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 安宏 孫晨耀 王彤
?
張元素運用天人相應理論用藥法象
高雅 安宏 孫晨耀 王彤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氣與味之厚薄法天地氣交而各有升降法則,為“氣味厚薄陰陽升降”理論的濫觴。張元素發揚此理論并創造性地運用取象比類的推理方式,將藥物理論與運氣相結合,創立了“藥類法象”之說。將藥物按照氣味之厚薄分為“風生升”“熱浮長”“濕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類,本文簡單介紹這一理論,并用辯證的態度加以評注。藥類法象以其獨特的思辨方式將藥物進行架構,體現中醫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辯證地了解其對藥物性味的歸納,取其精華,以資臨床用藥。
中醫基礎理論; 中藥; 氣味厚薄陰陽升降; 藥類法象; 張元素
《黃帝內經》首創天人相應理論,同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氣與味之厚薄法天地氣交而各有升降法則,張元素發揚此理論同時提出“藥類法象”論,首將藥物理論與運氣相結合,將藥物按照氣味之厚薄分為“風生升”“熱浮長”“濕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類,對臨床有借鑒意義。
《黃帝內經》首提“氣味厚薄陰陽升降”理論。《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1]28,人生于天地之間,順應四時,五臟應五季,應五氣,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五氣又連于五味五行,而與五臟相通,即“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1]5因此形成了天人相應的五臟功能系統。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氣屬陽,味屬陰,“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1]5。
除此之外,《內經》中尚有對五味用藥的論述,如《素問·臟氣法時論》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咸以弱之,用咸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雖然《內經》中不乏對藥物性味的論述,但是其過于籠統,很難與《神農本草經》《湯液經圖》等本草、方劑書相參,對臨床的直接指導作用有限。在此基礎上,張元素做了前人所未做的工作,將藥物放入了“天人相應”的大框架中,對于臨床藥物的選用,前進了一大步。
張元素從天地氣交理論認識到氣味厚薄陰陽升降取象與天地升降氣交,氣厚者屬陽中之陽,法清陽上升為天,故能助陽生熱;氣薄者為陽中之陰,升中有降,故主發泄。味厚者乃陰中之陰,法濁陰下降為地,故主降泄;味薄者為陰中之陽,降中有升,故能通。張元素首創藥類法象和氣味補瀉法,藥性升降外應天地,氣味補瀉內合臟腑。其中,“藥類法象”一節據《內經》氣味厚薄理論,將藥物依四時五運之氣分為五類:味之薄者,陰中之陽,歸入“風生升”類,凡升麻、柴胡、羌活升散通氣之品皆屬此類;氣之厚者,陽中之陽,歸入“熱浮長”類,凡干姜、附子、丁香助陽發熱之品皆屬此類;“濕化成”類,內應脾胃,因胃為水谷之海,五味并蓄,故其氣兼溫涼寒熱,味有辛甘咸苦,凡黃芪、人參、甘草皆屬此類;氣之薄者,陽中之陰,歸入“燥降收”類,凡茯苓、澤瀉、滑石降泄滲下之品皆屬此類;味之厚者,陰中之陰,歸人“寒沉藏”類,凡黃芩、黃連、黃柏清泄之品皆屬此類。以下分類論述。
2.1 風生升類
張元素取味之薄者,“薄則味通”,納入“風生升”類,性上行,取象春生發之氣,因此具有輕揚升浮、通達宣散之性。此類藥共性皆為氣味俱薄或氣厚味薄,故有升散外達、引經袪表之功,同時兼有少許味辛甘之藥,雖不屬味薄者,唯取其“辛甘發散”之力,其臟應肝。風藥應用頗廣,除發散在表之邪,也可升舉脾胃陽氣,疏利肝膽,祛風除濕,皆因取之風象。
