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改義,陳丙乾
(1.修武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修武 454300 2.新密市畜牧局)
冬季斷奶仔豬腹瀉的防治措施
張改義1,陳丙乾2
(1.修武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修武 454300 2.新密市畜牧局)
我國北方目前已進入寒冷模式,因各種應激因采的影響,斷奶仔豬一般腹瀉率、病死率較高,發病仔豬生長遲緩,形成僵豬,甚至死亡,給養豬生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近日,修武縣高村鄉某豬場前來求助:該豬場260余頭斷奶仔豬中近70頭發生腹瀉,要求診治。筆者到豬場查看情況后,采取治療措施,全部治愈,現將防治措施總結如下,以供同仁參考。
1.1 環境變化
環境應激,如舍內的溫差超過10℃時,腹瀉率就會增加25%~30%。濕度過高,也會增加腹瀉的次數。
1.2 飼養方式不當
如過度限飼或過度飼喂都會引起饑餓性和多食性腹瀉。
1.3 消化機能不全
仔豬胃內由于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減少,對飼料中蛋白質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飼料和胃腸道pH值上升,都為腸內致病性大腸桿菌及有害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有利條件,而乳酸菌的生長受到抑制,形成消化不良而發生腹瀉。
1.4 免疫力下降
由于母源抗體水平下降,而仔豬自身的免疫系統發育還不完全,再加上環境、飼料等變化,使原來不健全的免疫系統有所降低。這樣仔豬抵抗力就非常脆弱,致病性大腸桿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就會很容易侵入,導致仔豬腹瀉的發生。
1.5 病毒感染
主要是傳染性胃腸炎、流行腹瀉和輪狀病毒感染。以嘔吐、水樣腹瀉和脫水為特征,糞便腥臭、混有氣泡、凝乳塊或未消化的飼料。10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比較高,病死仔豬尸體明顯脫水,剖檢可見腸系膜充血,淋巴結腫脹,胃底黏膜輕度充血,腸內充滿白色或黃綠色液體。
1.6 寄生蟲侵入
以球蟲、蛔蟲引起的腹瀉較為多見,發生于20日齡以上的豬只,一般呈慢性經過,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難、貧血等癥狀,有的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或有體溫升高。病豬發育不良,衰竭死亡或成為“僵豬”。
2.1 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斷奶應激
引起仔豬腹瀉的應激因素主要有心理應激、環境應激和營養性應激。減少斷奶應激的措施是:
2.1.1 提早補料 一般于7日齡開始補料,可使仔豬斷奶前消化系統能適應植物性飼料,胃腸消化機能得到加強,從而減少營養性應激的影響。
2.1.2 逐漸斷奶 即在斷奶前1~5d逐日減少哺乳次數,直至斷奶,以減少心理應激影響。
2.1.3 斷奶前采取移母留仔的辦法 斷奶前夜間將母豬移舍,并在斷奶后將仔豬留原圈欄飼喂3~5d,待適應后再進行并欄,以減少環境應激影響。控制仔豬舍內溫度,保持舍內衛生及干燥。
2.2 在飼料中補足多種營養元素。
2.2.1 補鐵 仔豬營養性貧血與腹瀉互為影響,一般情況下,仔豬一旦出現拉稀,或拉稀時間較長,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脫水,嚴重的出現貧血。由于脫水、貧血,肌肉中的血管對藥物的吸收程度降低或根本不吸收,即使使用再好的抗菌素效果也不會太顯著,這樣就形成了越是拉稀就越是貧血,越是貧血就越是拉稀的惡性循環。因此,根據仔豬在3~4周齡時易引起缺鐵性貧血的生理特點,提前給初生仔豬補充外源性鐵元素可有效防止仔豬因貧血而導致的腹瀉發生。一般在仔豬出生后3d內就應補鐵,每頭注射鐵劑180mg。在補鐵同時每頭仔豬肌肉注射亞硒酸鈉1ml,既可解除動物對鐵的敏感,又可發揮硒在機體中的有益作用。
2.2.2 補料 在斷奶仔豬日糧中,能量是第一營養系,蛋白質不需要太高,粗蛋白質含量應控制在20%以內,但必須提高必需氨基酸的水平和適應比例。同時在飼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益生系,這樣不僅能減少仔豬腹瀉的發生。而且還能提高仔豬的日增重和飼料報酬。乳豬料內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維生素、氨基酸等,對仔豬進行早期(7日齡)補飼較易消化的乳豬料,能有效刺激腸道,促進仔豬小腸黏膜的生長,增強消化機能;同時也能滿足仔豬的營養需要,增強仔豬體質,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仔豬的消化生理機能是逐漸發育成熟的,1月齡左右的仔豬,其消化功能還不健全,如果此時從飼料攝入過量的植物性蛋白質,能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而誘發腹瀉。因此,仔豬斷奶補料應遵循適當降低飼料蛋白質水平、少給勤添、逐漸加量的原則。斷奶后1~3d應限食,第1天為正常量的1/2,第2天為2/3,第3天為3/4,3d后自由采食。實踐證明,5周齡的斷奶仔豬,其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從21.5%~22%降到19%~16%,另外添加賴氨酸以滿足其營養需要,仔豬腹瀉發生率可明顯下降。
