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信息管理系,南寧 530007)
·百家之言·
廣西生態農業發展瓶頸及對策探析
李庚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信息管理系,南寧 530007)
【目的】為發展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實現國家的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參考。【方法】對廣西全區各市及部分縣實地調查生態農業發展狀況,分析廣西發展生態農業戰略意義、發展瓶頸,提出廣西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結果】廣西目前已建立一百五十多個生態農業示范村,生態農業建設已初顯雛形,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農業發展目標。主要存在發展基礎不完備、技術人才缺乏、規模化發展難度大、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建議】依靠科技進步,加大科技培訓,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優化生態產業的組織建設,堅持走生態農業的多元化發展。
生態;對策;品牌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許多問題,既要滿足人口逐步增長的需求,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民需要實現增收,農業需要提高效益,又要改善生態環境,保持綠水青山。同時,糧食作物和農副產品的安全引起了消費者越來越多的關注,且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發展生態農業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必然選擇。因此,要充分發揮農業生產區域的氣候等資源優勢,因地制宜,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展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實現國家的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近年來,廣西把發展生態農業,引導農民致富作為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全區各地農村,紛紛打造生態水果、綠色大米、庭院農業等,發展特色農業,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構筑綠色產業群,抵抗市場風險,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業經濟從根本上擺脫不利的市場競爭地位。農民通過科學養豬,建沼氣池,實施科學種植優良水果,建生態魚塘,再發展養魚,形成一條龍的生態模式。建設生態鄉村,美麗農村,大力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化的特色農業、生態農業。例如廣西武宣縣、田陽縣等地,為加強農業產業化,引導當地的農民群眾,進行流轉土地,形成規模化種植。同時,引進芒果、香蕉、草莓、桔子、圣女果等國內特色生態水果、蔬菜,發展了生態果園,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能保護生態環境。據統計,廣西目前已建立一百五十多個生態農業示范村,生態農業建設已初顯雛形。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農業發展目標,為“十三五”農業發展目標提供好的基礎。
2.1 資源合理利用的要求
當前我國粗放型的傳統農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非常嚴重,不少地區在農業生產上,產量雖然比過去提高了,但過量地使用化肥和農藥,造成土壤和江河和湖泊的水體的較嚴重污染,并導致土壤板結、肥力下降,生態環境平衡失調,降低了農產品質量。因此,通過發展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遏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經營,杜絕農藥的濫用,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起到增殖作用,對那些不能再生資源也能起到保護和充分利用,避免生態資源惡化。生態農業使自然環境和資源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和合理利用,形成良性循環,良好的生態平衡使得人與社會更趨和諧,為農業產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2 促進農業產業的增效
生態農業是一種建立在對整個資源全面規劃基礎之上,將農產品的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加以整合、優化,合理地配置起來,形成一體化的循環農業經營模式,這也是農業現代化、專業化、產業化的方向。生態農業將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優點有機結合起來。生態農業通過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特點和自然資源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樹立品牌,促進農業生產的增收增效和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可大幅提高農業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和資源利用效率,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同時,生態農業在充分利用、資源保護,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等方面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能使能量轉化更為迅速,物質循環加快,為農村和農業帶來非常顯著的生態效益。發展生態農業可創造更多、品質更好的優質農產品,滿足廣大消費者對農副產品更高層次的需求。
