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偉
安徽省淮南市山河堂藝術品有限責任公司
烙畫的特征及表現方法
鄭紅偉
安徽省淮南市山河堂藝術品有限責任公司
烙畫古稱“火針刺繡”,又稱燙畫,烙花,火筆畫,是我國較早的一門民間藝術,用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烙畫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所以它的語言特征是獨特的,發展到今天,我們更要強化它的獨特藝術語言個性。
烙畫;特征;藝術語言;創新
烙畫是中國的一門古老藝術,相傳起源于春秋戰國。烙印。莊子《馬蹄》:“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烙)之。”據民間傳說記載,始見于西漢末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李文曾救過劉秀并送一只烙花葫蘆給他作盤纏,劉秀稱帝后,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查訪到他后即宣進京,賜銀千兩,加封“烙畫王”,并把烙畫列為貢品,供宮廷御用。
后由于連年災荒戰亂,曾一度失傳,直到光緒三年,才被南陽的一名叫“趙星”的藝人重新發現整理,后經輾傳,逐漸形成以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為代表地幾大派系。
(一)烙畫的起源
關于烙畫的起源目前尚沒有具體的史書記載,以河南為代表都認為始見于西漢末年,并有傳說烙花王李文曾救劉秀并送一只烙花葫蘆給他作盤纏,的故事,后劉秀稱帝后,加封李文為“烙畫王”,并把烙畫列為貢品,供宮廷御用。但據莊子《馬蹄》:“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烙)之。”用烙鐵烙馬印,印為鐵質,印鈕的上部有方孔可納入木柄,乃為烙火方便之作。我國目前出土的最早的烙鐵印是“日庚都萃車馬”,由此可以推測烙畫起源于春秋戰國。
(二)語言的特征的演變與發展狀況
烙畫是隨著社會歷史發展而演變的,主要受當時社會政治思想、科技水平和文化思想的影響。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烙馬印來分析,那時社會動蕩,烙畫還沒有作為藝術的主要的畫種,烙鐵主要是作為實用工具去烙印記,主要烙馬或鈐于廩粟之用,就是簽名或作記號之用,烙的是文字或簡筆線條圖案。到漢代烙畫已發展成熟并興盛于東漢,從民間傳說的“烙畫王”李文的故事,可以看出當時民間烙畫水平已非常高,所烙飛鳥走獸、人物山水栩栩如生。并且烙畫已作為一種畫種生存于社會,有專業的藝人創作和生產。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漢墓出土的漆匝等器物上發現烙印戳記。這些烙印戳記標示的是漆匝的產地,是漢初蜀郡成都作坊手工業的制品。這就說明漢代已出現烙花筷子和烙畫工藝品。晚清末年李放編著的《中國藝術家征略》一書,書中記載:“張崇,唐代名畫工。擅長烙畫,人稱巧人張崇”。因古人烙畫用炭條,故也稱“炭畫”。據載張崇腰帶鉸具,每一胯如錢,灰畫燒之,見火即隱起,作魚、龍、鳥、獸之形,莫不悉備。清代記載的烙畫家更多,如武瘋子烙畫,烙山水、人物、臺閣、鳥獸、林木。曲盡其妙,常畫凌煙閣功臣。瀛洲十八學士,須眉意態,衣褶劍履,細若絲粟,而一一生動。”
羅云山人火畫歌”:“趙城籍班祿,別號羅云山人,工火畫,深淺陰陽,毫厘可辯,山水人物,翎毛花卉,具有生氣。
近幾年中國的烙畫發展很快,烙畫人員素質整體偏高,既有世代相傳的烙畫世家,也有藝術院校畢業生加入形成專業團隊。烙畫工具也隨著科技進步而有所創新,材料也更廣泛,有木板、葫蘆、宣紙、絲絹、布、竹等,現在烙畫題材廣泛,反應時代,不僅參加全國美展,還參加了國際藝術博覽會。人民大會堂、博物館、軍區、風景區、各政府機關單位都有懸掛和收藏,有的還被作為國禮送給外國元首。
(一)以木板材料為例來分析烙畫藝術語言的個性特征
木板是天然材料,其特點是具有天然材料的質感、特性和肌理效果,如白楊木細膩而柔和、木紋淺而豐富,有的紋像山形,有像云形,有像水紋,創作者可以根據木板的肌理效果而去加以應用和創作,往往有天然意趣。椴木板質堅硬而光滑,烙印油而發亮且不易褪色,板面呈古銅色或象牙白,紋理自然,可利用其紋理創作如波紋狀的水、白云狀的云、云霧狀的煙雨。椴木膠合板,價格適中,烙燙各種圖形表現性好,是烙畫的首選材料。
(二)從技法來分析烙畫語言個性特征
烙畫是一門古老的畫種,傳承至今可謂是風格多樣,技法豐富。當前烙鐵工具日益先進,首先是溫度的控制能做到得心應手,不同溫度烙出的深淺程度不同呈現的色彩變化也就不同,線條的力度、深淺也變化萬千。其次是烙筆筆頭的形狀多樣,烙制畫時可以根據題材需要而去變換各式各樣的筆頭,如有刀形、有鏟形、有針形、有球形、有鉤形……技法其實也是變化萬千的,主要受這幾個因素影響,一是創作者對工具的掌握熟練程度,二是創作者借鑒其它畫種技法,三是作者根據題材描繪對象的形象特征而創造的技法。技法有勾線,如雙勾、單勾;有均勻的烙熨燙色;有刻線,即用刀形烙鐵入木三分刻畫;有烘烤渲染等幾十種常用技法,不同的運筆也會出現不同的效果,這和國畫等畫種道理相同,如順鋒、逆鋒、側鋒、藏鋒、露鋒、拖筆、枯筆、拙筆等,所表現的效果各式各樣,個性特征鮮明,在烙制過程中有時會有不可預料的隨機性特效。
當前烙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語言誤區,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趨同其它畫種,獨立個性特征弱化。當前各畫種都在互相借鑒融合,如剪紙學習和套用傳統國畫色彩,有的連用筆、形象都是國畫的,遠看還以為是國畫呢,這就失去了它的藝術語言本源。烙畫也是一樣,有的一幅畫只烙一點外輪廓線,其余的是用油畫或國畫色彩去畫,怎么看都不像烙畫,還硬說是創新,這樣的創新就把烙畫的語言元素都創沒了還有意義嗎?二是題材、形式陳舊,缺乏當代意識,創作性不強,作品語言單薄,精神內涵不強。很多烙畫人,不追求原創,只是一味地抄襲和臨摹別人的畫;也有的一味地重復烙小作品,這樣就把烙畫定位太低;還有就是作品一直是老面孔、老樣子,老缺少時代精神。
綜上所述,烙畫是古老的畫種,具有獨特的個性特征,當前我們既要傳承,又要創新的發展。在東西方各種文化的大沖擊下,我們可以借鑒融合一些元素,發展創新,但在這過程中要把握好一個度,不能一味地追仿別人而迷失自我,失去烙畫本身固有的母本元素。我們要在這種學習和融合中豐富藝術語言,強化自身的特征,突出個性,讓作品有精神內涵和時代氣息。
[1]艾秀琪.中國烙畫技法.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