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素彬++李文思



【摘 要】 當前主流的財務狀況綜合評價理論與方法都是以制造業為對象而構建起來的,不能滿足商業銀行財務狀況質量評價的要求。文章結合商業銀行的經營特點,從安全性、盈利性、流動性、發展性四方面設計商業銀行財務狀況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針對常權綜合法的缺點,運用變權原理,構建了基于變權的商業銀行財務狀況質量綜合評價模型,并進行了實際應用。
【關鍵詞】 變權; 狀態變權向量; 商業銀行; 財務狀況; 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6)05-0131-06
一、緒論
財務狀況的分析評價是現代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企業進行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然而,當前主流的財務評價理論和方法都是針對制造業而設計的,其顯著特征是,以制造業為對象,通過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現金流動能力等指標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綜合評價。以制造業為對象的財務評價指標體系與銀行業的業務很不匹配,無法滿足銀行業進行財務評價的需要。同時,現有的財務評價方法通常采用加權平均法進行財務綜合評價。加權平均法是固定權數評價方法,即“常權綜合法”或又被稱為“固定權重法”。常權綜合法既難以體現對各項評價指標的“均衡性”要求,也難以體現對關鍵性指標的“激勵性”要求,并且允許各指標之間相互替代,違背了財務指標之間的不可替代性原則,從而導致其綜合評價缺乏科學性和全面性。本文的目的在于針對商業銀行財務狀況的特殊性,設計商業銀行財務狀況評價指標體系,并基于均衡性和不可替代性原則的要求,構建基于變權理論的綜合評價模型。
二、商業銀行財務狀況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財務狀況質量的概念由張新民教授在其博士論文中首次提出,認為財務狀況質量是公司財務狀況(局部或整體)按照賬面金額進行運轉(如資產)或分配(如利潤)的質量。本文認為財務狀況質量包括公司財務的客觀性、穩定性、持續性、均衡性四個方面。客觀性主要考察公司財務賬面數據與真實數據之間的契合程度;財務穩定性主要考察公司財務指標的穩定程度,財務穩定性與財務風險相關,財務越穩定,風險越小;財務持續性主要考察公司財務的持續發展能力;財務均衡性是指各項財務能力之間的相互均衡狀況,財務均衡與財務風險也具有相關性,財務能力之間越均衡,財務風險越小。
財務狀況質量評價由于對象不同其評價重點也有所側重。商業銀行與制造業的業務大不相同,評價內容側重于財務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因此,商業銀行財務狀況質量評價通常會包括存貸利差率、收息率、資金成本率、貸款質量等指標。
對商業銀行進行財務狀況質量評價分析是個很復雜的問題,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是否科學,直接影響到評價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傳統的財務評價指標體系往往只是簡單套用一般企業的財務評價指標體系,對銀行業財務評價的特殊性考慮不足,未能考慮銀行業對“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要求。另外,現有的財務評價指標之間存在較大的相關性,在進行綜合評價時,容易出現信息重疊、多重共線性等問題,導致綜合評價不客觀。同時,現有的評價方法多為固定權數平均法,容易導致指標之間的相互替代現象,不符合財務能力的均衡性原則。
根據銀行業的經營特征,本文從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以及發展性四個方面評價銀行業的財務狀況質量。
(一)“安全性”指標
