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霞
(周口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我國智慧教育研究綜述(2005—2015)
郭紅霞
(周口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智慧教育是未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一種新境界和新趨勢,以智慧教育引領教育教學創新發展已成為實現我國教育夢的重要抓手。文章對近十年來我國智慧教育問題研究的有關文獻進行梳理,著重從智慧教育的概念特征、體系架構、發展路徑、環境構建、應用實踐等方面進行總結與分析,期望能讓研究者對前期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比較系統的總覽,在綜合分析智慧教育研究和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我國智慧教育的發展與建設提供參考。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綜述
教育信息化語境中的“智慧教育”最早是受“智慧地球”理念啟發,從智慧地球思想掀起的“智慧革命”浪潮中延伸而來。從文獻資料看,目前智慧教育備受重視,世界范圍內教育信息化已步入智慧教育建設與發展的新階段[1]。近年來,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緊跟時代潮流,開展了一系列智慧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在教育信息化走向智慧教育的大背景下,認真梳理有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厘清智慧教育研究發展現狀,反思其創新實踐效果,對于智慧教育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分析,對目前智慧教育研究現狀進行綜合評述,以期對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啟示。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CNKI)為數據源進行文獻統計,選用標準檢索,檢索時段設為2005—2015年,檢索項設為“篇名”,以“智慧教育”作為關鍵詞,通過系統默認的精確匹配,共檢索到以“智慧教育”為篇名的文獻221篇(2015年10月22日檢索),如圖1所示。

圖1 智慧教育文獻年代與數量分布圖(2005—2015)
從圖1智慧教育文獻年代與數量分布圖可以看出,智慧教育研究呈現三個突出特點:一是智慧教育的研究正在逐年升溫。2005—2015年智慧教育研究文獻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從2010年開始有明顯提高,尤其2014年發文量達71篇,2015年截至筆者統計時發文量已有55篇。這說明伴隨著信息技術和教育改革的新發展,近年來有關智慧教育的研究越來越火熱。二是研究成果比較集中。相關研究與探索主要集中在學術領域和教育類期刊論文上,說明我國智慧教育的研究與發展目前還處在起步階段。從期刊來源類別看,檢索的221篇文獻中,其中核心期刊文章和CSSCI來源期刊文章共66篇,占發文總量近三分之一,其他期刊載文量共計155篇,說明智慧教育已經走進了我國專家學者的視野,產生了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同時也表明有更多的期刊開始關注智慧教育的研究,智慧教育的可研究潛力和創新實踐空間巨大。從研究內容看,成果涵蓋智慧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很多方面,在下面的綜述中,筆者按照智慧教育的內涵特征、體系架構、發展路徑、環境構建、應用實踐研究五個維度進行歸納。三是智慧教育應用實踐是一個持續發展和提升的過程。已有成果明晰了智慧教育的時代背景和發展取向,技術驅動下的智慧教育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風向標”,但智慧教育建設不是簡單的技術融入,更是教育思想、觀念、環境、技術、機制和方式方法的系統轉變過程,真正意義上的有價值的智慧教育應用和實踐有待進一步探索。
(一)智慧教育概念特征研究
1.智慧教育概念研究
目前學界對智慧教育的界定還沒有統一的標準,綜合有關認識和理解,最具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更加強調教育過程。如蔣家傅認為,智慧教育是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對教育過程信息進行感知、識別、處理、分析,為教育參與者提供實時決策、反饋、評價的教育方式[2]。二是更加強調學習方法。如李洲浩認為,智慧教育是學習者自主地運用多種信息技術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料開展的一種自助式學習的教育[3]。三是更加強調創新性。祝智庭結合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給出智慧教育的內涵,即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網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構建智慧學習環境,運用智慧教學法,促進學習者進行智慧學習,培養具有高智能和創造力的人[4]。四是更加強調系統性。楊現民從生態觀的視角認為,智慧教育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所打造的物聯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態系統[5]。
