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澤文



【摘 要】 采用投入產出表的時間序列數據,從生產性服務的特性出發,深入研究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對三大產業的影響。結果發現:中國的服務業對第一產業的直接消耗最少,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相差不多,但在部門之間有差別;服務業對第二產業的完全消耗明顯大于對第三產業的完全消耗,說明服務業產出離不開制造業產品的供給;對服務業整體而言,反映后向聯系的影響力系數和反映前向聯系的感應度系數均較小,中國服務業的發展具有“獨立性”,其對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推動作用或受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拉動作用均不明顯。由此,我國應積極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增強其產業關聯度,以此促進新常態下社會結構的調整與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
【關鍵詞】 生產性服務業; 投入產出表; 系數變動; 產業升級; 經濟新常態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6)05-0016-05
一、引言
2013年我國服務業占經濟規模比重首次超過制造業占比,以信息和網絡技術為主導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有助于打破產業結構的空間限制,促進產業結構演進次序發生新的變化。產業結構隨著經濟發展不斷演化,國民經濟服務化成為了必然趨勢,研究表明服務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率的關鍵因素。生產性服務業指的是為生產過程提供中間產品的服務業,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主要投入品,貫穿于制造業生產的上、中、下游,是二、三產業加速融合的關鍵環節。2014年8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中要求進一步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促進我國產業逐步由生產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
我國步入新常態以來,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是其中最核心的變化,正如葉青和楊晨光(2015)指出目前我國經濟呈現出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的基本特征。當前形勢下消費升級將為生產性服務創造巨大的發展空間,據世界銀行預測,到2030年中國服務業占比將大幅上升,社會結構和產業結構都將發生巨大變化。近年來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具有什么特點?對其他產業的滲透作用如何?本文使用投入產出表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二、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者采用投入產出法對生產性服務業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Marshall(1988)利用英國1968年和1979年投入產出表發現生產性服務投入服務業的比重高于其投入制造業的比重。Khayum(1995)運用投入產出法從產業關聯角度對美國服務業進行了研究。Guerrieri & Meliciani(2005)利用OECD國家20世紀90年代的投入產出表發現各國的FCB(金融、通信和商務)服務用于中間投入的比重增長很快。
國內學者如程大中(2008)采用投入產出法對中國和13個OECD經濟體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部門結構及其影響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比較研究。陳偉達和張宇(2009)運用計量經濟模型分析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的影響并和發達國家相關產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對比。莊惠明和陳潔(2010)通過建立包含27個發達國家和“金磚四國”的31國服務業投入產出評價模型,發現我國服務業市場化程度低,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過度依賴第一和第二產業。馬風華(2012)利用20世紀70年代初至2005年間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5個發達國家的投入產出表,分析發現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生產服務業的比重不斷上升而第一、第二產業中生產服務業占比不斷下降。倪紅福和夏杰長(2015)運用我國省級投入產出表具體研究了區域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及其與制造業的關系。
現有研究文獻更多集中在我國與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的對比或我國國內不同區域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的對比,主要討論制約我國服務業進一步發展的環境因素,較少從服務業生產投入結構角度進行研究。本文繼續使用投入產出表的時間序列數據,從生產性服務的特性出發分析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近年來的發展情況及對三大產業的影響,以期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轉變與產業結構升級提出有利的政策建議。
三、研究指標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指標
1.直接消耗系數
直接消耗系數指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某一產品部門的單位總產出直接消耗的另一產品部門貨物或服務的價值量。直接消耗系數的取值范圍在0—1之間,數值越接近于1,說明直接依賴性越強,反之則越弱;數值為0說明兩部門沒有直接依賴關系。
