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運明 劉迎迎
?
內傷病熱證的辨治思維
楊運明 劉迎迎
辨治內傷病熱證,首先要分清虛實。其次,實熱證還要區分是有形之熱還是無形之熱。再次,無形之熱要區分是郁熱還是蒸熱;有形之熱要區分熱邪和哪種有形之邪(食積、水濕、痰飲、瘀血)相合。虛熱證要區分是陰虛還是陽虛。然后,陰虛又要區分津液虧虛、血虛、精虛;陽氣虛要區分熱癥是氣虛引起的還是陽虛所引起的。
內傷病;熱證;辨證論治;思維
熱證指的是具有心煩急躁、口渴欲飲、面紅目赤、鼻干咽痛、心悸失眠、小便黃、大便干等癥狀的陽性證候,與寒證相對。可以伴有發熱,也可以沒有。
中醫把疾病分為外感病和內傷病兩大類。外感病中熱證的辨治方法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已很完備。內傷病中熱證的辨治方法散見于各種辨證方法之中。筆者在臨床中總結出一套簡便可行的辨治方法,簡述于下。
辨治內傷病中的熱證,首先要分清虛實。其次,實熱證還要區分是有形之熱還是無形之熱。再次,無形之熱要區分是郁熱還是蒸熱;有形之熱要區分熱邪與哪種有形之邪(食積、水濕、痰飲、瘀血)相合。虛熱證要區分是陰虛還是陽虛。然后,陰虛又要區分津液虧虛、血虛、精虛;陽氣虛要區分熱癥是氣虛引起的還是陽虛所引起的。下面分別論述。
實熱證要區分有形之熱和無形之熱。有形之熱是指熱邪與食積、水濕、痰飲、瘀血等有形之邪相結合,或者有形之邪郁而化熱。無形之熱指的是單純的火熱之邪,而體內沒有有形邪氣。
1.1 無形之熱 無形之熱要區分是否為郁熱。
1.1.1 郁熱 郁熱指的是郁結之熱,常伴有氣機郁滯的情況,一般與肝臟和肺臟有關。郁熱攻沖上下內外,可表現為痙厥狂躁、淋秘瘡瘍、吐血便血等。治療郁熱,關鍵是疏調氣機,使熱邪透發出去,這就需要應用疏肝、宣肺之藥,以暢達氣機。同時,應用有針對性的清熱藥物。例如:治療肝臟郁熱的瀉青丸,用防風、羌活調暢肝氣,龍膽草、梔子清泄肝熱。治療肝膽郁熱、脾胃不和的小柴胡湯,用柴胡疏肝氣,黃芩清膽熱。治療胸膈郁熱的梔子豉湯,用豆豉宣透,梔子清熱。治療肺熱的麻杏甘石湯,用麻黃、杏仁宣肺氣,生石膏清肺熱。
1.1.2 蒸熱 非郁結之熱可以稱之為蒸熱。火熱內蒸,可以外發,亦可上擾。熱邪蒸騰,迫津外泄,可表現為蒸蒸發熱、汗出不斷、口渴引飲等癥,應用白虎湯以清熱止渴。若火邪上擾,心神不安,可表現為心煩、失眠、吐血等癥,應用瀉心湯以清瀉心火。
1.2 有形之熱 無論是食積,還是水濕、痰飲、瘀血,都可影響到氣機的運行,導致氣機不暢。故有形之熱皆為郁熱。熱邪既與有形之邪相合,則互相膠結,治療如果不祛除有形之邪,則熱邪不易清除。所以,治療有形之熱,首先要祛除有形之邪,同時清熱,另外還要調暢氣機。
1.2.1 熱邪與食積相合 熱邪與食積相合,輕者可用保和丸、枳實導滯丸治療,重者則用小、大承氣湯治療。大承氣湯中大黃、芒硝既能通便,又能泄熱,枳實、厚樸行氣通腑。
1.2.2 熱邪與水濕相合 熱邪與水濕相合,形成濕熱證。治療濕熱之邪,因病位不同而治法有異。但有其共同點:首先要祛濕,采取燥濕、滲濕、化濕、散濕等方法,同時清熱。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需要調暢氣機,主要是肺氣和肝氣,還有脾胃之氣。例如:三仁湯用杏仁宣肺氣,因為肺主氣,肺氣暢則一身之氣皆順暢;豆蔻仁、厚樸、半夏燥濕,并理脾胃之氣;薏苡仁、滑石、竹葉、通草利濕清熱。龍膽瀉肝湯用柴胡疏肝氣,車前子、澤瀉、木通清熱利濕,龍膽草、梔子、黃芩清熱燥濕。濕熱輕證,只用祛濕和清熱即可,例如:二妙丸用蒼術燥濕、黃柏清熱,八正散之清熱利濕等等。
1.2.3 熱邪與痰飲相合 熱邪與痰飲相合,形成痰熱證。治療痰熱證,首先要宣暢肺氣,然后是化痰和清熱。例如:清氣化痰丸用杏仁、瓜蔞仁宣降肺氣,并清熱化痰,半夏、陳皮、枳實、膽南星、茯苓化痰,黃芩清熱。定喘湯用麻黃、杏仁、紫蘇子宣降肺氣,白果斂肺,款冬花潤肺,桑白皮、黃芩清肺,半夏降逆化痰。
1.2.4 熱邪與瘀血相合 熱邪與瘀血相合,形成瘀熱證。治療瘀熱證,可以應用桃核承氣湯、犀角地黃湯。桃核承氣湯用桃仁、大黃活血化瘀,大黃、芒硝清熱瀉下。犀角地黃湯用牡丹皮、赤芍涼血散血,生地黃、犀角滋陰清熱。瘀熱證熱邪已深入血分,一般不需要理氣藥,以免“耗血動血”,而“直須涼血散血”[1]。血活則熱邪易清。
從以上四種情況可以看出,治療有形之熱,首先要祛除有形之邪。實邪不去,熱邪難清。大多數情況下,還要調暢氣機。因為氣機調暢,實邪易祛。
虛熱要分陰、陽,要分清是陰虛還是陽氣虛所引起的。