另外,靖國平認為,智慧教育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智慧教育是我們平常所講的“智力的教育”或“智育”。廣義的智慧是由理性智慧、價值智慧、實踐智慧高度綜合的智慧體系,這三個方面既相互區分又緊密聯系,廣義的智慧教育就是幫助人們建立完整智慧體系的教育方式。[6]
以上研究者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不同環境描述智慧教育,反映了人們對智慧教育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可以說智慧教育是多種智能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產物,代表未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分析可知,智慧教育的本質目的在于提升教育系統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培養卓越的智慧的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當前的主要任務是構建智能化教育(學習)環境,核心是升級現有數字教育,打造智慧教育系統,重點是創新實踐深化應用。隨著人們認識和研究的不斷深入,智慧教育還將被賦予更多新的內涵,我們有理由相信智慧教育最終將是信息時代教育發展的一種新形態。
2.智慧教育特征研究
智慧教育作為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新型教育形態,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有關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總結和歸納。
(1)智慧教育的技術特征。蔣家傅、王玉龍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歸納了智慧教育的技術特點。宏觀層面通過使用SOA軟件架構體系,使系統的適應、擴充、可維護及易用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微觀表現在感知、智能調節學習環境,智能管理校園環境,跟蹤、記錄教與學的過程,支持家校互通[7]。
楊現民將智慧教育的技術特征概括為情境感知、無縫連接、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全向交互、可視化六個核心特征[8]。
鐘曉流基于多種智能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將智慧教育的時代特征概括為“5I”,即一體化(Intergration)、智能化(Intelligent)、全交互(Interactive)、互聯網(Internet) 、信息化(Information)[9]。
(2)智慧教育的資源特征。云計算的引入促進了教育資源構成及應用的深刻變革,智慧教育資源平臺建設理念、功能作用、技術模式和運作機制都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建設理念由產品層次提高到服務層次,建設任務由搭建平臺為主發展為構建資源服務體系;功能作用向知識存儲、感知、交互、管理的多功能一體轉變;技術模式由傳統的數字化向智能化升級,資源的表現形式從傳統的素材資源轉變為動態、開放、互聯、共享的學習資源;運作機制逐步體現出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各類流行實用的個性化服務、社會化聚合、社會化驅動機制被廣泛引入。
(3)智慧教育的教育特征。楊現民從生態學的角度分析了智慧教育的核心特點:一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深度整合對教師教學、學生的學習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二是全球教育資源無縫整合共享,資源共享可為更多的人提供方便和多次教育的機會;三是無處不在的開放學習,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有益于因材施教并節省大量的時間;四是綠色高效的教育管理,管理先進和規范,教育的各個方面也將快速提高;五是基于大數據的科學分析與評價,能更加全面了解每個人的綜合情況,也有益于學校、企業等機構的管理[10]。
蔣家傅、王玉龍探討了智慧教與學的新特點:一是能實時獲取便利的教學資源和課堂生成性資源;二是能對課堂教學狀態信息進行跟蹤、分析,輔助教學決策;三是實現了自然、高效的課堂互動;四是自主學習真正成為主要學習方式;五是教學將突破明顯的時空界限。
除上述觀點外,還有一些研究者有其他方面的認識,如金江軍認為相對于傳統教育信息化而言,智慧教育具有集成化、自由化、體驗化的特點;陳曉娟綜合歸納了“四性四化”,即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協作性和數字化、網絡化、多媒化、智能化;黃榮懷認為智慧教育的本質特征是感知、適配、關愛、公平、和諧等[11]。
綜合以上觀點,筆者認為學者們對智慧教育特征的研究都能體現出智慧教育發展的主要屬性,既有整體把握,也有具體分析,但智慧教育具體的實施需要有智慧技術、智慧資源、智慧教學模式等作支撐,都是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終極目標的研究。