2.完全消耗系數
完全消耗系數指某一產品部門每提供一個單位最終使用時,對另一產品部門貨物或服務的直接消耗和間接消耗之和,利用直接消耗系數矩陣A計算完全消耗系數矩陣B的公式為QUOTE B=(I-A)-1-I,I為單位矩陣,其中矩陣中的元素表明某一部門增加一個單位最終使用時,對另一產品部門的完全需要量。
3.影響力系數
影響力系數指國民經濟某一產品部門增加一單位最終產品時,對國民經濟各部門所產生的生產需求波及程度。影響力系數越大,該部門對其他部門的拉動作用也越大。當影響力系數大于1時,表示該部門對其他部門所產生的生產波及影響程度超過社會平均影響水平;反之則等于或低于社會平均影響水平。
4.感應度系數
感應度系數表示國民經濟各部門都增加一單位最終需求時,某一部門由此受到的需求感應程度,也就是需要該部門提供的生產量。感應度系數越大,表示該部門受到其他部門需求的影響越大。當感應度系數大于1時,表示該部門受到的感應程度高于社會平均感應度水平,反之則等于或低于社會平均感應度水平。
(二)數據來源
本文經驗研究涉及中國2002年、2005年、2007年及2010年的投入產出表,這四年的投入產出表均來源于中國投入產出學會。本文采用的投入產出表中,包含三大產業共涉及42個部門。其中服務業涉及以下16個部門:交通運輸及倉儲業,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貿易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事業,綜合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四、中國服務業發展變化衡量指標
(一)直接消耗系數
總體來看,我國服務業對農業的直接消耗最少,對第二產業和對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相差不多,但在部門之間有差別。結果表明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服務業部門單位總產出直接消耗的第一產業貨物的價值量最少,消耗第二產業貨物的價值量和消耗第三產業服務價值量相差不多但存在部門間的細微差別。
由表1中具體行業可以看出,“交通運輸及倉儲業”“批發和零售貿易業”“房地產業”這三類行業直接消耗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貨物或服務的價值量相差不多;“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事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第二產業的直接消耗大于對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金融保險業”“綜合技術服務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對第二產業的直接消耗小于對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上述結果表明,服務業產出離不開制造業產品的供給,即虛擬經濟不能脫離實體經濟,但服務業對制造業的依賴程度在不同細分行業之間有差別,“金融保險業”和“綜合技術服務業”這類新興產業對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大于對第二產業的直接消耗,表明新興服務業對制造業的依賴程度較低。
(二)完全消耗系數
從完全消耗系數表(表2)來看,加入間接消耗之后,服務業對第一產業的消耗增多,但仍小于對第二產業與對第三產業的完全消耗。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對二、三產業的完全消耗相差不多以外,其他14個服務業部門對第二產業的完全消耗明顯大于對第三產業的完全消耗。由于完全消耗系數揭示了部門之間直接和間接的聯系,完全消耗系數是這種直接消耗和間接消耗的全面反映,它更深刻地展現部門之間相互依存的數量關系。以上分析表明服務業部門對第二產業的間接消耗不容小覷,服務業部門的產品依賴于制造業提供的產出,所以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制造業的支撐作用。
(三)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
通過表3、表4和圖1、圖2可以直觀地比較我國國民經濟服務業分部門的產業關聯效應。
從服務業整體的經濟關聯效應看,中國在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呈現一致性:反映后向聯系的影響力系數較大,其中服務業整體的影響力系數在2002年為0.895,2005年為0.891,2007年為0.845,2010年為0.826;反映前向聯系的感應度系數較小,其中服務業整體的感應度系數在2002年為0.779,2005年為0.692,2007年為0.639,
2010年為0.646。在2002—2010年期間服務業整體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幾乎未發生較大變動。
若分行業比較,則可以發現:中國經濟服務部門中影響力系數在部門間波動較小,折線較平緩,而其中影響力系數較大的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該行業影響力系數在2005年達到最大值1.184;除此之外,“科學研究事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事業”的影響力系數也較大,說明上述服務業部門的快速增長對國民經濟能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剩余服務業部門的影響力系數均低于1。感應度系數在部門之間波動較大,其中感應度系數較大的部門是“交通運輸及倉儲業”,其在2002年達到最大值1.880;其次是“批發和零售貿易業”,其在2002年達到最大值1.811;感應度系數較小的部門是“郵政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事業”及“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這些服務部門受其他部門的需求拉動作用不大,從側面反映公共事業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的弱聯系。公共事業部門由于市場壟斷和國家所有并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務市場競爭,降低了服務生產效率。總體而言,中國生產性服務部門的影響力系數及感應度系數大部分小于1,表明生產性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推動作用或受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拉動作用均不大。