氣味俱薄者,如升麻、柴胡,“氣平,味微苦”,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宣達通散;升麻“足陽明胃、足太陰脾引經藥,若補脾胃,非此為引用不能補”“升陽于至陰之下,去風邪在皮膚及至高之上”;柴胡“除虛勞煩熱,解散肌熱,去早辰潮熱,此少陽、厥陰引經藥”“引胃氣上升,以發散表熱”[2]170。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升陽散火湯是“風生升類”藥的代表體現,“脾胃不足之證,須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脾胃中清氣行于陽道及諸經,生發陰陽之氣,以滋春氣之和也”,補脾胃,瀉陰火,二者共奏引清氣上行之效。
“風生升類”藥中也有味辛之品,如細辛、防風。細辛,氣溫,味大辛,治少陰經頭痛如神、散水寒,治內寒,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太陽表寒反見少陰之脈者,細辛,辛可發散在表邪氣,麻黃得附子而汗止,附子得細辛專主少陰;防風,氣溫味辛,療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滯氣,除上焦風邪之仙藥也,其用主治諸風及去濕也,其法象“風”之升散外達之性,故主諸風,防風不僅祛風更可疏木達土,痛瀉藥方中即取此意。風能勝濕,張元素于濕藥中多用防風,李東垣師承張元素,治療脾腎虛衰,外寒內濕,不用淡滲利濕之品,而用升陽風藥,如升麻、羌活、獨活、柴胡、防風等,亦有此妙。
2.2 熱浮長類
張元素取氣味俱厚者,即辛熱類,納入“熱浮長類”藥,“氣之厚者,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2]178。此類藥取陽中之陽和陰中之陽,能升能降,取象夏炎上之氣,具有溫經散寒、溫臟理血之功,其臟應心。
分析潔古此類藥,可分為以下四種:(1)溫經散寒,溫暖臟腑,如附子、干姜、桂枝等,辛熱之品,“補下焦火熱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2)溫中行氣,如草豆蔻、厚樸、木香、丁香等,“大熱藥中,兼用結者散之”。(3)溫經活血,如紅藍花,延胡索等,主產后口噤血暈、腹內惡血不盡、絞痛、破血神驗。(4)溫中消食,如神曲等,益胃氣,治脾胃食不化,需用于脾胃藥中少加之。張元素應用天人相應理論歸納出“熱浮長類”藥,可溫經溫臟理血,對后世重腎陽思想有深刻影響,對現今火神派興起也有指導作用[4]。
2.3 濕化成類
張元素取氣平味淡者,或兼氣寒熱溫涼,兼味酸苦甘辛咸,納入“濕化成類”藥,“戊土,其本氣平,其兼氣溫涼寒熱,在人以胃應之;己土其本味淡,其兼味辛甘咸苦,在人以脾應之”[2]185。此類藥兼納四氣五味,體現土可化生承載萬物,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特征。
此類藥可分為以下幾種:(1)補益藥,補益氣血陰陽,如黃芪、人參,治肺脾陽氣不足,及肺氣喘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邪”,再如當歸、阿膠,能補血和血,補虛安胎,堅筋骨,和血脈,益氣止痢。(2)和中藥,如白術、蒼術、青皮,“能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除胃中熱”,再如藿香、檳榔,療風水,去惡氣,性如鐵石之沈重,能墜諸藥至于下,泄胸中至高之氣。(3)和血化瘀藥,如桃仁、京三棱,主心膈痛,飲食不消,破氣,治老癖癥瘕結塊,婦人血脈不調,心腹刺痛。(4)利水消腫藥,如紫草,“主心腹邪氣、五疳,利九竅,補中益氣,通水道,療腹腫脹滿”。張元素法象天氣“濕”,將調和藥物,如補益之品,和血、和中和利水之品納入“濕化成類”,突出脾主中央,溉四旁思想,也為其弟子李東垣重視脾土學說埋下伏筆。
2.4 燥降收類
張元素取氣薄味厚者,納入“燥降收類”藥,“氣之薄者,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寒、涼是也”[2]193。此類藥大多氣平味甘,氣寒味苦或酸,均氣薄,“氣薄則發泄”,陽中之陰,主肅降,體現“金曰從革”特點,法象秋收,其臟應肺。
觀張元素用藥,可將其分為以下幾種:(1)淡滲利濕藥,諸如茯苓、澤瀉、車前子,止消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2)酸收藥,諸如白芍、五味子,氣厚味薄,升而微降,陽中陰也,味酸,補中焦之藥。(3)瀉肺之藥,如桑白皮、地骨皮、天冬、麥冬等,瀉肺氣、止吐血、熱渴、消水腫、利水道、治肺中浮火、脈氣欲絕、補肺中元氣不足。(4)重鎮安神之品,取秋肅殺之意,藥有犀角、琥珀,安心神、止煩渴霍亂、明目鎮驚、定五臟、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5)降氣除痞之藥,如枳實、枳殼,氣寒味苦、治胸中痞塞、泄肺氣。其用有四:破心下堅痞一也,利胸中氣二也,化痰三也,消食,四也。張元素將降肺氣,利水濕及重鎮安神之品納入“燥降收類”藥,法象肺氣的肅降作用,啟示后人在治療肺氣不利時可加少許“燥降收類”之品,療效頗佳。
