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令 曹玉舉
?
電針腰骶叢神經為主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陳志令1曹玉舉2
目的 觀察電針腰骶叢神經為主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方法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32例,采用電針治療3個療程后(10天為一療程),觀察治療效果。結果 132例患者,顯效73例,占55.3%,有效54例,占40.9%,無效5例,占3.8%,總有效率為96.2%。結論 電針腰骶叢神經為主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顯著。
電針;腧穴;腰骶叢神經;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由于關節軟骨變性或慢性損傷的一種慢性膝骨關節疾病,是骨科臨床中的常見病、多發病。臨床表現:膝關節疼痛,晝輕夜重,久躺、久坐站立時疼痛、發僵最明顯,稍活動后可緩解,但活動多后又加重,部分患者膝關節局部腫脹,行走活動受限,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筆者以電針腰骶叢神經為主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32例,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32例均為我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的門診患者,其中男57例,女75例;年齡最小42歲,最大79歲,平均年齡60.2歲,其中40~50歲17例,50~60歲38例,60~70歲43例,大于70歲34例;病程最短15日,最長20年,平均病程22.12月,其中病程小于1月9例,1月~1年43例,1~5年48例,大于5年32例。單膝發病46例,雙膝發病86例,共218膝。
1.2 標準
1.2.1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美國風濕病學會2001年制定《膝骨關節炎診斷標準》[1]確診。中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骨性關節炎中中醫證候診斷標準,證屬肝腎不足、筋脈瘀滯證。主癥:關節疼痛,脛膝酸軟;次癥:活動不利,動作牽強,舌質偏紅,苔薄或薄白,脈弦細。
1.2.2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證候診斷標準的患者,近1周內未用其它藥物及其它方案治療者。
1.2.3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者;②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嚴重疾病及精神病者;③合并有骨腫瘤、骨結核、腰椎骨折、腰椎滑脫癥、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嚴重的骨質疏松癥、或有明顯急性外傷史而造成半月板損傷、韌帶斷裂、骨折及血管神經損傷者,以及非特異性炎癥患者;④孕婦及經期婦女;⑤治療依從性差者。
1.3 治療方法 患者俯臥位取穴: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大杼、委中、三陰交、足三里、膝陽關透曲泉、陰陵泉透陽陵泉,以上腧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經穴部位(GB12346—1990)》確定。操作方法:患者俯臥位取穴,以上腧穴用常規方法消毒,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以上三穴均用直徑0.3 mm長75 mm毫針針刺約70~73 mm,當出現向下肢放射麻痛時,則表示針刺到神經根,應將毫針退出約2 mm左右,使針刺氣海俞時出現同側股四頭肌跳動,針刺大腸俞時出現同側脛骨前肌跳動,針刺關元俞時出現同側下肢腓腸肌跳動,若針刺以上三穴時,同側下肢未出現相應肌肉的跳動,則療效就差;按壓大杼時會發現條索狀物或壓痛,即用直徑0.3 mm長25 mm毫針向足部方向斜刺,用直徑0.3 mm長50 mm毫針針刺足三里、三陰交、委中,用直徑0.3 mm長75 mm毫針刺入膝陽關透曲泉、陰陵泉透陽陵泉得氣后,并給予適當補瀉手法后,接華佗牌針灸治療儀,選用連續波,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持續30 min,將毫針取出,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再行下一療程。
1.4 療效標準 根據衛生部指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痹病的療效標準制定。顯效:臨床全部癥狀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恢復,參加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主要癥狀明顯減輕,關節功能有明顯進步,工作能力或生活自理有所改善;無效:疼痛雖減輕,但關節功能障礙無明顯改善。
132例患者治療3個療程后(10天為一療程)觀察療效,結果:顯效73例,占55.3%,有效54例,占40.9%,無效5例,占3.8%,總有效率為96.2%。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傳統醫學屬“痹病”范疇。中醫理論認為,肝腎虧虛是其發病的根本,風寒濕邪是其發病的外因,筋脈瘀滯是其病變過程中的病理結果,邪、瘀日久可致虛,虛則邪、瘀難卻,而邪、瘀兩者也相互為患,致本病纏綿難愈。
