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麗麗
黑河學院外國語學院
新常態下大學生如何轉變就業觀念
溫麗麗
黑河學院外國語學院
新常態下大學生的就業觀應適應當前的社會形勢,就業觀念急需改變,我們將針對這一社會現象進行分析和提出意見。
新常態;就業觀
2014年五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赴河南的考察中首次提出了“新常態”這一經濟術語,所謂“新常態”簡單來說呢就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那么"新"自然是有別于舊制,而“常態”當然是指固有的狀態。以目前我國的經濟狀況來看,“新常態”的提出就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在這一良好的國家形勢和大框架下,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又該如何轉變著實引人深思,那么就讓我們共同來討論和學習一下這個問題。[1]
當前,我國的教育水平已經不斷在發展,尤其是近些年,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不斷加強、家長們對教育的大力支持、以及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和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我國的教育已將達到了大眾化的水平,但發展的過程中自然也會產生一些問題,隨著我國畢業生人數的增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日趨嚴峻,那么在這一形勢下大學生們面對新常態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這樣一來就需要我們大學生用積極的眼光和長遠的視角去分析利弊因素和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大學生就業難一直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受教育的,特別是受高等教育的人在我國逐漸進入中速增長、在政策和經濟的支持下,在各產業向中西部延伸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適應這種新常態,打破慣性思維才能破解大學生就業這道難題。
新常態下大學生如何轉變就業觀念:
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在中國全國每年有數百萬的大學本科畢業生急需就業、更需要找到一份自己心儀的工作,在這種形勢下“大學生就業難”普遍存在也就毋庸置疑了。作為一名大學生,“堅決拼一個美好的未來”是他們的目標。他們不僅僅要承受生活上的拮據還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用他們的話說他們已經沒有退路。有很多學者認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總量其實還是供不應求的,所以總的來說大學生要找個好其實工作并不難,難的是自身專業不過關,抗壓能力差,眼高手低”事實上正是如此,當今的大學生,毫無疑問是承受比過去更多的心理壓力。所以,即使是存在“大學生就業難”這樣的事實,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于“大學生找工作不難”的現狀。[2]
那么又如何解決存在的問題呢?我們可以從多種方面入手,首先是就業的人數問題、其次就業結構、還有就是就業觀念、當然了就業傾向以及就業渠道等多各方面進行管理和改進。
如今大學生畢業生人數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而市場上能夠為大學生所提供的就業崗位相對欠缺,供求失衡,就業市場機制不穩定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與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矛盾的原因。所以,顯而易見: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的情況下,就業競爭不斷激烈已成必然趨勢。因此,轉變就業觀念要從自身做起,認清自己,改變自己。
我們每個大學生都知道對于求職來說,掌握正確的求職方尤為重要,而求職簡歷也是重中之重,很多大學生對面試程序并不了解,對用人單位的基本信息也不了解,對招聘對象應具備的素質一無所知,只是一味地將簡歷提給用人公司,毫無準備的進行面試,更有甚者回答問題不加思索,含糊回答,并簡單的將求職過程總結為,首先投個簡歷。然后面試,回答問題,然后再復試,最后進去公司,甚至將知識、能力和素質等同視之,誤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就能順利找到理想工作。
在“新常態”下創新無疑是每個大學生必備的素質也是企業以及國家的任務,全面推進教育創新以及自主創業,將我國的大學生培養成為創新型人才也是國家教育的一個目標,將創新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方案之中,面向大學生開設專門的教育課程,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對人才創新意識的培養也會有著實際的效果。如果說對我們而言“新常態”只是經濟發展理論所衍生的詞匯,或是僅是一種理論指導,那么,我們就要在理論的指導之下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的實踐活動,創新性的競賽,以及創業大賽等,認真的從實際出發,對于學生而言,基本的條件滿足之后急需提升的自然是自身,因此,樹立創新意識難能可貴。雖然我們不能說創新意識就是創新能力本身,但我們卻能肯定地說,創新意識薄弱的大學生絕不會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嚴峻的就業壓力和就業剛性會要求我們的學生放棄那些阻礙他們就業的觀念。基層的廣闊天地,蘊藏著無數的機會,大學生應該將就業的姿態放低,將人生的目標抬高,把到基層就業視為創業的起步、成才的開始,用所學知識為基層的群眾服務,通過了解國情民意,積累才干,才能成功捕捉機遇。創新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準備,有積累才會捕捉機遇,機遇總是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在當今的經濟發展的大形勢下,新常態下,各行各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都是越來越高的,這不僅需要考驗畢業生是否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嫻熟的專業技能,更需要考驗畢業生具備正確的就業觀念和平和的就業心態。高校畢業生一方面在學校學好專業知識,另外還要提升自身適應社會能力,鍛煉和培養自己的情商,提升自己在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當前提出的“新常態”下,大學畢業生應及時轉變舊的就業觀念,樹立新思維,培養創造力,務實又要創新,將靈活就業作為自己叩開職場大門的新的思維,將創新來作為步入職場的第一步,這樣才能更好地為自己的職場生涯長遠的發展去奠定基礎。除外,當我們樹立新的就業觀念和傳播靈活就業這一觀念的同時,我們的學校和政府也應該起到相應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理性地分析目前的就業形勢,把握社會發展的趨勢。由于當前許多部門和媒體過分的渲染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導致很多大學生就業信心不足,因此,廣大畢業生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全面冷靜地分析自己和社會,不斷地充實自己,認真把握每次就業機會,。學校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和服務,幫助大學生走出就業陰影,提高就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學校方面應該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知識的培養,國家層面應制定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政策,盡力消除大學畢業生在選擇職業時的后顧之憂。
[1]王東莉.人文關懷:當代學校德育的邏輯起點.當代青年研究[J]2004年,第4期
[2]項賢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與非日常生活中的教育.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