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璐 孫俊波
?
名老中醫袁占盈教授治療糖尿病常用藥對經驗
趙 璐1孫俊波2
藥對,又稱“對藥”“兄弟藥”“姊妹藥”,是中醫臨床遣藥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是歷代醫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其組成雖簡單,但具備中藥配伍的基本特點,其遵循中藥配伍“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原理,體現了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中藥藥性理論,已成為現代中醫臨床常用的相對固定的配伍組合,體現了中醫遣方用藥的特色及規律。袁占盈教授善用藥對治療糖尿病,療效頗佳。
糖尿病;常用藥對;名老中醫經驗;袁占盈教授
袁占盈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先后從學于著名骨傷科專家劉柏齡、中醫理論家任應秋教授。長期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擅長中醫內科,兼搞針灸、骨傷等科。主編和參編著作、主校和參校的古醫籍及論文等數十部,已被錄入《中國高級醫師咨詢詞典》《河南省當代名醫內科學術經驗精華》。袁占盈教授是河南中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知名教授,2008年被遴選為第四批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繼承指導老師。在糖尿病、風濕等內科雜證診治方面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較深的學術造詣,善用藥對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現將其在糖尿病治療中常用藥對總結如下。
西洋參具有滋陰補氣,寧神益智及清熱生津,降火消暑的雙重功效。古語云:“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者皆可用之”,故補而不燥是西洋參的特別之處。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之功效。《本草綱目》云:“三七止血,散血,定痛。”[1]《玉楸藥解》云:“三七和營止血,通脈行瘀,行瘀血而斂新血。”三七與西洋參的功效相近,統稱為世界三大參。二者藥理研究都具有提高免疫力、降低血糖、調節胰島素分泌、促進糖代謝和脂肪代謝、抑制血小板凝聚、抗炎、抗動脈粥樣硬化、抗心肌缺血、抗腦缺血、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三七側重于活血化瘀,而西洋參重在補氣。袁老心得:此藥對效果主要在于配比。將西洋參和三七按3∶1比例磨粉混用,西洋參9 g,三七3 g,日2次分服,可達到補氣生津,化瘀止血的效果。長期服用可輔助調糖、調壓、調脂、抗炎、保肝等,用于糖尿病合并多種并發癥,療效顯著。
《神農本草經讀》:黃連氣寒,秉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水而味水,一物同俱,故能除水火相亂,而為濕熱之病。酒炒治上焦火,姜汁炒治中焦火,水炒治下焦火。黃芩味苦性涼,中空像肺,最善清肺經氣分之熱,由脾而下通三焦,達于膀胱以利小便。色黃屬土,又善入脾胃清熱,由胃而下及于腸,以治腸澼下痢膿血……善清肝膽、軀殼、腠理之熱、氣郁作熱等。黃芩、黃連伍用,出自《傷寒論》。仲景用芩連治療濕熱中阻,胸膈痞悶。施今墨認為,濕熱在里,黃連善清濕生之熱,黃芩善解熱生之濕。藥理研究:二者均俱解熱、鎮痛、抗菌、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袁老亦將此藥對相須為用,治療糖尿病證屬濕熱者、糖尿病合并感染、胃腸功能紊亂、眼病等,療效確切。
二藥均性甘,微寒,歸肺、胃經。均能清肺養陰,益胃生津。《本經逢源》:“北者堅實性寒,南者體虛力微。”[2]袁老認為:北沙參養陰生津,潤肺止咳力強,南沙參養陰生津,潤肺止咳力弱。《本草便讀》:清養之功北遜于南,潤降之性,南不及北。二者相須為用,可以增強養陰生津,清熱止渴,潤肺的作用,適用于肺胃熱盛傷津,舌干口渴之癥。糖尿病總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病變臟腑在肺胃者,可以南北沙參合用以增強滋陰清熱之力,標本兼治,療效較好。
白術甘溫性緩,益氣健脾之功獨擅,為治脾氣虛損證之要藥,《醫學啟源》:“除濕益燥,和中益氣,溫中,去脾胃中濕,除胃熱,強脾胃……不思飲食,止渴”;蒼術苦溫辛烈,燥濕之力尤專,為治療濕阻中焦之要藥。《仁齋直指方》:“脾精不禁,小便漏濁淋不止,腰背酸痛,宜用蒼術以斂脾精,精生于谷故也。”正如《玉楸藥解》所云:“白術……其性靜專,故長于守”,“蒼術……其性動蕩,故長于行。”[3]然過用白術,妄施溫補,易損傷脾陰,暗耗陰液,而“令中氣愈滯,胃口愈閉……”。[4]若與芳香醒脾之蒼術合用,則有防止白術壅遏脾氣之功;而蒼術其氣辛烈,過用有苦燥耗氣之弊,若與白術同用,則中氣可守而無辛散耗氣之失。二藥相伍合用,一散一補,走守兼備,補而不滯,行而不散,補脾平胃與燥濕化痰兼顧,則脾胃納運如常,水濕得以運化。現代藥理研究:蒼術、白術均有降血糖、調整胃腸功能、抗菌作用。袁老辨治糖尿病屬脾氣虧虛、痰濕阻滯或見納差便溏時,常將蒼術、白術配合使用,多獲良效。