(二)智慧教育的體系架構研究
對智慧教育的體系架構研究,主要有以下較具代表性的成果。
黃榮懷把智慧教育理解為一種現代的高質量、高體驗、高效率的教育行為(系統),并將其概括為現代教育制度、現代教師制度、數字一代學生、智慧學習環境和教學模式五大要素,通過對現代教育系統的構成要素邏輯演繹,提出了從智慧學習環境、新型教學模式到現代教育體制的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12]。
楊現民、余勝泉認為,智慧教育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將其總體架構概括為“一個中心、兩類環境、三個內容庫、四種技術、五類用戶、六種業務”[13]。
鐘曉流認為智慧教育系統由智慧教育環境、智慧教育資源、智慧教育管理、智慧教育服務四大模塊組成;智慧教育的總體通用框架可分為技術層(核心)、應用層、平臺層、服務層,分別規劃了基礎教育系統和高等教育系統[14]。
對智慧教育的體系架構研究是當前智慧教育建設的重點,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地域、不同層次需求,很多地方、團體對區域智慧教育進行了許多新探索,這些研究和實踐在內容上雖然有所區別,但從整體上、機理上、結構上大同小異,啟示我們在分析功能模塊和建構智慧教育系統時須有新思維,體現整體觀、系統觀和開放性。
(三)智慧教育的發展路徑研究
智慧教育的發展路徑目前主要集中在發展戰略、發展策略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
一是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智慧教育的實現離不開國家政策層面的引導與推進。國家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文件對保障發展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確要求,強化了智慧教育的頂層設計。二是國際智慧教育發展戰略啟示。楊現民、劉雍潛、鐘曉流等通過深入研究借鑒發達國家的智慧教育發展戰略規劃經驗,著眼中國教育夢的愿景和現實條件,提出了我國智慧教育發展應著力重構教育生態系統大變革戰略、科技融合戰略、協同創新戰略和無障礙戰略,論述了“七大發展路徑”[15]。三是學者們提出了針對性策略。柯清超詳釋了以促進智慧學習為核心、基于云計算的信息化建設模式、大數據支持的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等實現智慧教育的發展策略[16]。基于很多地方資源浪費的現狀,鐘曉流提出了統一規劃、總體設計、分步實施、遞進升級、逐步完善五步實施路線[17]。
綜合智慧教育發展路徑研究,一部分研究者從學校教育模式要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的角度提出發展建議;另一部分研究者從智慧教育的發展目標與我國教育的發展現狀相結合的角度提出發展建議。筆者認為,智慧教育的發展需要從網絡基礎大平臺建設、信息化資源體系、學習方式變革、教學方式創新、學校教育系統重構等多角度推動。雖然目前智慧教育的發展現狀呈現了可喜的態勢,但在發展過程中也會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需要國家政策層面的大力支持,教育機構積極推進,引導學校、企業和師生積極參與,共同促進智慧教育可持續發展。
(四)智慧教育環境研究
智慧教育環境是實施教育活動的基礎。祝智庭認為,智慧學習環境將凸顯全面感知、無縫連接、個性服務、智能分析、提供豐富的資源和工具、自然交互等六大特征[18]。智慧教育環境的構成要素研究只有較少的幾篇核心期刊的文獻中有所關注。劉俊在《智慧教育環境及其實現方式設計》一文中強調構成智慧教育環境的“六要素說”,如圖2所示,并對各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解析。論述了智慧教育環境的評估框架、功能構架的實現方式[19]。

圖2 智慧教育環境要素示意圖
黃榮懷認為,智慧學習環境由學習資源、智能工具、學習社群和教學社群四大基本要素構成,學習環境應與具體的教學和學習方式相互關聯,不存在統一、籠統的智慧學習環境。他還從智慧教室的研究入手,提出了TRACE智慧學習環境、SMART智慧教室和Smart Campus智慧校園[20]。
趙秋錦等從智慧教育主體、空間和保障條件等方面進行研究,且在其文獻中對智慧教育環境的特征、系統模型、設計原則及智慧教育探究基地的設計思路等內容作了比較詳細的闡述。
關于智慧教育環境的研究,現有文獻的研究內容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只是選擇的角度和側重點有所不同。筆者認為智慧教育環境是智慧教育的基本內容和基礎工程,具有突出的時代性和針對性,當前各種智慧技術的普及應用為智慧教育環境提供了有力支撐,但教育必須關注教育本身,教育環境建設必須著眼推動信息時代社會化教育教學和管理模式變革,以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習者的知識建構和智慧發展。
( 五)智慧教育創新實踐研究
智慧教育的應用和實踐是智慧教育理念落地見效和生命力所在,探討實踐中的典型應用,以典型應用帶動智慧教育創新發展意義重大。