2.5 寒沉藏類
張元素取氣寒味厚者,納入“寒沉藏”類藥,“味之厚者,陰中之陰,味厚則泄,酸、苦、咸、寒是也”[2]200。此類藥多氣寒味苦,或酸寒,或咸寒,均為氣薄味厚者,主清熱降泄,法象冬沉藏特性,其臟應腎。
此類藥可分為五大類,包括:(1)清熱瀉下藥,如大黃、黃芩、黃柏,瀉諸實熱不通,下大便,蕩滌腸中熱,專治不大便。(2)清熱涼血藥,如地榆,主婦人乳產,七傷帶下,經血不止,血崩之病,除惡血,止痛疼。(3)清熱除煩藥,諸如梔子、豆豉,性寒味苦,氣薄味厚,輕清上行,氣浮而味降,陽中陰也,主傷寒頭痛、煩躁、滿悶。(4)清熱除濕藥,如苦參、茵陳,治煩熱,主風濕風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
張元素在《藥性要旨》中云:“苦藥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藥平降,甘寒瀉火,苦寒瀉濕熱,甘寒瀉血熱。”[2]156張元素結合四氣五味,配以五行,將中藥分為五大類,風生升、熱浮長、濕化成、燥降收、寒沉藏類,藥類法象以其獨特的思辨方式將藥物進行架構,體現中醫天人合一思想。臨床辨證可依據遣藥組方中藥物氣味差異,達到專經專藥,以開拓思路,為實踐醫學診斷治療疾病提供理論基礎。然而,大家應認識到所有分類方法的局限性,“藥類法象”也不例外。
首先,藥物同時具有多種性質,有時難以分清主次。藥物性味是否可以不重復地分為五類,這個前提就值得商榷。比如細辛,被歸類為“風生升”,但是《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百節拘攣、風濕痹痛”,它同時還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歸于“熱浮長”也未嘗不可。其次,某些藥物作用是難以納入“四時五行”的框架,如肉桂的“引火歸元”、牛黃的“化痰開竅”、犀角的“平抑肝陽”等,強行將其分類,反而會限制醫生的思維,妨礙臨床用藥的靈活性。最重要的是,張元素對某些藥物的歸類尚顯牽強。有些藥物作用是復雜的,如桃仁之類的活血藥,張元素將其歸類為“濕化成”,這是難以經受推敲的。“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血確實來源于中焦化生的精微,但這似乎并不是將治療血不和的藥歸類為“濕化成”的必要充分條件。
張元素用藥法象理論與現今醫家有很大差異,分類欠缺嚴謹,仍可商榷,但其在對藥物性質的理解中將中醫理論與中藥理論相結合,總結出“藥類法象”理論,這種“天人相應”的意識,毫無疑問是一大創見,是值得后人肯定、甚至敬仰的。
[1] 黃帝內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2] 金·張元素.醫學啟源[M].任應秋,點校.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
[3] 金·李東垣.脾胃論[M].魯兆麟,彭建中,點校.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
[4] 鄭洪新,李敬林.張元素對中藥分類、藥性、歸經報使理論的創新[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9(12),1377-1378.
(本文編輯:韓虹娟)
R2-09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8.025
北京中醫藥大學氣化學說與藏象理論研究創新團隊項目(0100603001)
100029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高雅(碩士研究生)、安宏(碩士研究生)、孫晨耀(本科生)、王彤]
高雅(1992-),女,2013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基礎理論及名老中醫經驗。E-mail:1134084209@qq.com
王彤(1967-),女,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基礎理論。E-mail:tongchang128@126.com
(201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