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宏姝 萬維海
?
【經典溫課】
從脾腎虧虛論治老年疾病
宋宏姝1萬維海2
1.四川省成都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成都 610000);2.四川省成都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成都 610000)
摘要:老年疾病指隨年齡增長而發病率升高的疾病或新發生的疾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老年疾病病因往往不十分明確,早期沒有明顯的癥狀和體征,出現癥狀后又呈多樣化,而一個老年患者同時患有幾種疾病,增加了治療的難度。中醫治療老年疾病,歷代醫家都指出老年疾病的根本病理是“以虛為本”,筆者認為,脾、腎兩臟虧虛在老年疾病的發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故從脾腎虧虛論治老年疾病,以期為老年疾病的治療提供方法。
關鍵詞:脾腎虧虛;老年疾病;論治
人到老年,機體衰老的主要方面是臟腑機能衰退,《靈樞·天年》:“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中醫學認為,老年疾病的發生,多以身體虛衰、抗病力弱為誘因,即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虛”對于老年人而言,表現尤為突出。臟腑虛弱是老年疾病中的常見主證,而臟腑虛弱中又以脾、腎兩臟虧虛為多,是故本文側重論述脾腎虧虛在老年疾病的發病機理及證候表現,提出治法方藥并舉例。
1.1脾胃虛弱脾為戊土,胃為己土。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居中央,稟氣于胃而澆灌四旁。脾主升,胃主降,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為和濟水火之機、升降金木之軸。脾胃健運,方能使“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脾胃虛弱,則會出現種種病變,老年疾病中常見的有:脾失健運、水濕內停、脾胃虛寒、升降失常、氣虛發熱等證。臨證審病,宜當詳辨。
脾失健運: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脾氣虛,運化失常,則其消化、吸收功能失司,癥見:倦怠,消瘦,納差,腹脹,腹瀉等。其面色萎黃,舌質淡而舌體胖,苔白,脈沉弱等,均為脾虛失運之候。這也是脾胃虛弱的主證。臨證實踐中,凡見上述證候,均可辨為脾胃虛弱。脾失健運亦屬老年疾病常見病證之一。
水濕內停:肺為水之上源,腎為水之下源,脾居中焦,為水液升降輸布的樞紐,凡水濕的上騰下達,均賴脾氣的樞轉。是故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津液不得布散,故水停為患。水濕凝聚,則為痰為飲,老人咳喘而痰涎壅盛者,多屬痰飲之證;老年病,癥見:脾胃虛弱,而精神癡呆,健忘,動作遲緩,舌苔白膩而脈滑者,屬痰蒙清竅;水濕溢于肌膚,則發為水腫,即所謂“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水濕停滯于腸道,則為泄利;老年人大便溏泄,或下利清谷者,可屬水濕內停。
脾胃虛寒:《養老奉親書·飲食調治第一》:“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若生冷無節,饑飽失宜,調停無度,動成疾患”。老年人脾胃素虛,若脾胃受寒,或食飲寒涼,則易見此證。其癥狀表現為:脘腹疼痛,喜溫喜按,腹脹腸鳴,大便溏泄,或下利清谷,納差,倦怠乏力,舌淡水滑,脈沉遲等。
升降失常:脾升而胃降,脾胃氣虛則升降失常,清陽不升,則頭昏、神疲;中氣下陷,則下利、脫肛、子宮脫垂;濁氣不降,腑氣不通,則大便不爽;濁氣上逆,則發為嘔吐呃逆。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
氣虛發熱:脾胃氣虛而心火獨盛,谷氣不得升以護養榮衛,清陽陷于下焦,郁遏不達而致發熱,李杲謂之“陰火”。癥見:倦怠少氣,食納不佳,熱勢緩而汗出,勞則尤甚,舌淡,脈虛等。
1.2腎元虛衰腎為先天之本,主水、藏精,主骨、生髓通腦,為元陰元陽所居之處。大凡衰者,腎氣先虛。老年疾病的許多證候,究其根源,多責之于腎元虛衰。其辨證大抵有:腎氣虛衰、腎陽衰微、腎精虧耗、腎陽不足等。
腎氣虛衰:腎主納氣,為封藏之本,腰為腎之府。腎氣虛,無力助肺以納氣,故癥見喘咳,老人哮喘,張口抬肩,呼多吸少,不得安臥者,為腎虛作喘,與肺氣壅塞之肺喘及痰涎壅盛之痰喘有所不同。腎虛則二陰不固,可見大小便失禁,在老年疾病中,常見有遺尿及大便滑脫之證,或稍稍用力或咳嗽之時,大小便即排出,此皆屬腎氣虛衰所致。腎虛,亦可見腰膝萎軟無力,步履不穩,不能久立之癥。
