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
賈睿幗 張 茜 張佳音 張 闖△梁玉磊△許曉康△張會珍△(石家莊 050017)
不同頻率電針治療血管性癡呆的實驗研究進展*
河北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
賈睿幗張茜張佳音張闖△梁玉磊△許曉康△張會珍△(石家莊 050017)
提要目的:血管性癡呆(VD)是腦血管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在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電針治療血管性癡呆的優勢突出,但所選擇的頻率不盡相同。本文通過對2000年以來不同頻率電針治療VD的實驗研究結果總結發現,不同頻率電針治療本病均獲得良好效果。
關鍵詞血管性癡呆;電針;頻率;低頻電針;高頻電針;變頻電針;綜述
血管性癡呆(VD)是由于缺血性或出血性腦卒中或缺血缺氧腦損害導致的、以認知損害為特征的慢性進行性疾病。[1]隨著人口老齡化,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由此并發的血管性癡呆也逐年上升。該病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其已成為現代臨床中的一大難題。迄今為止,國際上對VD的治療尚未有突破性進展。近年來,中醫藥防控和改善VD的實驗研究有了很大進展,其中以電針干預作用優勢明顯。頻率是電針刺激的重要參數之一,但在有關VD的臨床及實驗研究中所使用的電針頻率不盡相同。現就2000年以來不同頻率電針治療VD的實驗研究進行綜述。
1低頻電針在治療VD實驗研究中的應用
孟氏等[2]用頻率為2 Hz的連續波電針刺激VD大鼠的百會、腎俞、足三里,發現在水迷宮實驗中,電針組大鼠的潛伏期較模型組大鼠明顯縮短,穿越平臺次數較模型組明顯增多。采用同樣的方法,陳氏等[3]刺激雙側風池穴,發現電針組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下降明顯。劉氏等[4]選取百會、四神聰、神庭、本神穴治療,又發現電針組大鼠腦組織乙酰膽堿酯酶(AchE)和丙二醛(MDA)含量明顯降低。朱氏等[5]采用頻率為3 Hz連續波電針刺激大鼠的百會、足三里,發現電針組大鼠水迷宮實驗的潛伏期明顯短于模型組大鼠,穿越平臺次數明顯多于模型組。王氏和朱氏[6-8]采用頻率為4 Hz連續波電針刺激百會、大椎和腎俞治療VD大鼠,實驗結果證實,電針有促進大鼠海馬突觸蛋白I表達的作用,同時用免疫熒光染色檢測發現電針組大鼠海馬CA1區P53陽性細胞和Noxa陽性細胞核Caspase-3陽性細胞均明顯低于模型組。賈氏等[9]采用頻率為10 Hz的電針刺激VD大鼠左側的肩髃、外關、髀關、足三里穴,結果顯示,電針組大鼠腦皮層AchE活性較模型組降低,紋狀體的AchE活性升高。劉氏等[10]采用頻率為15 Hz連續波刺激百會、大椎穴治療VD大鼠,發現電針組大鼠海馬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mRNA的相對含量均明顯高于模型組。
低頻疏波刺激可調節血管的舒縮功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神經肌肉功能的恢復。[11]以上研究證實,低頻電針可改善VD大鼠的學習記憶能力,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炎性反應,調控乙酰膽堿能系統,降低氧化應激,抑制神經元細胞凋亡有關。
2高頻電針在治療VD實驗研究中的應用
韋氏等[12-13]采用頻率為50 Hz連續波電針刺激百會、大椎穴治療VD大鼠,發現,電針組大鼠腦組織谷氨酸、蛋白激酶C(PKC)、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體免疫染色陽性細胞積分光密度值較模型組明顯增加,差異有顯著性。孟氏等[14-15]采用頻率為100 Hz連續波電針刺激VD大鼠的百會、腎俞、后三里,電針預處理組大鼠椎體細胞病理改變較輕微,比模型組大鼠有明顯改善,神經元排列比較整齊,數目較多;光鏡下觀察,電針預處理組海馬CA1區NMDA受體的mRNA表達平均吸光度顯著低于模型組;電鏡下觀察結果顯示,電針預處理組核膜結構較模型組清晰,核糖體減少程度輕,線粒體較正常。同時發現電針預處理組較模型組海馬組織中谷氨酸含量明顯減低。邵氏等[16]采用頻率為150 Hz連續波電針刺激VD大鼠百會、大椎、脾俞、腎俞,發現,電針組血漿內皮素(ET)含量顯著降低。同樣方法,閆氏等[17-18]刺激VD大鼠的百會、膈俞、脾俞、腎俞穴,發現電針能使模型大鼠血漿CO及腦組織一氧化氮(NO)含量顯著降低,大鼠海馬CA3區GrayⅠ突觸的面數密度、面積密度和體積密度較模型組均顯著增大。郭氏[19]、賴氏[20-21]、王氏等[22-23]采用頻率為150 Hz連續波電針刺激VD大鼠的百會、大椎穴,發現電針組大鼠在被動回避反應測試中電擊后24 h進洞潛伏期明顯長于電擊前,同時發現電針組大鼠腦組織中一氧化氮合酶(NOS)、NO、MDA、血紅素氧化酶(HO)的含量明顯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活性顯著升高,鏡下觀察電針組大鼠的腦組織皮質及海馬的凋亡細胞數目明顯降低,海馬CA1區膽堿酯酶陽性神經纖維平均光密度值(OD)顯著升高,與模型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同樣方法,唐氏等[24-26]取VD大鼠的神庭、本神穴,結果顯示電針組大鼠的ET-1、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β-淀粉樣蛋白(Aβ)含量與模型組比較均明顯降低。
