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建英
(江蘇省常熟市王莊幼兒園)
探討如何以民間游戲為載體,培養小班幼兒親社會行為
◆倪建英
(江蘇省常熟市王莊幼兒園)
以挖掘具有濃厚生活氣息、風采各異的地方資源——民間游戲為載體,探索如何培養小班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有效方法與途徑,滿足幼兒當前的身心發展需要,促使其分享、合作、交往、助人等親社會行為向積極層面發展,為培養未來社會需要良好綜合素質的人才打好堅實的基礎。
親社會行為 民間游戲 小班幼兒
親社會行為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表現出來的謙讓、幫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有賴于社會化了的個體來推動,其中就包含了剛入園的小班幼兒。
傳統的民間游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輕松靈活,不拘泥于場地、材料的要求,不僅帶給我們童年極大的快樂與喜悅,更寄予了它美的思想和追求。為此,我們從適合小班幼兒的民間游戲入手,探索和挖掘民間游戲資源,充實和豐富幼兒園游戲內容,培養其良好的交往能力、分享合作意識,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促使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向積極層面發展,為培養未來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打好堅實的基礎。
調查如同一塊敲門磚,使教師掌握豐富、可靠、可分析的第一手資料,是制定實踐研究方案、指導活動實施過程的保障和前提。親社會行為包含內容較廣,包括:分享、合作、助人、交往、規則、關愛、謙讓、奉獻等,在小班初期,全面開花、全方位教育培養顯然不可能實現。因此,我們有所側重地設計了相關的八項內容,運用家長問卷的方式調查小班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發展狀況(抽樣):

從調查的數據顯示出,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發展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相互交往、遵守規則,合作分享等幾方面更顯差異性,多數孩子都不能主動地與同伴交往,不能遵守活動的規則,不肯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調查測試為我們開展實踐提供了借鑒與依據。
民間游戲紛繁復雜,經歷了不斷演變與加工,很多都未形成清晰的文本。首先,利用教師資源,查閱《王莊鎮志》《民間傳說》等參考文獻以及上網搜尋游戲內容,并召開專題研討交流,鼓勵教師打開兒時記憶之門,回憶小時候曾經玩過的經典游戲。其次,利用家長資源,發放民間游戲征集表向家長請教,并走入社區、訪問老人,獲得更多寶貴信息。“打勾兒”“捉小狗”“騎馬到松江”等精彩紛呈、活潑有趣的民間游戲在一次次的尋訪中躍然紙上,變得鮮活而靈動。
實踐證明,這是一本集大家智慧、多方資源、豐富內涵的園本參考書,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如同匯聚了一顆顆圓潤、美麗、多彩的鋪路石,拓展并豐富了游戲內容,為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積淀了深厚的基礎與底蘊。
1.創設民間游戲環境,引發興趣,奠定親社會行為基礎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能自然引發孩子游戲的欲望和興趣。我們在公共環境中如在活動場地上用彩色油漆畫出“跳房子”“太陽花”“十字叉”等,讓幼兒在自由活動時根據興趣三兩結伴,共同參與,玩跳房子、踢石子、荷花幾月開等簡便易行的游戲,激發對民間游戲的關注和喜愛。
2.綜合利用多種途徑,創新玩法,發展親社會行為
(1)充滿野趣的民間游戲。我園地處農村,發揮園本優勢,經常組織幼兒來到田間、野外游戲,帶孩子走入自然,融入民間,將民間游戲還源于民間,制作和收集了許多充滿野味的玩具,如稻草人、竹梯子、鐵環、皮筋等,充當開展民間游戲的各種材料。孩子不僅體驗到愉快的民間游戲本質,也培養了孩子們不怕困難、勇敢自信的意志品質。
(2)親子同樂共游戲。取得家庭的支持與配合至關重要。開展“親子同樂-民間游戲精彩瞬間”活動,發動家長積極參與,尋找游戲材料、撰寫游戲玩法、規則,拍攝親子游戲照片。親子關系變得越來越融洽,獲得了溝通、分享、配合、協作等一系列積極的行為,親社會行為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經過一段時間的游戲,很多幼兒能自愿走出自己的小天地,主動與他人交流,還能愉快地進行各種游戲,對父母、親人的單純依戀消失了,但尊重父母、老人,愿意幫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幼兒增加了,成為相對獨立的個體。
在實施這一課題的過程中,我深切地體會到,幼兒的發展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游戲是支持這一發展的最佳途徑,它是幼兒生活的自然本性和社會性的最佳融合,能讓幼兒釋放自己的情感,發揮自己的本質與潛能,而民間游戲就是其中一項寶貴的資源,孩子快樂的源泉。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