從目前梳理的文獻來看,我國有關智慧教育的應用和創新實踐探索已普遍展開,實踐經驗和成果也比較多,主要從智慧城市、智慧校園、智慧圖書館、智慧教室、智慧課程、智慧課堂、電子書包、智慧教育資源開發等不同角度進行闡述。如南京依托智慧城市建設系統推進智慧教育,北京海淀區技術助推智慧教育發展,佛山市禪城區智慧校園示范工程,寧波鎮海智慧教育全面展開,南京郵電大學智慧校園上線運行,東北師范大學理想信息技術研究院與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合作構建的智慧課堂等。陳琳為促進典型經驗的推廣,圍繞中國特色智慧教育,重點探討了曬課、智慧型課程、資源全覆蓋、創客教育、智慧學術平臺等近兩年典型創新實踐的內涵和價值[21]。另外國內的一些公司也積極參與,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這些有益的探索對我國智慧教育的創新實踐,起到了以點帶面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智慧教育的建設和發展已引起多方重視,人們對智慧教育的認識更加深化,智慧校園的應用正逐步擴展,智慧課堂和電子書包的應用日益普及,智慧教育的應用實踐有著廣闊的前景。當前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中國國際智慧教育展覽會、各單位組織的主題學術研討會,致力于智慧教育研究,促進了經驗交流和成果共享;在“互聯網+”創新浪潮下,中國智慧教育發展與創新聯盟、智慧教育微課聯盟、創新發展智慧教育集聚區等都將在智慧教育創新實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正不斷進步、不斷向創新階段邁進,主要體現在對信息的全面融合。對于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的智慧教育,理論方面的研究較多,技術方面的研究較少,且研究中技術與理論相分離的情況比較明顯。不少問題已逐步顯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缺乏有效的頂層設計。即國內智慧教育提出和研究時間較短,且國內尚無一個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鑒,還沒形成一個普遍認可的智慧教育基本體系架構。二是缺乏機構。即智慧教育缺乏相關的科研、管理部門,使得系統性的研究方案不易得到相應解決,進而使得智慧教育產品的開發與研究處在低端狀態。三是缺少人才。即注重硬件的建設,忽視了人才的培養等“軟實力”的發展,創新人才的系統培養是當前智慧教育面臨的一大挑戰。四是缺乏標準和規范。即缺乏相關的智慧教育應用標準和對技術規范使用的要求,使得產品與產品、產品與多種終端之間無法兼容,系統的性能受到限制,阻礙了智慧教育的發展。五是缺失引擎。本可以為教育服務、促進教育發展的一些新設計、新技術,由于引擎缺乏創新,轉化平臺得不到充分利用。六是缺失鏈條。如要實現智慧教育持續健康發展,需要一條“綠色”的產業鏈,正是由于缺乏這種產業鏈,致使智慧教育難以普及。七是缺少教育體制保障。由于智慧教育提出的時間較短,原有的教育體制與智慧教育還有諸多不適應。
(二)對策與建議
針對上述存在的現實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在新一輪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變革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國教育信息化正全面向融合創新深入推進,智慧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形態,正上升為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需加強系統架構、頂層設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引導專家(智慧教育理論或技術方面的權威者)、設計者(智慧教育系統等方面的設計者)、名師(知識的傳播者)等積極參與,共同設計智慧教育實施方案。二是加強模式創新。我國智慧教育的探索還處于建設和實驗階段,教育信息化建設雖積聚了一定優勢,但很多建設短板,發展模式不適應、不實用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因此在升級改造和集成融合中,應將模式創新和應用驅動作為重點,加強智慧教育建設、應用、管理、服務模式的研究創新。三是注重人才培養。智慧教育要發展,人才要先行,我國教育信息化人才的缺口還比較大,要注重培養理論型、技術型、高層次軟件和網絡人才,如可采取開設課程、培訓、研修等措施,不斷擴大人才規模,提高國民信息素養。四是開發引擎。特定的引擎有助于新設計、新技術向特定的方向轉化。利用先進的技術開發有益于轉化為教育服務方向的引擎,政府應成立專門的研究和管理機構,對智慧技術教育的應用進行研發,開發新產品,要充分發揮各部門的職能,努力組建完整健康的智慧教育產業鏈條。五是充分發揮教育主管部門在智慧教育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教育主管部門作決策之前,要充分考慮各方的利益,建立嚴格的問責制,并制定相應的監督機制,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形成良好的教育保障體系。
智慧教育發展歷史雖然還比較短暫,但在新一輪信息技術變革引領教育融合創新的形勢下,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對智慧教育充滿了期望。智慧教育代表著未來教育形態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當前教育領域一個全新的研究熱點,我國智慧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尚處在起步階段,智慧教育的發展很多方面還不太成熟,但智慧教育的目標為教育人帶來了無限的創新空間,需要我們堅定信心多方努力,充分利用現有信息化建設條件不斷開拓創新。