2.2.3 在飼料中補酸化劑、酶制劑 機體胃腸功能正常時,腸道里的有益與有害微生物處于互相制約的平衡狀態,使豬不發病。當仔豬還吃奶的時候,仔豬消化道里的消化酶活性很高,但當斷奶1w后,由于乳糖的消失而影響乳酸來源,胃酸分泌減少,胃的pH值上升,直接影響消化酶的活性,造成消化器官的結構與功能受到損害,使其抵抗力降低。原先存在腸道里的致病性大腸桿菌等便乘機大量繁殖并產生毒素,導致腹瀉發生。因此,應用酸化劑,保持胃內的一定酸度,既適合有益的乳酸菌的生長繁殖,同時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使腸道菌群不失調,這對控制仔豬腹瀉和大腸桿菌病的發生有重要作用。常用的有機酸有檸檬酸、甲酸、乳酸等,4周齡斷奶仔豬飼喂添加量為1%~1.5%,3周齡斷奶仔豬飼喂添加量為1.5%~2%,在飲水中加入食醋也有一定效果。使用酶制劑可彌補斷奶仔豬體內消化酶活性的下降,提高消化率,典型的酶制劑有植酸酶,拌料投喂益生菌類藥物或中草藥粉劑,也可以增強消化功能,防止發生腹瀉,常用的有乳康生、乳酸菌、雙歧桿菌制劑等。
2.3 做好保暖保溫工作
保持舍內溫暖和一定濕度(50%~60%)、避免溫度驟然升降;加強環境衛生消毒工作;保持舍內清潔、衛生、干燥以及適當的飼養密度。避免能引起仔豬腹瀉的各種應激反應。
2.4 合理補充補液鹽
仔豬腹瀉常能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而導致死亡,因此,應對腹瀉仔豬在使用抗菌藥物的同時及時補充電解質溶液。可選用2%葡萄糖補液鹽,口服或腹腔注射。推廣口服補液鹽,使用方便、效果明顯,補液鹽(ORS)由氯化鈉、氯化鉀、碳酸氫鈉和葡萄糖組成,具有補充水分、電解質、調節酸堿平衡和供給營養的作用。應用時每25gORS加常水1000~1500ml,并加入氟哌酸等抗菌藥物,供仔豬自由飲用。
2.5 合理配伍抗菌藥物
可以治療豬腹瀉的抗菌藥物較多,有恩諾沙星、土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鏈霉素及磺胺類藥物等,有條件的應進行藥敏試驗選取敏感藥物。同窩中有1頭豬發病必須全部給藥,治療時最好能聯合用藥,這樣既能提高療效,又能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
2.6 調節腸道內環境
提高仔豬腹瀉病的治療效果,關鍵是改善和調節腸道內環境。應先用清瘟止痢的中草藥配合敏感抗生素清理腸道內的有害菌及其毒素,再添加益生素等,以促進腸道微生態的平衡,建立良好的內環境。阿托品是M-膽堿受體阻斷藥,它能抑制胃腸道平滑肌的強烈痙攣,從而減少下痢次數,延長常規抗菌藥物在體內的停留時間而提高其治療作用。因此,用阿托品配合抗菌素治療仔豬腹瀉,并同時采取腸道收斂保護措施,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2.7 辨證治療體弱病危仔豬
對機體較弱的仔豬可配伍使用一些補中益氣、扶正祛邪的中藥制劑,效果比較明顯。病情嚴重的癱瘓病例,可水針注射維生素B16~10ml,每天2次,直至四肢站立為止;心功能衰竭者適量注射安鈉咖及耳靜脈滴注5%糖鹽水;若病豬出現昏睡、瞳孔反射減弱、呼吸深而有力的酸中毒癥狀,可靜脈注滴碳酸氫鈉,調節酸堿平衡,到血液pH值恢復正常為止,也可以在飼料中添加2%~3%碳酸氫鈉粉(小蘇打)。
2.8 消毒
在斷奶仔豬轉入保育舍前,必須對仔豬的舍、欄、槽等用具進行消毒,用百毒殺或季胺鹽類消毒劑,按比例稀釋進行噴霧消毒后,待1w轉入斷奶仔豬專用保育舍內,經常保持清潔衛生,每周進行二次帶豬消毒。
2.9 保健用藥
在配制仔豬飼料時應添加一些藥物,如止痢補血藥、烏梅散等這些藥物,可以減少腸道病原微生物有害菌的數量,還可以在母豬產前21d肌注仔豬大腸埃希氏菌病(k88/k99/7879)三價滅活疫苗,從而減少仔豬腹瀉的發生率。
仔豬在喂乳期間,應加強仔豬的飼養管理,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溫度條件,提高斷奶仔豬身體狀況,在仔豬出生2d內,每頭肌肉注射牲血素1ml。同時給仔豬飼喂母仔安,通過母乳預防仔豬腹瀉。提高補飼,滿足仔豬生長的需要;提高斷奶仔豬的消化適應性,以適應斷奶后采食飼料減少仔豬腹瀉的發生,減少斷奶應激。
有條件的豬場應進行藥敏試驗,選擇藥物進行對癥治療,對于已經腹瀉時間較長的或已經出現脫水癥狀的仔豬,則可用復方鹽水50ml或5%葡萄糖加入適量的抗生素進行腹腔補液,或者用口服補液鹽進行口服補液。
S858.28
B
1004-5090(2016)11-0016-02
2016-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