高頻密波可緩解血管痙攣,[11]以上研究證實,高頻電針防治VD的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興奮性氨基酸的神經毒性,增強突觸間傳導,調控神經遞質和神經肽,減低氧化應激等有關。
3變頻電針在治療VD實驗研究中的應用
楊氏等[27]采用2 Hz/10 Hz變頻電針刺激大鼠百會、大椎、人中穴治療VD,結果發現,電針組大鼠海馬乙酰膽堿轉移酶含量吸光度明顯高于模型組。李氏等[1]采用2 Hz/20 Hz變頻電針刺激VD大鼠涌泉和中沖,結果證實,針刺組較模型組大鼠的P300潛伏期縮短,幅值升高。柏氏等[28-29]采用2 Hz/20 Hz變頻電針刺激大鼠的百會、風池、大椎和足三里,其發現電針組的MDA含量顯著低于模型組,SOD、GSH-Px及ACHE含量明顯升高。殷氏等[30]采用2 Hz/30 Hz電針刺激大鼠的百會、大椎治療VD大鼠,發現電針組較模型組MDA水平降低、SOD活性增高。史氏等[31]采用2 Hz/100 Hz變頻電針刺激VD大鼠的少沖、中沖、涌泉和少商,結果表明電針井穴具有降低VD大鼠腦組織和血清內NO含量的作用。徐氏等[32]采用2 Hz/150 Hz的變頻電針刺激大鼠百會、大椎穴治療血管性癡呆大鼠,發現電針組大鼠的皮質和海馬神經元細胞Bcl-2蛋白表達明顯高于模型組,而Bax蛋白顯著降低,HO-1mRNA吸光度比值明顯低于模型組。李氏等[33]采用同樣方法研究發現,電針組大鼠的腦皮質、海馬神經元細胞HO-1蛋白表達明顯低于模型組,但刺激穴位增加腎俞時,[34]又發現電針組大鼠海馬的鈣調蛋白(CaM)、鈣調蛋白依懶性蛋白激酶IImRNA(CaMPKIImRNA)表達水平顯著高于模型組。柳氏[35-37]采用2 Hz/200 Hz變頻電針刺激大鼠的中沖和涌泉穴治療VD大鼠,結果發現,電針組海馬CA1區Bax陽性細胞明顯少于模型組,并且超微結構細胞數顯著低于模型組,而電針組的大鼠頂葉及海馬的血流量明顯高于模型組。何氏等[38]采用2 Hz/200 Hz變頻電針刺激大鼠百會、大椎、足三里,結果顯示,電針組大鼠的頂葉及海馬區腦組織血流量(rCBF)明顯高于模型組。馬氏等[39]采用14 Hz/26 Hz變頻電針刺激大鼠百會、大椎、風府,結果表明,電針能明顯提高大鼠海馬膽堿乙酰轉移酶(CHAT)mRNA及CHAT蛋白陽性細胞表達。陳氏等[40-41]采用14 Hz/16 Hz變頻電針刺激VD大鼠百會、大椎,發現電針組大鼠海馬及顳葉皮質膽堿能陽性神經元計數較模型組明顯升高,采用80 Hz/100 Hz刺激時,電針組大鼠的水迷宮測試成績顯著優于模型組。賴氏等[42]同樣采用80 Hz/100 Hz刺激百會、大椎,發現電針組大鼠的腦皮質、海馬神經元細胞HO-1蛋白表達含量明顯低于模型組。
變頻(疏密波)能降低單一波形引起的電適應,同時可促進代謝及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降低炎癥水腫等。[11]以上研究證實,變頻電針防治VD的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乙酰膽堿能系統,降低氧化應激,增加腦組織血流量,改善細胞通透性,抑制神經元細胞凋亡等有關。
4問題與展望
綜上所述,電針治療血管性癡呆的研究較多,不同頻率電針治療血管性癡呆均取得可喜成效。但關于電針治療血管性癡呆的研究尚存在一些問題,如:⑴不同波形電針對血管性癡呆干預作用的差異性;⑵同一波形不同頻率對血管性癡呆干預作用的差異性;⑶同波形同頻率不同穴組對血管性癡呆干預作用的差異性等,尚未尋找到有效依據。故在今后的研究中,筆者將與同仁共同努力,進一步探索電針不同刺激參數在血管性癡呆治療中的不同效應和機制,以期為臨床應用電針治療VD選擇科學的刺激參數提供客觀依據,進而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李飛,蔡榮林,吳生兵,等.電針“涌泉”“中沖”穴對血管性癡呆大鼠事件相關電位P300的影響[J]. 針刺研究,2013,38(4):281-285
[2]孟培燕,孫國杰,毛娟娟,等.針刺預處理對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 ,2009,28(5):293-296
[3]陳英華,孫忠人,金弘,等.針刺對血管性癡呆大鼠血清TNF-α、IL-1β及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J].針灸臨床志,2013,29(5):56-60
[4]劉燕,李衛東,苗晉,等.電針對血管性癡呆大鼠腦組織MDA 和 AchE 含量的影響[J].天津中醫藥,2008,25(6):459-461
[5]朱寅初,徐國亭.電針百會、足三里穴對擬血管性癡呆大鼠記憶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03,19(7):61