2.1 陰虛 津液、血液、精髓,劉渡舟先生稱之為“津液鏈”[2]。陰虛要區分津液虧虛、血虛、精虛。
2.1.1 津液虧虛 津液不足,機體失于濡潤,則表現為燥證(溫燥)。多與肺胃有關,熱癥并不明顯。治療肺津不足,可用沙參麥冬湯、清燥救肺湯;治療胃液不足,可用益胃湯、麥門冬湯,以滋陰潤燥。
2.1.2 血虛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血沖和,萬病不生”[3]。血虛而氣失所戀,氣浮于外可以表現為熱證。應用四物湯治療,熟地黃易為生地黃,去川芎加阿膠,血足則氣斂。還有一種情況,陰血不足,肝失濡養而失疏泄之職,導致氣機郁結,郁久化熱;木不疏土,出現脾失運化。可以應用逍遙散、丹梔逍遙散治療,以養血疏肝散熱,并健脾和中。
2.1.3 精虛 腎為水火之臟,內涵真陰真陽。腎陰虛,陰不涵陽,導致陰虛火旺,應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大補陰煎治療,以滋陰降火。若心腎不交,水火失濟,腎水不足,心火失潛所產生的熱證,可用黃連阿膠湯治療。一方面滋精血,一方面降心火。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乃為健康狀態。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4]。
2.2 陽氣虛 陽氣虛也可以出現一些“熱”的癥狀,如口干咽痛,顴紅目赤,頭熱身熱等等。其實質乃本虛標實,本寒標熱。列于此以備鑒別。
2.2.1 氣虛 氣虛不斂,氣浮于外可以表現出一些熱癥,李東垣稱之為“陰火”。他認為:“脾胃虧虛,則下流于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證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5]。治療應用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以“甘溫除大熱”。
2.2.2 陽虛 一般情況下,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但是,如果陰寒太盛,格陽于外或于上,則產生格陽證或戴陽證。應用白通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封髓丹、潛陽丹等治療。白通湯用附子、干姜溫陽散寒,蔥白通陽以交通陰陽。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用通脈四逆湯回陽救逆,加豬膽汁滋陰清熱。如此,則陰寒去、陽氣回,疾病得愈。故“陰平陽秘,精神乃治”[4]。無不及,無太過,謂之“平”。陰不及則為陰虛,陰虛則陽亢;陰太過則為陰盛,陰盛則陽虛。故陰要平衡,陽要秘藏。陽秘則為生命之根,生生之機不息。
陽氣虛所表現出的一些“熱癥”,要仔細辨別,勿犯“虛虛實實”之戒。否則,貽害匪淺。
治療內傷病的熱證,在分清以上三個層次的同時,再辨明熱邪與何臟腑相關,然后采用有針對性的藥物進行治療。如此,則熱去病愈,機體恢復健康。
[1] 清·葉桂.溫熱論[M].張志斌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7.
[2] 陳明.劉渡舟傷寒臨證指要[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46.
[3]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M].王英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82.
[4] 黃帝內經素問[M].田代華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
[5] 金·李東垣.脾胃論[M].文魁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2.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腎病科(濟南 250011)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6.056
1003-8914(2016)-06-0863-02
?安欽
201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