橘皮辛溫,理氣健脾,和胃降逆;竹茹甘寒,清熱止嘔,下氣消痰,善開胃郁,且能宣通消瘀,涼血止血。二藥伍用,一溫一寒,溫清相濟,和胃降逆,除胃中寒熱甚妙。袁師常用此藥對治療糖尿病脾胃虛弱,氣機失調,濕熱困脾,瘀血阻滯而致寒熱錯雜之證。
土鱉蟲(土元)性咸、寒,歸肝經,有小毒,穿山甲性咸,微寒,歸肝、腎經。《神農本草經》:“土元主心腹寒熱沉積,血積癥瘕,破血,下血閉。”《本草從新》:“穿山甲善竄,專能行散,通經絡達病所。”《醫學衷中參西錄》:“穿山甲味淡性平,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凡血凝血聚之病皆能開之。”袁老指出:血瘀在糖尿病發病中貫穿始終,既是病因又是病理機轉。陰虛內熱,耗傷灼液而成瘀血,或病損及陽,以至陰陽兩虛,陽虛則寒凝,亦可致血瘀。故在選用滋陰清熱之藥治療糖尿病時,應適當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土鱉蟲偏于破血逐瘀,穿山甲則兼有通絡之功,袁老將土鱉蟲與穿山甲相須為用,可以增強活血通絡之功,用于糖尿病后期合并嚴重血管并發癥的患者。
蟬蛻輕揚善透,用以疏解風熱,人人皆知,然能通利小便卻鮮為人知,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獨具見解,謂蟬蛻“善利小便”,袁老受其啟迪,結合臨床實踐,體會到蟬蛻既能開宣肺氣,又善通調水道。益母草味辛、苦、性微寒,善活血祛瘀、調經、消水、清熱解毒。近年藥理研究[5]有增強免疫力、消蛋白尿、降血黏等作用。袁老在治療糖尿病合并腎病時,每以蟬蛻、益母草為主藥(15~30 g)配入辨證方藥中,具有良好的利尿退腫和消除蛋白尿作用。
車前草味甘,性寒。歸腎、膀胱、肝經。本品甘寒滑利,長于清熱利尿消腫,故常用于濕熱淋濁、瀉痢、黃疸等證。藥理研究有抗炎、抑菌、增加尿量等作用。川牛膝味甘、微苦,性平。歸肝、腎經,活血通經,祛風除濕,利尿通淋。《本草正義》:“川牛膝之名,不見于古書,惟張石頑《本經逢原》……是牛膝之川產者,不專以滑泄見功,而宣通關節之力則一,頗為有利無弊,肝腎陰虛,而機關不利者宜之。用之于肩背手臂,疏通脈絡,流利骨節,其效頗著。臨床報道具有活血抗凝、止痛及輕度利尿作用。袁老心得:車前草、川牛膝按1∶1比例(15 g∶15 g,或30 g∶30 g)配伍使用,可增強宣散降泄、利水消腫、祛瘀通經之功效,用于治療糖尿病合并之濕熱水腫、小便不利、關節腫痛,效果顯著。
古人原以單味藥立方,即謂之單方,后來體會出藥物之配合運用,較之單味藥能增強療效,后世才有七方之分。藥對組成簡單卻具備配伍的基本特征,藥對是兩味中藥的有機結合,而不是任意兩味中藥的湊合,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擬針對一定的病證所采用的相應治法為前提,并經無數次臨床驗證并證明的確具有臨床應用價值的兩藥配伍。根據大量藥對的分析和研究,其組成原則與中藥的基本理論和治法的關系最為密切[6],具有內在的組合變化規律與豐富奇特的科學內涵,也是方劑組成的基礎,故施今墨曾云“臨證如臨陣,用藥如用兵。必須明辨證候,詳慎組方,靈活用藥。”袁老基于多年臨證經驗,結合藥對組合配伍特點及現代藥理研究,在糖尿病的臨床治療中善用藥對治療并發癥,精慎配伍,效如桴鼓,故將其經驗總結于此,以期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借鑒,為中藥藥對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1] 潘嘉,王家葵.三七功效本草考證[J].中國中藥雜志,2003,28(6):520-521.
[2] 陸維承.南、北沙參出典考證[J].海峽藥學,2007,19(5):55-56.
[3] 黃元御.黃元御醫學全書·玉楸藥解[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937.
[4] 嚴西亭,施澹寧,洪緝庵.得配本草[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8:33.
[5] 劉廣省.益母草的藥理研究進展[J].中藥材,2002,25(1):71-72.
[6] 徐國龍.試論中藥藥對組成的原則與方式[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2002,8(3):61-63.
1.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內分泌科(鄭州 450008);2.河南省中醫院內科(鄭州 450002)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4.013
1003-8914(2016)-24-3565-02
?云協
201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