[6]王晅,朱燕珍.電針對血管性癡呆大鼠海馬突觸蛋白Ⅰ表達的影響[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6(6):524-526
[7]朱燕珍.電針治療血管性癡呆大鼠對海馬CA1區p53表達的影響[J].福建中醫藥,2007,38(2):45-46
[8]朱燕珍.電針治療血管性癡呆對海馬CA1區Noxa、Caspase-3 表達的影響[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7,17(4):36-39
[9]賈士奇,王軍,曹金梅,等.電針對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及腦組織AchE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09,36(4):650-652
[10]劉佩,劉喆,魏居瑞,等.電針對血管性癡呆大鼠海馬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mRNA表達及學習記憶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9):822-825
[11]王華、杜元灝.針灸學[M].第3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80-181
[12]韋登明,賈學敏,尹向旭,等.電針改善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及其與海馬神經細胞蛋白激酶C表達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33:328-330
[13]韋登明,賈學敏,尹向旭,等.電針改善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及其與海馬神經細胞谷氨酸、NMDAR表達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9):3 738-3 740
[14]孟培燕,孫國杰,劉勝洪,等.電針預處理對血管性癡呆大鼠神經細胞谷氨酸-NMDA受體信號轉導通路的影響[J].針刺研究,2008,33(2):103-106
[15]孟培燕,徐雙,孫國杰,等.電針預處理對血管性癡呆大鼠海馬組織病理形態學的影響[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6):6-8
[16]邵瑛,宮育卓,唐純志,等.“通督調神固本”電針法對血管性癡呆模型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和血漿內皮素含量的影響[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5(2):128-130
[17]閆兵,許能貴,唐純志,等.電針對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能力的改善作用及其機理探討[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4(3):215-218
[18]閆兵,何利雷,許能貴,等.電針影響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和海馬CA3區GrayⅠ型突觸超微結構的變化[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9):42-45
[19]郭國際,鄧醫宇,茹立強,等.電針對血管性癡呆大鼠海馬膽堿能神經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7):406-409
[20]賴新生,王黎,江雪華,等.電針對實驗性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及SOD和MDA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0,(8):497-500
[21]賴新生,王 黎.電針對血管性癡呆模型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和腦組織細胞凋亡的影響[J].針刺研究,2003,28(4):245-250
[22]王黎.電針對血管性癡呆模型大鼠學習記憶行為及腦血紅素氧化酶活性的影響[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19(4):286-289
[23]王黎,唐純生,賴新生.電針對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及腦組織中自由基生成系統的影響[J].中醫雜志,2003,44(1):25-27
[24]唐中生,陸瑩,宋華,等.電針智三針對血管性癡呆大鼠海馬神經元損傷的保護作用[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6):1 496-1 498
[25]唐中生,陸瑩,宋華,等.電針智三針對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和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表達的影響[J].神經解剖學雜志,2011,27(4):419-422