安全性是財務評價的首要內容,商業銀行的安全能力主要體現在對各項風險的控制能力,用來考察商業銀行減少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保證信貸資金安全等方面的能力。與制造業相比,商業銀行的自有資金相對較少,更多的是利用存款進行經營,其資本充足率通常僅在10%左右。與制造業相比,商業銀行的安全性問題更加重要。因而,商業銀行的安全性評價更加重要。根據商業銀行的經營特點,本文選擇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作為安全性的評價指標。為了進行正向的綜合評價,將反指標“不良貸款率”進行正向化處理:“1-不良貸款率”。
(二)“流動性”指標
商業銀行與其他企業相比,其資金的流動要求更高。商業銀行現金資產的需求量相對較大,也更加頻繁。因此,必須隨時保留充足的現金,保證足夠的流動性,以便滿足經營的需要。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因其經營業務的特殊性,衡量其流動性的評價指標不能使用制造業通常使用的流動比率指標。商業銀行流動性指標有備付金率、商業銀行的存款量和貸款量的差額。
備付金率是備付金占存款總額的比率,能夠較好地反映商業銀行資產的流動性。
商業銀行的存款量和貸款量的差額也能衡量其資產的流動性,通常計算其相對指標,即貸存比。貸存比=銀行貸款總額/存款總額。貸存比越高,說明商業銀行通過吸收存款滿足貸款的壓力越大。
(三)“盈利性”指標
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評價可以借鑒制造業盈利能力評價的指標。因此,通過資產利潤率、成本利潤率等指標來反映。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利潤率通常是盈利水平的評價指標,分別從股東視角、總資產的視角反映盈利水平,是典型的投入產出指標,并且,凈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收益率具有很好的概括性。
(四)“發展性”指標
“發展性”指標用來衡量商業銀行的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商業銀行的發展依賴于收入的可持續增長、資產的可持續增長、盈利的可持續增長。因此,可設置營業收入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三個指標,反映銀行的發展能力。
本文構建的商業銀行財務狀況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三、商業銀行財務狀況質量的變權綜合評價
(一)變權的基本原理
傳統的加權平均法都屬于常權綜合法,或稱作固定權數法,即權數一旦被確定,不論因素狀態值如何,都不再改變。這種方法經常違背評價因素之間的不可替代性原則,允許評價因素之間互相“幫忙”,也就是說,在評價指標體系中,表現好的指標能夠替代表現差的指標,彌補表現差的指標的不足,容易出現“一俊遮百丑”和“有功可犯過”的弊端。
針對常權綜合法的這一弊端,李洪興(1995)提出了變權理論。近年來,變權理論逐漸被應用到經濟管理中。變權理論是一種新興的權重分配方法。與常權綜合評價法的最大不同是,變權綜合法的權數是可變的,權數是評價指標的函數。也就是說,各評價指標的權數指標值隨狀態值的變化而變化,以便更好地體現該指標在綜合評價中的作用。
根據變權的不同性質和變權的變化方向,變權可分為懲罰型變權、激勵型變權、混合型變權。當評價指標中有相對表現更差的指標時,懲罰性變權能夠增加該指標在綜合評價中的作用,即提高其權數;當評價指標中有相對表現更好的指標時,激勵性變權能夠增加該指標在綜合評價中的作用,即提高其權數;當需要對一部分評價指標進行懲罰,對其余評價指標進行激勵時,則使用混合型變權。
李洪興(1995)給出了變權的公理化定義:
設X=(x1,x2,…,xm)為因素狀態向量,即被評價指標的狀態值
W=(w1,w2,…,wm)為初始常權向量,即最初對各項指標確定的補始權數
S(X)=(S1(X),S2(X),…,Sm(X))為狀態變權向量
W(X)=(w1(X),w2(X),…,wm(X))為變權向量
則W(X)可表示為W與S(X)歸一化的Hardamard乘積,即:
W(X)=
由此可見,構造狀態變權向量是變權綜合評價的關鍵環節。
(二)商業銀行財務狀況質量綜合評的層次與流程
根據商業銀行財務狀況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可將其財務質量綜合評價劃分為三個評價層次:總系統(綜合財務質量)、子系統(安全能力、流動能力、盈利能力、發展能力)、指標層(各評價指標)。
