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巧妹馬燕
(1.重慶師范大學 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重慶 401331; 2.重慶師范大學 研究生院,重慶 401331)
基于TPACK提升職業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策略研究
——以濰坊市中小學教師為例
鄧巧妹1馬燕2
(1.重慶師范大學 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重慶 401331; 2.重慶師范大學 研究生院,重慶 401331)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對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目前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薄弱、教育技術意識觀念不強等問題,提出了基于TPACK框架下教育技術能力提升的策略,以用來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從而推進新課程的改革,促進教育信息化的實現。
TPACK;現代教育技術能力;職業教師;策略研究
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教育目標或教學方法都被打上了信息化的印記。為了加強對我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的培養,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有效應用,教育部在2004年12月公布了《中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規范(標準)》,旨在全面提高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促進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1]。2010年5月,我國政府召開的國務院會議審議并通過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2020年)》,其中明確指出,“要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培養模式,造就專業化教師隊伍”[2]。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對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培養一直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發生轉變,相應地對教師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教師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也成為新的教師知識框架,因此有必要對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進行探究。
(一)TPACK的相關理論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何克抗教授認為TPACK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一種新途徑,他將美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webquest、TELS和TPACK,前兩個階段的關注點分別是“技術”和“學生”,而TPACK框架針對這種缺陷強調教師積極參與到教學改革當中,要求教師設計、實施課堂教學,并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指導和監控作用,他認為該模式兼取了“傳遞接受”和“自主探究”兩者之所長,對學習者掌握系統學科內容知識和培養學習者創新能力、協作能力都有重要作用[3]。除了在課程整合領域大放異彩,TPACK框架在教師教育領域獲得了廣泛的研究空間。有研究學者在TPACK理論驅動下,設計了一個針對職前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培養的干預系統,以期提高職前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4]。
(二)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理論基礎
教育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活動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質手段和指導使用這些物質手段的理論、方法和經驗的總和[5]。目前,影響較為深遠、應用較為廣泛的是94定義(AECT):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6]。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相比更注重探討與現代科學技術相關的課題,注重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作為教育信息傳播的媒體,注重吸收系統思維和系統科學的方法,使教育技術更加科學化、系統化,更具有時代特色[7]。
(三)現代教育技術對教學的影響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與實踐,已經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強大動力,教育面臨著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教學方式逐步發展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用多媒體教室加網絡授課的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方面,學生可通過多媒體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等多種渠道獲得信息和知識;教材的多媒體化,傳統靜態的書本教材形式轉變為由文本、圖片、聲音、視頻、動畫等構成的動態教材;呈現方式的多樣化,實現了宏觀世界、微觀世界的全方位展現[8];教學模式上由傳統的教師課堂講授為主發展到多媒體組合教學、個別化自主交互學習、遠程教學、資源利用與問題探究學習等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四)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教育技術能力標準
客觀、公正評價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情況,就得按照教育技術能力狀況和水平,制定科學、可行的評價標準。參照國家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中的子標準體系機構,進行了進一步細化(具體如表1),并按照評價標準設計了調查問卷。

表1 教育技術評價指標(一、二級指標)
(一)中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現狀分析
本次調查研究以濰坊市中小學教師為主要調查對象,全部采用網絡在線問卷調查的形式發放。共發放問卷4719份,其中小學1567份,初中1908份,高中1244份,回收率為97%,有效率98%。問卷包含的內容如下:①教師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學歷、職稱、職務、教齡、所教學科、所屬學校、學校類型;②學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狀況;③教師信息化教學的觀念與態度;④教師教學過程中教育技術的選擇、運用情況;⑤教師教育技術技能與培訓現狀;⑥教師期望的教育技能培訓內容與方式。
本次調查中,男教師占34%,女教師占66%,年齡主要處在26歲以上,教齡大多在10年以上,大多數教師來自縣市區直屬學校。調查對象中各科教師均有涉及,調查對象的各項基本情況均比較全面,避免了調查中的片面性。
1.基礎設施建設與師資投入
在基礎的教育技術設施上,所調查的學校中95.55%的學校都已接入互聯網;95.85%的學校已運用多媒體教室開會、放錄像及進行學科教學;但在圖書館的管理上,僅有46.56%采用計算機管理;另外,掃描儀僅在13.88%的學校中被使用。(如表2所示)

表2 學校的信息資源環境建設情況
從上表可以看出,學校的信息資源環境建設情況需進一步改善與提高,不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校外網絡教學資源庫與校本多媒體教學資源庫的普及率都在50%左右。部分學校擁有自己的校園網站進行教學信息資源共享,有87.69%的學校設有專職的信息化建設和管理人員,盡管比例已較大,但仍有8.41%的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和管理由信息技術教師兼任;小學學校中具有較高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的教師僅占61.26%,因此,整體來看,濰坊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水平還處于一般水平,有著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2.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意識觀念