2.3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的重要戰略任務。目前,我國農業面臨著新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廣大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層次不斷提高,日益轉向生態化、綠色化、多樣化、優質化。二是隨著工業的增長和人口的增加,生態環境的壓力隨之培大,生態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劣化的問題仍比較嚴重。科學研究證明,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對人體產生毒害非常嚴重,造成很多家庭未富先貧、因病返貧。發展生態農業,能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使得農產品質量和品質符合消費者的健康需求。因此,發展生態農業對改善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經濟,推進現代農業進程,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重大意義。
2.4 提升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需要
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加劇,如果農產品質量和品質得不到根本的提升,那么將喪失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近年來,我國的農產品一直處于貿易逆差狀態,使得國內農產品的市場受到擠壓,價格被迫降低了,直接影響了農民收入水平。同時,由于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我國的農產品過不了發達國家的針對農產品進出口的“綠色壁壘”,因此在歐洲、美國、日本市場中占不了一席之地。為了保護本國的利益,不少國家利用了世界貿易組織的非關稅壁壘規則,設置了農產品的“綠色壁壘”,對農產品進出口的標準和要求非常嚴格,除了農產品本身符合環保標準外,還在生產過程、包裝、加工、物流等環節制定環保和生態的標準,給我國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進入國際市場帶來更大的挑戰。因此,我國農業產品生產和加工要提高生態環保水平,嚴格品質和安全標準,走生態經濟的道路,才能增強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3.1 生態農業的發展基礎不完備
生態農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農村和城市的多個行業和領域,需要多管齊下,共同發揮作用。如果沒有整體戰略,將難以進行可持續發展。實施生態農業需要從系統、綜合的角度,深入地研究和展開,注意各生產要素之間的有機統一,同時還要優化設計總體的結構,進行科學的分類,客觀合理安排。基礎設施薄弱會制約生態農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生態農業生產還必須對各種要素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分析,探索出適合當地的生態農業模式。例如廣西不少地區的生活能源,能采用沼氣、太陽能為能源的比重還很低,農村中使用風能和水力發電作為生活能源的還較少。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將可能出現生態農產品的產業鏈斷裂。
3.2 生態農業的技術人才缺乏
生態農業需要高科技支撐。目前我國的縣級和鄉鎮一級農業科技人員非常缺少,致使農業生態體系中,體系不完整,系統不健全,科技含量不高,現代農業科技和創新成果不能有效的推廣和應用,制約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這些因素導致農民投入生態農業的積極性下降。目前廣西不少地區的生態農業還處在傳統的粗放型階段,嚴重制約了生產效率和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不少農民因缺乏生態農業相關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發展生態農業中不能充分發揮生態農業應有的優勢,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不高。
3.3 生態農業規模化發展遇到瓶頸
我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農村改革實行的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但是,隨著農業發展進入適度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業階段,小規模分散經營模式已不適應農業發展的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的需要。如果農村土地流轉不暢通,將成為限制生態農業發展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偏遠山區地區,地理條件惡劣,自然生態的承受能力有限,農民的勤勞和努力也難以解決全家人的溫飽,更談不上子女的教育的醫療費用,推廣生態農業的難度非常大。
3.4 生態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
目前高效率的生態農業服務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一是廣西不少縣市農業部門還不能全方位地向廣大種植戶提供優質的品種、幼苗以及肥料和科學種植方法、技術服務。二是在發展生態農業的信用貸款方面缺乏優惠措施,在農業信息服務方面,農業部門的信息服務平臺和服務不健全。三是尚未建立有效的生態農業激勵機制,農業生產者很少得到相關農業科技培訓的機會。建立起農戶參與生態農業激勵機制非常重要,對引導農戶自覺、積極地發展生態農業至關重要。
4.1 依靠科技進步,加大科技培訓
