≥60mm Hg組、腹腔灌注壓<60mm Hg組在腹水、機械通氣、ICU入住時間、住院時間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灌注壓<60mm Hg組機械通氣時間、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ICU病死、住院病死比例明顯多于腹腔灌注壓≥60mm Hg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腹內壓、腹腔灌注壓與住院病死率、ICU病死率的關系 直線相關分析顯示,腹內壓與住院病死率、ICU病死率呈正相關性(P<0.05);腹腔灌注壓與住院病死率、ICU病死率呈負相關性(P<0.05)。見表2。
表1 各組觀察指標比較 [n(%),±s]

表1 各組觀察指標比較 [n(%),±s]
注:與腹內壓<12mm Hg組比較,aP<0.05; 與腹腔灌注壓≥60mm Hg組比較,bP<0.05
項目腹內壓<12mm Hg組(n=15)腹內壓≥12mm Hg組(n=60) χ2/t P腹腔灌注壓≥60mm Hg組(n=23)腹腔灌注壓<60mm Hg組(n=52) χ2/t P腹水 15(100.0) 56(93.3) 1.056 0.304 20(87.0) 50(96.2) 2.168 0.141肝性腦病 5(33.3) 46(76.7)a 10.355 0.000 14(60.9) 37(71.2) 0.775 0.379自發性腹膜炎 10(66.7) 14(23.3)a 10.355 0.000 6(26.1) 17(32.7) 0.276 0.599機械通氣 8(53.3) 54(90.0)a 11.259 0.000 20(87.0) 42(80.8) 0.426 0.514機械通氣時間(d) 7.8±2.7 8.9±2.4 1.549 0.468 8.0±2.9 9.5±3.1b 2.068 0.031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d) 5.5±2.6 6.8±2.7 1.679 0.347 8.2±2.7 9.8±2.9b 2.367 0.030 ICU入住時間(d) 13.3±3.2 12.5±3.8 0.751 0.259 13.0±3.0 12.4±3.4 0.742 0.368住院時間(d) 31.0±12.4 29.5±14.7 0.364 0.736 25.1±9.4 23.0±14.2 0.648 0.362 ICU病死 4(26.7) 44(73.3)a 11.343 0.000 10(43.5) 37(71.2)b 5.221 0.022住院病死 10(66.7) 55(91.7)a 4.057 0.032 16(69.6) 47(90.4)b 5.143 0.023

表2 腹內壓、腹腔灌注壓與住院病死率、ICU病死率的關系
感染性休克是肝硬化的常見并發癥,其預后多不良,所以如何在早期預測患者的臨床結局,分析其病死的危險因素對改善此類患者預后顯得格外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腹內壓≥12mm Hg組的住院病死率及ICU病死率均明顯高于腹內壓<12mm Hg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灌注壓<60mm Hg組的住院病死率及ICU病死率也明顯高于腹腔灌注壓≥60mm Hg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直線相關性分析發現腹內壓與住院病死率、ICU病死率呈正相關性(P<0.05);腹腔灌注壓與住院病死率、ICU病死率呈負相關性(P<0.05),提示腹內壓、腹腔灌注壓與肝硬化合并感染性休克的預后密切相關。
目前,有關肝硬化患者腹內壓變化與患者臨床結局的關系的報道較少。本研究結果提示,腹內壓增高與腹腔臟器灌注不足、功能能損傷有關;同時發現腹內壓增高及腹腔低灌注壓的肝硬化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及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明顯延長,且增加患者的ICU入住期的病死率及住院病死率,其可能與肝硬化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大多數存在平均動脈壓較低有關[4],而伴有腹水和自發性腹膜炎的患者會明顯增加其腹內壓,兩者相互作用,其結果使患者腹腔動脈血流灌注明顯減少;腹腔內臟器、特別是消化道靜脈血液回流不暢,造成腸道淤血、滲出病影響其屏障功能,增加患者的腹水和自發性腹膜炎的發生風險,進而增加其腹內壓,形成惡性循環,加重病情,增加了病死的風險[5]。
綜上所述,肝硬化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常伴有較低的平均動脈壓,腹內壓增高、腹腔灌注壓不足可能性較高,這可能是此類患者感染不易控制,病情進展較快的重要原因;而腹內壓、腹腔灌注壓與此類患者預后密切相關,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注意監測這兩種指標的變化,以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
[1]董麗麗,傅志泉.肝硬化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季節、節氣特征分析與護理對策 .重慶醫學,2014,79(23):3055-3056.
[2]許吉生,王建中,段建華.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臨床特征及預后.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802(5):612-614.
[3]陳琳,袁宏,朱隴東,等.院內二次感染對肝硬化患者死亡風險水平的影響.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41(4):624-625.
[4]張翌,蔡遜,曹庭加,等.腹內壓、腹腔灌注壓與肝硬化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預后關系的臨床研究.臨床外科雜志,2015,23(12):916-918.
[5]Kryvoruchko IA,Iuv I,Povelichenko MS,et al.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sepsis.Klinicheskaia Khirurgiia,2015(5):5-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4.015
2016-11-21]
471944 河南省偃師市邙嶺鎮衛生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