腎陽衰微:腎為水臟,內寄相火,為真陽之所在,統攝氣化,為一身火力之源。腎陽衰微,則脾不得溫運,水不得布聚,氣化無由,形體不充,故癥見形寒肢冷,手足不溫者,多為腎陽不足,老人多見此證。腎陽虛,氣不化水,津液不得布散,滯留于體內,可發為水腫;水泛高原,可致心陽不振,可見心悸頭暈、胸脘痞滿、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舌苔白、脈弦而細等,此為腎陽虛進而傷及心陽。腎陽不能蒸動脾陽,水谷不化而下利者,屬脾腎陽虛,又稱“五更瀉”,為老人常見之證。陽虛則陰盛,陰盛則寒,故見老人有一身寒象者,宜從腎陽衰微辨證。
腎陰不足:老人腎陰虧虛,除可見一般陰虛諸癥之外,多以耳鳴如蟬、耳聾、頭目眩暈、視物昏花、癡呆健忘、腰膝疲軟無力等癥為常見,凡老年疾病而見上述諸癥者,可辨為腎陰不足。此外,老年人消渴癥多以下消多見,屬腎陰虧耗所致,癥見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腰膝酸軟,乏力,頭暈耳鳴,口干唇燥,舌紅苔少,脈細數。
腎精虧耗:腎藏精,精養神,腎精不足,則腦失所養,故癥見健忘、神疲、神識恍惚,或癡呆板滯。《靈樞·海論》云:“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2.1脾之治法(1)健脾:即通過補益脾氣,以恢復其運化功能。補氣健脾法:脾氣虛弱,癥見食欲不振、腸鳴便溏,短氣懶言之年老者宜之,以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和參苓白術散為代表方。補氣升陷法:老年脾虛中氣下陷,癥見少氣懶言、陰挺、脫肛、泄瀉、遺溺、久痢、氣虛發熱、氣虛便秘等。以補中益氣湯、升陷湯和舉元煎為代表方。(2)溫脾:即溫中祛寒,用溫補藥治療脾胃虛寒。溫運脾陽法:飲食生冷、饑飽失度等所致中焦虛寒證之嘔吐、泄瀉、脘腹脹痛、喜溫喜按者,宜之;脾陽虧虛失運,水濕停聚,痰多、水腫、泄利、四肢冷者亦宜之,以大建中湯、小建中湯、溫脾湯為代表方。
2.2腎之治法(1)滋腎:以滋養腎陰,改善腎陰不足。滋陰補胃法:適用于真陰不足、骨髓虧損,癥見腰酸腿軟、自汗盜汗、耳鳴、失眠、口燥舌干、舌紅少苔等,以左歸丸、左歸飲為代表方。 滋陰降火法:腎陰虧虛,虛火上炎,癥見骨蒸潮熱、頭目眩暈、耳鳴耳聾、失眠盜汗、消渴淋瀝等,宜用此法,以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為代表方。滋腎納氣法:腎陰虧虛,陽虛則陽浮,浮陽上越而致腎不納氣而喘促,宜滋腎納氣,以都氣丸、八仙長壽丸為代表方加減。(2)溫腎:即溫補腎陽,改善腎陽虛損。溫腎助陽法:腎陽不足,氣化不行,水濕泛濫,癥見面身浮腫、肢體沉重、小便不利、形寒肢冷等,法當溫腎助陽,以真武湯、濟生腎氣丸為代表方。溫腎救逆法:寒邪直中,陰寒內盛,真陽衰微欲脫,癥見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惡寒蜷臥、吐瀉腹痛、口不渴,甚則身寒戰栗,或唇甲青紫,舌淡苔白,脈沉微,甚或無脈,此法宜之,治以陶氏回陽救急湯(《傷寒天書》)、四逆湯為代表方。老年疾病多因“虛”而發病,病后正氣愈虛,而且一處有病,往往引起周身臟腑氣血的陰陽失調,從而致虛實夾雜、寒熱交錯,甚至出現幾個臟腑的病變,形成錯綜復雜的多種癥狀。是以在治療老年疾病時,多以補虛為主,注重調攝陰陽,視其寒熱虛實而予以辨證論治,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彭某,男,75歲,2014年5月12日初診。主訴:發現尿蛋白2+月,伴雙下肢水腫1+月。患者多次于某醫院查小便常規示:隱血+,尿蛋白2+。西醫診斷為“慢性腎小球腎炎”。現癥見:疲乏倦怠,惡寒怕冷,雙下肢輕度水腫,腰膝冷痛,納差,腹脹,嗜睡,夜尿頻,舌淡苔白膩,脈滑細數。腰為腎之府,脾主四肢,脾腎陽虛,則見畏寒怕冷,腰膝冷痛,納差腹脹;脾腎虧虛,不能固攝,精微物質外泄而水濕停滯于下肢,中醫辨證為“脾腎陽虛,濕濁互結”,擬以溫腎健脾,利濕泄濁,處方:白附片(久煎)30 g,炮干姜10 g,麩炒白術15 g,茯苓15 g,澤瀉15 g,威靈仙15 g,獨活12 g,杜仲15 g,續斷15 g,甘草3 g,肉桂5 g,淫羊藿15 g,夜交藤30 g,車前子10 g,川木香10 g,小茴香10 g。患者年老,囑其避風寒、飲食有節、勞逸適度,定期復查相關指標。服7劑后復查,小便常規:隱血+-,尿蛋白1+,患者癥狀緩解,治療有效。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1.009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1-0019-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劉言言201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