由于我國服務業產業關聯系數③較少越過分界點1,因此,可以認為中國服務業整體及其有關分部門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或部門的前后向聯系效應相對較弱、聯系水平較低,并且在2002—2010年期間服務業的影響力系數及感應度系數均未發生較大變化。上述結論說明近年來中國服務業的發展并未與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相匹配,中國服務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作為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著力點,服務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如何增強服務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性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五、結論與對策
(一)基本結論
本文利用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我國投入產出表數據,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與第一、二、三產業的協同關系進行了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中國的服務業對農業的直接消耗最少,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相差不多,但在部門之間有差別。
第二,加入間接消耗之后,服務業對第一產業消耗增多,但仍小于對其他產業的完全消耗。此外,服務業對第二產業的完全消耗明顯大于對第三產業的完全消耗,說明服務業產出離不開制造業產品的供給,即虛擬經濟不能脫離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互為表里,只有保持應有的匹配度,才能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局面。
第三,對服務業整體而言,反映后向聯系的影響力系數較大,反映前向聯系的感應度系數較小。中國經濟的服務業影響力系數在部門間波動較小,折線較平緩,感應度系數在部門之間波動較大。觀察2002到2010年的時間序列數據發現近年來我國服務業部門與其他產業的關聯系數未發生明顯變動,說明中國服務業的發展具有“獨立性”,其對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推動作用或受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拉動作用均不大,生產性服務業并沒有很好地發揮對整個產業鏈的帶動作用,對相關產業的滲透性不強。
(二)相關對策
第一,提高信息技術水平、倡導科學技術創新。現代科技的進步能夠促進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倡導學術創新的氛圍有利于我國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加大對信息技術產業的投入研發,可以促進我國服務業實現大的發展。
第二,加快體制改革。經濟服務化的新常態將為我國企業帶來豐富的發展機遇,促進企業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政府應關注物流業與互聯網等領域的新動態,努力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加速推動服務業轉型,進行創新、打破壟斷、放寬準入領域,適應服務業產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發展大趨勢并加強服務業同國民經濟三大產業的聯系,實現彼此間的良性互動。
第三,加強對人才的重視。“靠人興業,靠才強國”,服務業發展人才是關鍵,技能型人才的緊缺成為制約當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誘因。為滿足我國服務業的發展需求,應著力培養大批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的高素質勞動者。
【參考文獻】
[1] 葉青,楊晨光.新常態下企業發展的新機遇[J].會計之友,2015(3):11-16.
[2] MARSHALL J N.Services and Uneven Develop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3] MOHAMMED F K. The Impact of Service Sector Growgth on Intersectoral Link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J].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1995,15(1):35-49.
[4] PAOLO G,VALENTIAN M.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4):489-502.
[5] 程大中. 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的水平、結構和影響——基于投入—產出法的國際比較研究[J]. 經濟研究, 2008(1):76-88.
[6] 陳偉達,張宇.生產者服務業對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的影響研究——基于我國投入產出表的實證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67-71.
[7] 莊惠明,陳潔.我國服務業發展水平的國際比較——基于31國模型的投入產出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0(5):53-60.
[8] 馬風華.發達國家第二產業生產服務業的水平、結構及影響——基于投入產出分析法[J].國際經貿探索,2012(6):46-54.
[9] 倪紅福,夏杰長.區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結構及其與制造業關系研究——基于中國省級投入產出表的分析[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15(1):6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