膝關節是人體承重和活動量最多的關節,其結構復雜,膝關節的穩定及活動主要靠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腱、韌帶、滑囊等結構,在膝關節軟骨退變形成骨性關節炎的過程中,關節滑膜的炎癥反應是加速軟骨退行性變,產生臨床疼痛及功能受限癥狀的主要因素[3],改善膝部血液循環能緩解局部疼痛和肌肉痙攣[4],膝關節的供血動脈由股動脈的膝最上動脈、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和脛前返動脈五個關節支組成,這些血管的舒縮功能受腰骶叢神經的股神經的關節支、坐骨神經及閉孔神經支配。通過電針調理腰骶叢神經及膝關節可改善膝關節局部及其周圍血管的舒縮功能,消除代謝產物對膝關節局部組織的不良刺激,并改善膝關節組織的血液循環及組織充血水腫,減輕炎癥反應和局部酸中毒,消除組織代謝產物,對骨性關節炎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5],有效地改善了膝關節軟組織的血液循環,解除其痙攣,并有效地改善了其生物力學的平衡及解剖結構的穩定,對解決膝關節的疼痛及功能受限癥狀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從多年的臨床經驗來看,大部分膝關節疼痛不適患者均可在腰部、臀部和腹股溝(內收肌群)處查到明顯的壓痛點,對這些壓痛點進行有效的治療,膝關節疼痛均可收到顯著的效果。部分腰椎失穩癥、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等腰椎病變患者存在膝關節酸脹、疼痛等癥狀,當腰椎病變治愈后,膝關節疼痛等不適癥狀也會不治而愈。故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驗證:腰椎病變累及腰骶叢神經,而影響到膝關節的生物力學的平衡及血液循環,久而久之則加速膝關節的退行性變。
膝為“筋之府”, 陽陵泉和大杼分別為八會穴之“筋會”和“骨會”,故取二穴可以強筋健骨、通經活絡止痛。足三里為胃經合穴,陰陵泉屬足太陰脾經,調補足三里及陰陵泉,則脾胃健,氣血旺盛。現代研究還認為,刺激足三里可以提高痛閾值,抑制傷害性反應,提高致痛物質的轉化率,減輕疼痛。三陰交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有健脾利濕,調血養筋,填精益髓之功,故取之可治療筋脈失養所致的膝痹,現代研究認為,刺激三陰交可以興奮阿片受體或興奮膽堿能系統而加強鎮痛作用。膝陽關屬足少陽膽經,位于膝關節外側上方,取之可治療膝痹的腫痛、筋脈攣急等。委中屬足太陽膀胱經,位居腘中,可以治療膝關節疾病。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為足太陽經穴,主治筋病等疾患,且其在局部解剖上,氣海俞布有第二腰神經后支外側支,深層為第一腰叢;大腸俞布有第三腰神經后支,深層為腰叢;關元俞布有第五腰神經后支。諸穴共用,特別是膝陽關透曲泉、陰陵泉透陽陵泉,發揮了更大調臟腑、益氣血、柔筋通絡的作用,且更有效地調整了腘肌對膝關節生物力學平衡的穩定作用,從而達到了滑利關節、筋柔骨正、通則不痛的目的,恢復其正常的運動功能。所以通過電針腰骶叢神經為主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比傳統針灸從膝關節周圍取穴治療,療效更好、更持久,且無風險,值得臨床推廣。
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整體調理,還需要患者的積極參與,加強健康宣教,調節飲食,減輕體重,加強腰背肌及股四頭肌力量的鍛煉,同時還要注意骶髂關節、踝足部病變對膝關節的結構及力學平衡的影響,故日常工作生活中一定要保持科學的工作、生活姿勢狀態,以免不科學姿勢狀態影響到了膝關節組織結構的力學平衡及穩定,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要穿戴護膝或彈性繃帶,這對于維持關節功能,減輕疼痛,提高生活質量,有著較好的效果。同時還應注意天人合一、節令氣候的影響。通過有效地治療調理,能有效改善癥狀、恢復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就如本組5例無效患者,他們的膝關節已經到了畸形病變晚期,在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下,采用膝關節人工關節置換才是最終解決的根本方法。
[1] 倪家驤,樊碧發,薛富善.臨床疼痛治療技術[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170.
[2] 鄭筱萸,任德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9-353.
[3] 沈培芝,石印玉,陳友紅,等.強筋方治療實驗性膝骨關節炎的組織病理學觀察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1995,3(1):10-13.
[4] 段志泉.外科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52.
[5] 俞瑞英,宣和平,陳世民,等.腰交感神經阻滯治療不安腿綜合征68例[J].中華麻醉學雜志,1994,14(1):49.
1.河南省鄭州中醫骨傷病醫院治未病科(鄭州 450016);2.河南省鄭州中醫骨傷病醫院科研部(鄭州 450016)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4.037
1003-8914(2016)-24-3616-03
?玉舉
2016-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