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綠
英夫利昔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評價
鐘綠
目的分析英夫利昔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方法102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取信封法隨機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各51例。常規組患者采用美沙拉嗪治療,實驗組患者采用英夫利昔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12%,明顯高于常規組的72.5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血沉與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取英夫利昔進行治療的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各項臨床癥狀,藥物安全性較高,值得實踐推廣。
潰瘍性結腸炎;美沙拉嗪;英夫利昔
目前臨床上對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原因尚未明確,病變范圍主要包括大腸黏膜與黏膜下層部位,以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1]等作為主要的臨床癥狀,且疾病容易反復發作。其中糖皮質激素是該類疾病患者的常用治療方案,但是許多臨床研究證明[2],16%~34%的患者給予該類藥物治療后將出現激素抵抗現象,往往需要采取手術或者免疫抑制劑進行治療。其中英夫利昔屬于一類促炎性細胞因子拮抗劑,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療效十分顯著,為此,本次研究主要探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取英夫利昔治療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6月~2016年2月至本院就診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102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常規診斷后顯示疾病被確診。同時排除嚴重臟器疾病患者、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女性患者、其他部位感染的患者。采取信封法隨機將患者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各51例。常規組患者中男27例,女24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51歲,平均年齡(38.65±5.89)歲;平均病程(3.52±0.45)年;直腸炎20例,左半結腸炎23例,全結腸炎8例。實驗組患者中男28例,女23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52歲,平均年齡(38.44±5.48)歲;平均病程(3.47±0.48)年;直腸炎21例,左半結腸炎22例,全結腸炎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及時糾正電解質紊亂狀態,實施營養支持治療等。對常規組患者采取美沙拉嗪口服治療,3次/d,1片/次,連續治療6周。實驗組患者首次注射英夫利昔的劑量為4mg/kg,并在1周后注射第2次,6周后注射第3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前后的實驗室檢查結果(白蛋白、血紅蛋白、血沉、C反應蛋白及白細胞計數等指標)、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臨床癥狀與體征明顯改善,大便次數<3次/d,無血便,進行內鏡檢查后顯示炎癥部位黏膜修復完整,無出血癥狀;有效:臨床癥狀與體征有所改善,便血現象減輕,進行內鏡檢查后顯示炎癥部位黏膜獲得修復;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12%,明顯高于常規組的72.5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實驗室檢查結果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血沉與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血紅蛋白、白蛋白、白細胞計數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s)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血紅蛋白(g/L) 白蛋白(g/L) 血沉(mm/h) C反應蛋白(g/L) 白細胞計數(×109/L)實驗組 51 治療前 112.12±21.54 36.21±5.25 24.56±10.25 18.23±5.36 10.22±2.11治療后 114.25±21.41 37.85±7.14 10.23±2.21a 2.41±1.21a 9.11±1.36常規組 51 治療前 112.47±21.44 36.35±5.47 24.23±10.74 17.89±5.41 10.52±2.09治療后 114.05±21.53 38.12±7.23 15.56±2.01 5.87±1.25 9.42±2.18
2.3 不良反應 實驗組患者發生1例白細胞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6%;常規組患者發生1例白細胞減少,1例皮疹,發生率為3.9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上將潰瘍性結腸炎稱之為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其屬于一類炎癥性腸病,目前臨床上對該類疾病的具體發病因素無明確定論,可能與免疫、感染、遺傳[4]等因素相關,對該類疾病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臨床治療,可以控制疾病的發作,以防出現復發情況。以往通常采取糖皮質激素、氨基水楊酸制劑等進行治療,但是未能取得較為明顯的臨床療效,因此,臨床上應對該類疾病患者的治療方案給予高度的關注。
英夫利昔單抗屬于一類促炎性細胞因子拮抗劑,可對患者體內的腫瘤壞死因子(TNF-α)進行識別、結合、阻斷等,導致相關炎癥反應降低,從而進一步緩解臨床癥狀[5]。其中TNF-α屬于一類炎性細胞因子,可對細胞因子產生誘導作用,使得內皮層通透性增加,增強白細胞遷移,對中性粒細胞與嗜酸粒細胞功能活性進行活化。有關研究顯示[6],英夫利昔單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特別是對于激素抵抗性潰瘍性結腸炎疾病患者,大部分患者在治療后的7 d內即可起到明顯的效果,進而幫助患者減少每日排便的次數,幫助患者改善生活質量。
英夫利昔單抗的應用為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治療邁上了新的臺階,目前許多臨床研究已經證實該類藥物的治療有效性,其屬于一類生物制劑,其中治療反應的預測因素、免疫原性、長期療效、安全性、是否能夠改變患者的自然病程等均是目前臨床上需要解決的問題。
本次研究說明英夫利昔雖然降低了患者白細胞水平,但是影響不大,安全性較高,僅1例出現白細胞減少情況,因此醫生可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升白細胞藥物。
綜上所述,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取英夫利昔進行治療的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各項臨床癥狀,藥物安全性較高,值得實踐推廣。
[1]周光平,智發朝,張亞歷,等.英夫利昔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分析.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3,30(9):515-518.
[2]詹翔,胡乃中.急性重癥難治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診治進展.國際消化病雜志,2012,32(6):355-358.
[3]夏璐,王正廷,李曉露,等.英夫利昔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療效的薈萃分析.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2,21(7):632-636.
[4]段澤星,羅俊卿,李偉強,等.英夫利昔單抗治療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的短期研究.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23(26):79-82.
[5]李霞,曲波,姜海燕,等.激素依賴型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進展.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3,22(1):95-98.
[6]郭靜,孫梅.英夫利昔單抗治療兒童炎癥性腸病七例臨床分析.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4,21(7):444-44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4.038
2016-11-29]
511340 暨南大學附屬暨華醫院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