各級政府和農業行政部門要加大對發展生態農業的技術服務和技術培訓力度,及時有效地推廣前沿的農業技術和優良品種,努力提高生態農業、綠色產品、無公害作物的科技含量,提高農業生產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要研發自然資源的多級循環利用技術,實現生態農業清潔、綠色化生產。要在生態農業的生產和加工推廣應用信息技術。要研究和開發能適應環境、產量和效益相對較高、市場認可度高的生態農業產品。例如,田陽縣的芒果產業就構一條生態產業鏈,從各農戶統一種植、收成、收購、包裝、品牌、定價、儲存、運輸、銷售等環節,實現一條龍服務。田陽生態基地果農生產出來的芒果,經過收成之后,進行現代化科學分揀、清洗,然后統一包裝,品牌命名和制定價格,還專門建立冷庫物流系統,負責進行儲存、運輸和配送。
4.2 合理開發自然資源
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加強資源保護,減少對土地生態環境污染,盡可能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有機肥,推廣農產品秸稈再利用的科研項目,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態平衡。石山地區必須異地扶貧開發,保證自然資源和條件回歸生態。大力開展退耕還林、退耕還牧、退耕還草,避免過度開發。科學種植林木,提高草地、林地的覆蓋率,保護珍稀、瀕危的動植物品種和農業生態,發展特色農業,提高市場競爭力,提高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多種渠道和形式籌集生態農業的發展資金,培育和引進生態農業企業參與當地生態農業建設,解決資金制約和生態農業的產業化生產問題。開展生態農業的產業化和集約化經營,廣泛推廣運用清潔的農業生產技術和廢棄物再生資源技術,加強區域內相關各種產業之間的契合度,使農業產業化與合理利用資源協同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農業之路。
4.3 優化生態產業的組織建設
大力改進生態農業的經營模式。積極地探索農民所承包的土地入股的股份制形式,或者采取企業與農戶簽訂長期合同制等形式,這種生產組織有利于企業與農戶雙方形成穩定的協作共贏方式,農民可以放心長期合作、全心的投入生產,公司可以增加投入資金,引進新的生態品種,采取新的生產技術和新的設備。以農業公司運營方式,可以采取建立規模較大的農業公司、生態農場、生態農業園,或者采取生態農業企業+農戶的組織形式,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真正形成一種合力和品牌農業。例如,田陽縣在經營模式上通過“公司+合作社+生態園區+家庭”來組織生態農業生產。縣里成立幾個上規模的生態農業生產企業,負責引進資金和技術,開拓市場,打造市場品牌。在鄉鎮一級,成立合作社,負責組織人力資源,協調各種生產要素。生態園區負責區內的農戶和勞動力培訓,生產技術交流等工作。經過田陽縣政府實施土地整治、優化農田水利設施等生態項目,完善生態農業的各種基礎設施,為農民發展生態產業打下了堅實的保障。將過去規模較小、生產單一、組織松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推進集約化、專業化生產,全面推行了生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生產標準,大大地提高田陽縣生態農業、綠色產品的的檔次、層次和品質。
4.4 堅持走生態農業的多元化發展
現代化農業要積極的面對市場風險,走多元化發展道路。堅持多種經營,除了大米、甘蔗,還應發展芒果、香蕉、火龍果、西瓜等水果和西紅柿等蔬菜,還可因地制宜種植一些中藥材。進一步地將水果加工成芒果干、芒果脯等水果產品。同時還應充分利用生態環境發展生態家禽、肉類、蛋等農副產品。強化品牌意識,打造農產品品牌,積極注冊知名農產品的商標和努力爭取品牌的地理標志認證。此外,要加強宣傳,培育商品的品牌文化和企業形象,打造一批帶動全區生態農業發展的龍頭企業。發展生態農業也是實現農業勞動力充分就業,提高農民的收入,實現精準扶貧的戰略之一,要加大力度推進。
發展生態農業是當前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趨勢,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生態農業可提高自然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協調提高。發展生態農業需要全社會的關注、重視和支持,形成共識與合力。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為生態農業提供必要的生產科技、市場渠道、信息咨詢服務,給予生態農業發展的財政和政策支持;要多渠道大力宣傳生態農業,加強對生態農業成功形式的宣傳、推廣和普及,使生態農業的理念、模式、技術傳播到農村地區,為廣大農民所熟知;要注重發揮農產品市場機制的調節和導向作用,引導廣大農民和企業投入生態農業,為社會生產更多產量高、品質優、全生態、綠色健康的農產品。政府還要強化對生態農產品市場監督和管理,共同打造生態農業的氛圍,使得生態產品獲得廣大消費者的心理認同,促進生態農業的健康、有序地發展。
[1]胡光志,陳雪.以家庭農場發展我國生態農業的法律對策探討[J].中國軟科學,2015,(02):13-21.
[2]曹志平.生態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01):29-38.
[3]劉應元,馮中朝,李鵬,等,中國生態農業績效評價與區域差異[J].經濟地理2014.34(03):24-29.
[4]李文華,劉某承,閔慶文.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與展望[J].資源科學,2010,32(06):1015-1021.
F327
A
1003-4374(2016)04-0066-03
2016-05-25
2016-06-05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科研課題“廣西生態農業發展瓶頸與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編號14KYA003)。
李庚,1973年生,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信息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企業管理、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