[1]陳耀華,楊現民.國際智慧教育發展戰略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現代教育技術,2014,(10):5-11.
[2][3][7]王玉龍,蔣家傅.智慧教育:概念特征、理論研究與應用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10-13.
[4]祝智庭,賀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電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5][8][10]楊現民.信息時代智慧教育的內涵與特征[J].中國電化教育,2014,(1):29-34.
[6]靖國平.從狹義智慧教育到廣義智慧教育[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5):48-53.
[9][14][17]鐘曉流.從九方面解析智慧教育體系架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39-40.
[11][12][20]黃榮懷.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從環境、模式到體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6):3-10.
[13]楊現民,余勝泉.智慧教育體系架構與關鍵支撐技術[J].中國電化教育,2015,(1):77-84.
[15]楊現民,劉雍潛,鐘曉流,等.我國智慧教育發展戰略與路徑選擇[J].現代教育技術,2014,(1):12-19.
[16]柯清超.大數據與智慧教育[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24):8-11.
[18]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領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9):4-8.
[19]劉俊.智慧教育環境及其實現方式[J].中國電化教育,2013,(12):20-26.
[21]陳琳.智慧教育創新實踐的價值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4):15-19.
(責任編輯 孫震華)
Research Summary of Smart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5
GUO Hongxia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Henan,China 466001)
Smart education is a new realm and new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Using smart education to lead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realize China’s dream of education.By combing articles related to smart education problems research in China in recent ten years,this paper makes a summary and analysis mainl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pt,architecture,development path,environment construction,application and practice,etc.of smart education,hoping to allow researchers have a rather systematic overview of preliminary studies.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smart educ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existed problems,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mart education in China.
smart education;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summary
G4
A
2096-0069(2016)01-0016-06
2015-11-25
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資助項目“智慧教育進程中高校教師媒介素養培養研究”(項目編號:2014GGJS-115)、2015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智慧教育視域下高校教師新媒介素養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15BJY021)階段性研究成果。
郭紅霞(1977— ),女,河南周口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信息化教育、數字媒體技術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