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現澤
淺談針灸療法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效果
梁現澤
目的研究針灸療法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效果。方法70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依據患者來院先后順序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35例。實驗組接受針灸治療,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統計和比對。結果實驗組患者予以針灸治療后,顯效14例,有效19例,無效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4.3%;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治療后,顯效11例,有效16例,無效8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7.1%。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神經源性膀胱治療中應用針灸療法,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針灸療法;神經源性膀胱;效果分析
神經源性膀胱是一種膀胱功能障礙,多是由于患者顱腦損傷、中樞神經系統受損、中風、糖尿病等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有膀胱膨脹、常有尿意、排便紊亂等[1],對于患者正常的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臨床治療中多采用間歇導尿、藥物治療、膀胱訓練等,雖然能夠減輕一定的癥狀,但是臨床效果不穩定[2]。本文為研究神經源性膀胱的針灸治療效果,選取本院2013年4~7月收治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70例,以下為研究結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4~7月收治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70例進行分析,本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38∶32,年齡最大72歲,最小40歲,平均年齡(52.6±6.5)歲。依據患者來院先后順序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本組所有患者均對該研究知情,自愿參與簽訂了知情同意書。納入和排除標準:將確診為神經源性膀胱的患者納入此研究,患者的癥狀主要有尿失禁、尿感弱、排泄功能紊亂等;將患有其他器官疾病的患者及不能配合此研究的患者予以排除。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予以常規治療方法,詳情內容為:間歇導尿、膀胱訓練等。實驗組患者采用針灸治療[3],方法如下:選取百會穴、氣海穴、合谷穴、三陰交穴、陰陵泉穴為主要穴位,在百會穴向著病灶方向進行橫刺進針1寸,陰陵泉穴直刺進針2.5寸,氣海穴、關元穴斜向下進針1寸,以患者的外陰部有針感為宜,其余的穴位采用常規的呼吸補瀉法行針;使用艾條進行溫和灸,每個穴位10 min,留針25 min,每日針灸1次,連續針灸1個月。
1.3 療效評估標準 兩組患者經不同方法治療后,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未出現不良反應,評價治療效果為顯效;兩組患者經不同方法治療后,臨床癥狀有明顯好轉,出現輕微不良反應,評價治療效果為有效;兩組患者經不同方法治療后,未達到顯效和有效的治療標準,評價治療效果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予以針灸治療后,顯效14例,有效19例,無效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4.3%;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治療后,顯效11例,有效16例,無效8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7.1%。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 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神經源性膀胱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膀胱系統疾病,其主要是指與排尿有關的神經受到嚴重損害后導致排尿功能障礙的情況,按照逼尿功能具體可將其分為逼尿肌無反射和逼尿肌反射亢進兩種。神經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礙是神經病變導致的尿道或膀胱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有尿失禁、尿痛、排泄紊亂等,部分患者同時會伴隨膀胱尿道功能協調性失?,F象,其對于患者的正常生活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4]。臨床治療中多采用藥物治療、間歇導尿等,雖然能夠緩解患者的癥狀,但是不能從根本上進行治療。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的根本目的在于對腎功能予以保護,同時通過建立低壓儲尿、排尿和排尿控制等方面對患者臨床癥狀予以緩解,以提高其生活質量和預后,防止出現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就目前而言,臨床尚未尋找到針對性治療藥物和方案,一般會根據患者的病情需要,在提高治療效果的基礎上,盡可能選擇微創、安全性高等治療措施[5]。
從中醫的角度上看,神經源性膀胱屬于“癃閉”、“淋證”的范疇,在治療上主要使得患者的排尿系統暢通,中樞神經系統得到修復[6-10]。針灸是祖國傳統中醫一直沿用的一種治療方法,針灸中行針的百會穴、氣海穴、合谷穴、三陰交穴、陰陵泉穴等均屬于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穴位,可以刺激其興奮性,恢復患者的膀胱尿感,提升尿反應刺激,減少患者的膀胱失感癥,并且針灸療法具有很好的治療安全性,沒有副作用,治療費用低,患者的接受滿意度好,除此之外,針灸還具有操作簡單、安全可靠等優點,容易在臨床治療中推廣和應用。王利春等[7]國內相關學者在針灸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概況中也充分證明了針灸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效果。
在本次的研究中,實驗組患者予以針灸治療后,顯效14例,有效19例,無效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4.3%;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治療后,顯效11例,有效16例,無效8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7.1%。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楊雪蓉等[8]在《針灸聯合耳穴貼壓治療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30例》中的研究結論呈現一致性,充分說明針灸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神經源性膀胱治療中應用針灸療法,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1]吳立紅,陳志剛,陳敏杰.針灸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研究進展.針灸臨床雜志,2012,28(2):65-67.
[2]陳躍來,鐘蕾,劉光雯,等.針刺調節膀胱功能的神經機制研究進展.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6(1):63-65.
[3]陳燕,李琨,楊秀玉,等.神經原性膀胱功能障礙康復護理處方探討.吉林醫學,2013,31(5):687-688.
[4]崔穎,郭寶.針灸聯合康復護理促進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恢復.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2(3):550-551,554.
[5]張佩青,楊馨.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診斷與中西醫結合治療.中華腎病研究電子雜志,2013,2(4):20-23.
[6]姜天鑫,李飛.針灸結合康復技術治療脊髓損傷后二便功能障礙的研究進展.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1(5):1084-1087.
[7]王利春,胡非非,張洪麗,等.針灸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概況.河北中醫,2013,35(7):1093-1095.
[8]楊雪蓉,黃俊,徐佩英,等.針灸聯合耳穴貼壓治療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30例.陜西中醫,2013,34(1):64-66.
[9]尹平,鄭慧敏,湯康敏,等.針灸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研究進展.中醫藥導報,2016(17):62-65.
[10]李樂敬.針灸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研究.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1):5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4.119
2016-12-02]
114007 遼寧省鞍山市長大醫院康復針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