調查研究發現,只有26.28%的教師對教育技術學專業有過系統的學習;有19.52%的教師非常了解,大部分教師只是了解甚至有14.28%的教師沒有聽說過該標準。在鄉鎮學校這種情況更是明顯地表現出來。在對教育技術重要意義方面,3/4的教師已經認識到信息技術對教學觀念產生的巨大影響,但是,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價值看法不同,最高的認可度也不足60%,出現了現代教育技術價值認識的不足與片面化。
3.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與教育管理中的應用選擇
調查數據顯示,教師的實際信息技術水平并不樂觀,仍有接近30%的教師不能獨立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在軟件的使用方面這種不協調顯示得更為明顯,大部分教師只熟悉Word辦公軟件,對Excel熟悉的教師只有15.87%,對Access熟悉的教師僅有0.66%,這些數據均顯示出教師信息技術學習狀況與實際能力的不匹配,即學習與實際應用能力的脫節,在鄉鎮學校這種不和諧表現得更為突出。
現代信息技術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的使用率為71.18%,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駕馭課堂教學的重視程度普遍偏低;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50%基本實現,23.88%的教師僅有清晰的理論基礎,但實踐不多,還有相當一部分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理論不了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與探索創新普遍偏低,采用的教學模式與方法也偏向于傳統的課堂講授和合作學習。
教育技術在教學管理中的應用相對普遍,75.19%的學校有比較完善的信息化應用與管理制度,21.19%的學校剛剛建立相關制度;但學校對于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仍不夠重視,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成果的激勵政策僅在50.65%的學校中有充分體現,激勵措施也較為單一,基本表現在與年終考核掛鉤和會上表揚兩種,28.29%的學校沒有采取任何措施。
4.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培訓
大部分教師均參加過信息技術能力培訓,但參加過系統培訓的僅38.69%,52.15%的教師參加的培訓不夠全面,9.16%的教師沒有參加過相關培訓,大部分教師只能部分掌握,出現了培訓形式單一、培訓落實不到位的現象。
(二)影響中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因素分析
1.基礎設施建設與師資投入不夠
硬件設施的規范配備和師資的基本投入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和前提。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提升,其重要的先行條件是計算機和網絡等設施進入教育領域。設備發展的緩慢間接導致了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偏低。
2.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意識觀念較薄弱
教師對教育技術的觀念態度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目前,教師和領導們在對教育信息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上存在著諸多的不足。提高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不僅僅要關注技術層面,更不可忽視思想意識方面。
3.學習培訓落實不到位,應用欠缺
教育信息化關鍵在于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變得尤為重要。但目前的校本培訓缺乏整體的培訓規劃,師資水平、教學方法、培訓內容與培訓方法等多方面需要及時改進,在職進修與教師自學還處在起步階段。在濰坊市,各種培訓正處于飛速發展的階段,但教師的實際掌握運用情況并不盡如人意,僅有18.58%的教師能夠對培訓內容全部掌握,但對各種教育技術軟件了解甚少,50%的教師僅在上公開課時使用互聯網開展學習。培訓變成了一種應付考核的形式,培訓內容的掌握與應用情況得不到很好的落實。
4.教育信息化建設總體規劃不合理
進行高效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首先需要一份合理的建設規劃進行整體的培訓安排,水平高端的培訓導師、層層遞進的培訓內容、快捷有趣的培訓方式、合理的組織管理等是實現培訓高效的保障。在濰坊的培訓現狀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培訓內容都是基礎而不夠深入的,僅停留在表面基礎上。培訓方式大多是單一的校內培訓,可適當增加遠程學習、網絡課程等快捷易行的學習方式。
TPACK是教師知識的一個新框架,能夠為教師教育技術課程的設計提供理論框架。在具體的教學中(如圖1),學科內容知識(CK)、教學法知識(PK)與技術知識(TK)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而且產生新的如TCK、TPK、PCK這些知識類型。這是技術介入教師專業知識結構,并為其賦予新的意義的具體表現。高效的教學并不是獨立地把技術應用到原先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方法之中,而是把技術與內容、方法三者之間相互融合的結果[9]。

圖1 TPACK的內涵
(一)基于TPACK框架下的信息化環境的建設
現代教育技術的環境建設包括兩個方面,軟件和硬件。硬件建設是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水平提升的基礎,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濰坊市是一個三線城市,經濟發展正處于上升階段,因此可在政府支持下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如政府經費支持、信息建設市場化等。軟件建設可從以下方面進行:第一,合理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獲取教學信息,建立校外網絡教學資源庫;第二,投入資金引進優秀教學軟件;第三,建設校本多媒體教學資源庫;第四,共享遠程教育資源。
(二)基于TPACK的教育新觀念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對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將新技術納入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之中,才能勝任現代教育環境下的教學工作。調查顯示,阻礙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提升的最大障礙是落后的教育觀念,樹立現代教育意識是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水平提升的重要任務。而TPACK是教師應當具備的全新知識,它的貫徹實施離不開教師,所以在推廣應用TPACK過程中,必須強調教師是教學改革的積極參與者,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實施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起引導和監控作用[10]。TPACK給我們的啟發是,技術能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技術能為教師做什么。教師要清楚在具體環境中怎么利用技術來教學,這是一種高難度的知識。
(三)基于TPACK的師資培訓
TPACK在具體教學情境中能為教師提供技術、內容與方法之間的交叉關系的理解,面向技術應用的教師職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形成并發展教師的TPACK。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教師教育的人才培養也要做到與時俱進,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已經成為教師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強調教育技術素養、教育技術應用和問題的解決,現提出以下培訓相關方面的建議:
1.培訓內容
調查顯示,濰坊市中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內容較為簡單基礎,不夠深入,實用性、針對性不強。應加強教師的TPACK知識學習,掌握最先進的知識與技術。TPACK框架指出教師應掌握并應用教育技術所需的知識結構,我們知道如果分別傳授教師T、P、C,是很簡單的。但是,要真正提高教師應用教育技術的能力,就要促進其融合,做到促進TK、PK、CK和TPK、TCK、PCK的發展,最終觸及核心元素TPACK的發展。因此,在TPACK注重知識融合理念的指導下,就要設計出針對TPK、TCK、PCK、TPACK教育技術培訓的內容。
