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飛濱
惠州市小兒燒傷的流行病學特點與預防體系建立
朱飛濱
目的分析惠州市小兒燒傷的流行病學特征,提出小兒燒傷預防體系建設要點。方法采用流行病學調查方法,以惠州市內的甲等醫院內的2011~2015年住院小兒燒傷病例1742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描述分析,對比不同性別相關指標。結果男女不同年份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份的患兒占比呈波動變化,但總體上看呈上升趨勢,2015年達到最高水平。男性學齡前占比58.7%低于女性70.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女性輕度燒傷占17.8%、中度燒傷占40.3%、重度燒傷占22.6%、特重度燒傷占19.3%;男性輕度燒傷占20.6%、中度燒傷占49.3%、重度燒傷占14.4%、特重度燒傷占15.7%;男女燒傷嚴重程度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小兒燒傷范圍1%~100%TBSA,平均燒傷(11.3±11.4)%TBSA。合計燒傷3473處,多見多部位燒傷,四肢燒傷發生率46.2%,其次為軀干19.4%,再次為頭面部17.6%,男性軀干燒傷、四肢燒傷發生率高于女性,頭面部燒傷發生率低于女性,男女燒傷部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痊愈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燒傷原因中燙傷占90.3%、火焰燒傷占8.7%、其他占1.0%,地點為城市占29.4%、城鄉結合部占26.2%、農村占44.4%,時間在18:00~次日8:00占13.8%、夏秋季節占48.3%。男性燙傷率低于女性,火焰燒傷率高于女性,男女燒傷原因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位于農村的比例高于女性,位于城市及城鄉結合部的比例低于女性,男女燒傷地點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18:00~次日8:00比例低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惠州市燒傷患兒中男性多于女性,燒傷患兒中學齡前占比較高,學齡前家屬管理不到位、照料不到位、意外導致燙傷多見,學齡后小兒安全意識不足,男性用火燒傷發生率上升;需加強學校內的安全意識教育,在婦幼保健院針對年輕母親開展小兒安全管理教育。
小兒;燒傷;流行病學;預防
燒傷是一種常見的創傷疾病,我國燒傷年發病率約為2%,絕大多數為淺度燒傷,但其中有部分為中重度燒傷,約5%的燒傷需住院治療[1]。小兒缺乏理性的思維,實踐經驗不足,往往活潑好動,易接觸可燃物,是燒傷的高危人群。小兒燒傷危害較大,因其體表面積較小、自救能力不足,加之身高所限,頭頸部燒傷多見,一旦出現燒傷,往往病情較重,燒傷面積大,存在毀容風險,部分具有致死性[2]。本次研究試分析惠州市小兒燒傷的流行病學特征,提出小兒燒傷預防體系建設要點。
1.1 一般資料 采用流行病學調查方法,以惠州市內的甲等醫院內的2011~2015年住院小兒燒傷病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完整;②確認為燒傷入院;③年齡0~12歲。共收集病例1742例,其中男1141例、女601例,平均年齡(5.3±1.1)歲。
1.2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學調查方法,調取11家醫院內的臨床數據,主要為住院部確診的病例,轉診者按照最終收治高等級醫院為準。調取的資料主要包括總人數、年數、性別、年齡、燒傷面積、燒傷深度、嚴重程度、部位、致傷原因、環境、照料人、傷情發生的時間、傷后處理以及預后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男女不同年份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份的患兒占比呈波動變化,但總體上看呈上升趨勢,2015年達到最高水平。男性學齡前占比58.7%低于女性70.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患兒燒傷的一般資料分析[n(%)]
2.2 燒傷嚴重程度、燒傷部位及預后分析 女性輕度燒傷占17.8%、中度燒傷占40.3%、重度燒傷占22.6%、特重度燒傷占19.3%;男性輕度燒傷占20.6%、中度燒傷占49.3%、重度燒傷占14.4%、特重度燒傷占15.7%;男女燒傷嚴重程度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小兒燒傷范圍1%~100%TBSA,平均燒傷(11.3±11.4)%TBSA。合計燒傷3473處,多見多部位燒傷,四肢燒傷發生率46.2%,其次為軀干19.4%,再次為頭面部17.6%,男性軀干燒傷、四肢燒傷發生率高于女性,頭面部燒傷發生率低于女性,男女燒傷部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痊愈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燒傷原因、地點、時間分析 燒傷原因中燙傷占90.3%、火焰燒傷占8.7%、其他占1.0%,地點為城市占29.4%、城鄉結合部占26.2%、農村占44.4%,時間在18:00~次日8:00占13.8%、夏秋季節占48.3%。男性燙傷率低于女性,火焰燒傷率高于女性,男女燒傷原因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位于農村的比例高于女性,位于城市及城鄉結合部的比例低于女性,男女燒傷地點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18:00~次日8:00比例低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不同性別患兒燒傷嚴重程度、燒傷部位以及預后比較

表3 不同性別燒傷原因、地點、時間比較[n(%)]
本次研究顯示,惠州市兒童燒傷主要特點為:①男性多于女性;②患兒例數波動呈上升趨勢;③學齡前比重較高;④輕中度燒傷較多,多為多部位燒傷,軀干、四肢多見;⑤痊愈率高;⑥燙傷占絕對比重(90%以上),其次為火焰燒傷;⑦夜間少見;⑧季節時間分布相對均衡;⑨性別與燒傷年齡、燒傷嚴重程度、燒傷部位、痊愈率、燒傷原因、燒傷地點、是否為夜間有關。
對于兒童燒傷而言,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學齡前自行取用熱水,或家屬照料不當導致的熱液燙傷,如在農村家屬將泡好的熱茶放在小兒可能取拿的桌子上、凳子上,小兒若取用不當則可能導致燙傷,部分家屬粗心大意,在喂送熱水時,懷抱小兒,不小心導致熱液傾倒在小兒身上導致燙傷;②學齡前接觸到打火機等火源,家屬照料不當,引起火災;③學齡后的小兒,在野外用火導致火災;④意外事故,如城鄉結合部、消防管理不到位的地區,火災引起的小兒燒傷完全較重[3,4]。男性火焰燒傷率、白日燒傷率、農村比重更高,可能與男性小兒活潑好動,好奇心往往更強,同時接觸打火機等火種的機會更大有關。在農村地區,還可能承擔農用火的活動,從事可能存在風險的活動。與此同時男性小兒學齡后的燒傷較多見,但輕度燒傷比重更高,此時小兒具有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如起火后逃離能力更強,發生特重度燒傷的比重相對更低。燒傷原因、嚴重程度、地點等存在相關性。
綜上所述,小兒燒傷發生率高,有關部門需做好合作,構建以宣傳教育、人口密集區域火災防范為主的管理體系。
[1]胡宏,李興照,蔡晨.1278例住院小兒燒傷的特點及防護策略.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1,31(2):199-201.
[2]唐杰兵,童成國,方艷麗,等.燒傷瘢痕癌12例臨床治療分析.中國美容醫學,2013,22(19):1923-1925.
[3]徐建洪,姚遠,邱俊,等.3682例小兒燒傷住院患者病因特征分析.中國燒傷創瘍雜志,2011,23(1):53-57.
[4]田宜肥,柳源,陶國貴.燒傷住院兒童流行病學調查.武警醫學,2013,34(1):58-6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4.127
2016-11-18]
516001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 燒傷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