[26]唐中生,陸瑩,宋華,等.電針智三針對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及β-淀粉樣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3):2 794-2 796
[27]楊春壯,馬英,王瑩,等.電針對血管性癡呆大鼠行為學及組織內膽堿乙酰轉移酶含量的影響[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5(4):584-586
[28]柏志全,周麗麗,鄭輝,等.電針穴位對腦缺血-再灌流大鼠海馬和大腦皮層AChE活性的影響[J].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3(5):101-104
[29]柏志全,周麗麗,鄭輝,等.電針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防護[J].上海針灸雜志,2003,22(3):22-24
[30]殷曉莉,張冠楠,鄂建羽.電針督脈穴對血管性癡呆大鼠行為海馬氧化應激影響的實驗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1,25(1):3-5
[31]史洪潤,何峰,竇偉,等.電針相關井穴治療血管性癡呆記憶障礙的實驗研究[J].實用醫藥雜志,2010,27(4):357-359
[32]徐國峰,李敏.電針對VD大鼠腦神經元HO-1、Bcl-2和Bax蛋白表達影響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06,33(11):1 510-1 512
[33]李敏,張正,徐國峰.電針對血管性癡呆大鼠腦細胞凋亡和血紅素氧化酶的影響[J].江蘇中醫藥,2006,27(4):46-48
[34]李敏,徐國峰,萬賴思琪.電針對血管性癡呆大鼠海馬長時程增強效應及鈣調蛋白、鈣調蛋白依賴性蛋白激酶ⅡmRNA 表達水平的影響[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7(4):337-340
[35]柳剛.電針“井穴”對血管性癡呆大鼠海馬CA1區超微結構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03,19(12):38-40
[36]柳剛.電針井穴對血管性癡呆大鼠認知功能、神經行為學及腦血流量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4,11(5):257-258
[37]柳剛.電針井穴對血管性癡呆大鼠海馬CA1區凋亡因子Bax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0,17(6):477-478
[38]何峰.電針對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及腦血流量的影響[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2,21(3):28-30
[39]馬萍,唐強.針康法對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及海馬CHAT表達的影響[J].中醫藥信息,2009,26(3):54-57
[40]陳振虎,賴新生,江鋼輝.電針對實驗性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和記憶功能的影響[J].針刺研究,2000,25(4):245-247
[41]陳振虎,賴新生,江鋼輝.電針四神聰穴對實驗性血管性癡呆大鼠中樞膽堿能神經元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14):1 884-1 885
[42]賴新生,李敏,徐國峰.電針對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和血紅素氧化酶的影響[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2(6):445-449
(2015-12-02收稿)
通訊作者:張會珍,女,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圖分類號:R24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615(2016)01-0061-04
*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No.H2013206245;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計劃項目:No.2013002;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計劃項目:No.2011006
△河北中醫學院(0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