2.培訓方式
調查顯示,濰坊市中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主要采用校本培訓的形式,培訓形式較為單一,可適當增設靈活運用專題講課評課、網絡培訓、課題探究等多種方式。
3.培訓策略
培訓時要注重優秀師資的選擇,注意培訓過程中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此,培訓人員必須既具有教育技術技能,又有豐富的教育信息化理論和實踐經驗,才能保障培訓的高質高效。我們可以邀請優秀教師或教授進行信息化教學經驗的分享和指導,也可聘請專職教育信息化培訓人員進行信息化教學的系統培訓。培訓時要注意培訓人員的地域性、年齡性、學科性的差別,因此要分層次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培訓。
4.培訓管理與考核
建立培訓制度與考核標準,使培訓高效、有章可循。成立培訓領導小組,明確培訓責任,制訂培訓規劃,建立培訓制度、考核制度,由領導小組成員負責培訓出勤率檢查、培訓紀律監管、學習情況監察等。
(四)基于TPACK提升教育技術應用、強化管理
在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提升過程中,設備是基礎,觀念是核心,培訓是關鍵,應用是目的,管理是保障。要努力提高中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水平,追上教育改革發展的步伐,實現教育信息化,就必須加強落實實際應用,不斷進行組織規劃,實時監督評價。具體如下:
1.重視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課題研究是提高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水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因此要做到將教育技術與課題研究整合,在課題研究中運用教育技術。實現教育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是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重要目的,也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與科技創新能力以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終極目標。可從兩方面努力:一是加強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二是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教育技術是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實踐與提高的重中之重。
2.加強組織規劃,監督教學評價
要將教師現代信息技術能力作為教育信息化建設考核的核心內容,納入到教育目標管理考核制度中,納入到政府和學校督導的內容中,定期開展督查評價;建立評價約束機制,明確教師現代信息技術能力建設的要求與標準,對于表現優秀、成績顯著的給予獎勵,不能達到標準要求的要督促其限期改進,保障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持續良好地進行。
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建設任重而道遠。盡管目前大多數教師已經認識到了教育技術對于教育教學的重要作用,很多學校也已經建立了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制度,但中小學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總體水平仍處于初級階段。通過本課題基于TPACK框架下提升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策略研究,希望能為中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借鑒。
[1]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 [EB/OL].http:// www.moe.gov.cn/PublicflI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496/201001/xxgk_81752.html,2010-6-10.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EB/OL]. http://edu.ifeiig.com/news/detail—2010_07/30/1859314_0. s.html,2010-07-30.
[3][9][10]何克抗.TPACK——美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途徑與方法研究的新發展(下)[J].電化教育研究,2012,(6):54-56.
[4]王春麗.TPACK視域下職前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培養的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2.
[5]張建國.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1:31-32.
[6]胡來林.現代教育技術: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20-25.
[7]周密.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的比較研究[G].商情(科學教育家),2007,(12):1.
[8]張景生,楊鳳梅.現代教育技術概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3-6.
(責任編輯 喬磊)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Promoting Vocational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Based on TPACK—Taking Weifa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s an Example
DENG Qiaomei1,MA Yan2
(1.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China 401331; 2.Graduate Schoo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China,401331)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o teachers’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ability.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curren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still have the problems of weak education technology ability and not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This paper proposed the strategy of promoting education technology ability based on TPACK framework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n pus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TPACK;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ability;vocational teachers;strategy research
G40-057
A
2096-0069(2016)02-0017-06
2016-01-10
2014年重慶市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云環境下研究生微信移動信息服務系統開發研究”(項目編號:CYS14135);2015年重慶市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U-learning視野下個性化學習與教學模式的整合研究”(項目編號:CYS15151)。
鄧巧妹(1990— ),女,福建龍巖人,重慶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馬燕(1960— ),男,云南昭通人,教授,博士,重慶師范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重慶市“十二五”重點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負責人,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語義網、教育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