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琳 董 峰
(湖北省武漢長江航運總醫院普外科 湖北 武漢 450015)
壓瘡又叫壓力性潰瘍、褥瘡,是長期臥床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該病發生的原因主要為患者的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從而導致其局部皮膚或皮下組織發生持續缺血、缺氧及營養不良等情況,最終使其皮膚或皮下組織出現潰爛和壞死[1]。臨床上將壓瘡分為Ⅰ期~Ⅳ期四個等級,其中,Ⅳ期壓瘡最為嚴重。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常規的換藥療法治療Ⅳ期壓瘡,但效果一般。近年來的臨床研究表明,用VSD技術治療Ⅳ期壓瘡的效果較好。為了進一步探討用VSD技術治療Ⅳ期壓瘡的臨床效果,我們對近年來我院收治的36例骶尾部發生Ⅳ期壓瘡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6例骶尾部發生Ⅳ期壓瘡的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規定的Ⅳ期壓瘡的診斷標準[2],且均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8例,其年齡為58~76歲,平均年齡為67.5歲,其病程為20d~3個月,平均病程為1.6個月。我院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VSD組與常規組,每組各有18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1 我院對常規組患者使用常規的換藥療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清除其骶尾部壞死的皮膚及皮下組織,然后在其皮下組織內填入凡士林沙布,并用無菌敷料對其壓瘡部位進行覆蓋與包扎,每天為其換藥1~2次,直至其壓瘡的面積逐漸縮小,瘡口變淺,長出新鮮的肉芽組織。
1.2.2 我院對VSD組患者使用VSD技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清除其壓瘡創面的膿性分泌物與壞死組織。然后根據患者壓瘡面積的大小,將VSD護創材料敷在其壓瘡部位上(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將VSD護創材料與患者的壓瘡創面進行充分接觸),并將VSD護創材料的邊緣粘固在患者壓瘡創面周圍的皮膚上。然后將硅膠引流管與VSD護創材料進行連接,并使用半透性粘貼薄膜將護創材料與硅膠引流管的連接處封閉好。將硅膠引流管與負壓吸引器進行連接,將負壓吸引器的壓力保持在-50~60kpa之間,持續對患者進行負壓引流治療,應連續治療7~10d。
我院將患者治療的效果分為治愈、有效、無效三個等級。治愈:患者經治療后其壓瘡創面完全愈合。有效:患者經治療后其壓瘡創面愈合的面積達50%以上。無效:患者經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治療的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壓瘡創面肉芽組織長出的時間與住院的時間。
用SPSS13.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正負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VSD組患者壓瘡創面肉芽組織長出的時間為(9±0.8)d,常規組患者壓瘡創面肉芽組織長出的時間為(14±0.3)d。VSD組患者壓瘡創面肉芽組織長出的時間明顯短于常規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VSD組患者住院的時間為(17±0.4)d,常規組患者住院的時間為(25±0.8)d。VSD組患者住院的時間明顯短于常規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VSD組中治療結果為治愈的患者有13例,為有效的患者有4例,為無效的患者有1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4%。常規組中治療結果為治愈的患者有6例,為有效的患者有5例,為無效的患者有7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1.1%。VSD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壓瘡常發生在長期臥床患者的骨突部位,其中,以其骶尾部發生壓瘡的幾率為最高[3]。有研究表明,壓瘡不僅會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同時還會對其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4]。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傳統的換藥療法治療該病。但用此療法對Ⅳ期壓瘡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一般,其壓瘡創面肉芽生長的速度較慢[5]。近年來,使用VSD技術治療Ⅳ期壓瘡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通過對Ⅳ期壓瘡患者進行持續負壓引流,可有效地清除其壓瘡創面壞死的組織,改善其局部微循環,促進其壓瘡創面肉芽組織的生長,從而起到治療壓瘡的作用[6]。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VSD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壓瘡創面肉芽組織長出的時間以及其住院的時間均明顯優于常規組患者,差異著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可見,用VSD技術治療Ⅳ期壓瘡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地縮短患者壓瘡創面肉芽組織長出的時間與住院的時間。
[1]李小寒,尚小梅.基礎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1-82.
[2]任莉莉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護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44-45.
[3]王彥峰,裘華德.負壓封閉引流治療嚴重急性軟組織損傷合并感染創面[J].中華創傷雜志.1998,14(4):254.
[4]易早元.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在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的應用[J].醫學新知雜志,2010,20(4):342-343.
[5]張美光.負壓封閉引流聯合含氧液沖洗治療慢性創面的臨床研究[D].南方醫科大學,2014.
[6]詹祖鋒.負壓封閉引流(VSD)治療下肢軟組織創面的臨床研究[D].大連醫科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