本文對商業銀行財務狀況進行多層次的變權綜合評價:首先,根據對評價指標之間的均衡性要求,運用懲罰型變權方法將相關指標加以綜合,分別得到安全能力、流動能力、盈利能力、發展能力的評價值;然后再進一步運用懲罰型變權方法將安全能力、流動能力、盈利能力、發展能力加以綜合,得到商業銀行財務狀況質量的綜合評價值。
(三)商業銀行財務狀況綜合評價的狀態變權向量
1.評價指標的預處理
首先,獲取評價指標的原始值。
其次,根據變權原理的要求,對評價指標進行預處理,將指標值界定在[1,5]內。本文中備付金率為中性指標。
正指標:
四、案例應用
考慮到數據的獲取,本文選取了已經上市的15家商業銀行為樣本進行財務分析。該樣本基本涵蓋所有類型的商業銀行,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具體說來該樣本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15家商業銀行基礎數據見表2。樣本數據來源于上述15家銀行公布的2014年年報。
運用變權綜合法分別對各子系統進行綜合評價。以安全性評價為例(其他計算表略),變權綜合計算表如表3。
同樣算法,可分別計算出流動性、盈利性、發展性的綜合評價值,如表4所示。
為了便于比較,計算常權綜合評價結果如表5所示。
在變權綜合和常權綜合下,兩種評價的排序有所不同,詳見表6。
從上述計算結果來看:
首先,變權綜合法下的綜合評價值都小于常權綜合法下的綜合評價值。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每家銀行的各項指標、各項能力之間都沒有達到最佳的均衡狀態,因而,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懲罰,降低了綜合評價值。
其次,兩種方法的綜合評分和排名存在較大的差異,差距超過2個名次的有:浦發銀行(差5個名次)、民生銀行(差4個名次)、華夏銀行(差3個名次)、南京銀行(差3個名次)。以浦發分行為例,盡管浦發銀行各項指標均不是最高,按照通常的平均法計算,其綜合值為2.99,但是其各項指標相對更加均衡,因而受到的懲罰相對較小,變權綜合法下,其評價值反而較大。再如民生銀行,由于其指標之間的差異較大,不均衡程度較為嚴重,尤其是X11、X12兩項指標偏小,與其他指標之間的差距很大,所以在進行變權綜合評價時,其權數從0.25增加到0.45和0.40,綜合評價時使狀態值較小的指標起較大的作用,對綜合評價值進行了相對較大的懲罰,降低了綜合評價值,變權綜合評價的排名向后移動。再如南京銀行和華夏銀行,盡管南京銀行簡單平均的綜合值(2.73)比華夏銀行(2.11)高,但是,相對而言,華夏銀行四個方面的能力比南京銀行的均衡程度較高(經測算,華夏銀行四個方面的能力的變異系數是0.156,而南京銀行的變異系數是0.395),受到的懲罰比南京銀行小,因而變權綜合評價后排名反而比南京銀行高。
五、結論
變權綜合評價模型是一種半智能的評價方法,它很好地體現了評價系統的和諧性思想,突出了對評價指標之間的“均衡性”要求,對于那些表現較差的評價指標,通過變權原理,增加其權數,達到對綜合評價進行懲罰的效果,從而較好地體現了“和諧性”和“均衡性”原則,較好地解決了綜合評價中評價指標之間的不均衡問題,使評價結果更加客觀。
同時,本文所有的計算都可以通過Excel系統方便地實現,使綜合評價更具靈活性和針對性。
【參考文獻】
[1] 李洪興.因素空間理論與知識表示的數學框架(Ⅷ)——變權綜合原理[J].模糊系統與數學,1995(3):1-9.
[2] 李德清,谷云東,李洪興.關于狀態變權向量公理化定義的若干結果[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4(5):97-102.
[3] 李德清,李洪興.狀態變權向量的性質與構造[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4):455-461.
[4] 溫素彬. 企業三重績效的層次變權綜合評價模型——基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視角[J].會計研究,2010(12):82-87.
[5] 財政部.金融企業績效評價辦法[A].財金〔2011〕50號,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