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賀
河北省樂亭縣中堡鎮初級中學
如何提高中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
付賀
河北省樂亭縣中堡鎮初級中學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出現了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不愛思考、不愿意回答問題、注意力不集中等種種不感興趣的表現。對于老師而言,應找準原因,對癥下藥,本文旨在解決中學生如何愛上“語文課”進而提高對語文學科的興趣。
中學生;語文教學;提高;興趣
長期以來,我們的初中語文教育太功利,教學的目的指向“書本世界”、指向中考,學生的整個精神生活被定格在教材上,課堂缺少活力和靈氣。長此以往學生學習的熱情被耗盡,也磨損了老師的教學熱情。一些地區,仍然存在著教學理念滯后,傳統死板的教學模式主宰課堂的現象,學生感覺語文課枯燥單調、進而失去學習的動力。筆者在九年級畢業班學生心理輔導與測試中,發現學生沒有一點點主動自學的熱情,這真是語文教育的悲哀。語文教師應努力營造一種自由的學習氣氛,想方設法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寬松、更和諧、更有創造性的平臺和空間,使課堂成為雖然具有挑戰但充滿自由、活潑,具有適度緊張而且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如何提高語文課教學效果,如何讓學生愛上語文課?筆者經過多年中學語文教學實踐,進行了如下嘗試。
經常看到有的老師課堂教學思路是這樣布局的。(1)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2)讓學生板演字詞、解釋字詞。(3)組織學生講評。(4)討論思考題,布置作業。豈不知按這樣的順序安排教學,必然造成教學思路的割裂和中斷,不符合學生的邏輯思維,也會破壞課堂整體和諧的氛圍。筆者認為比較科學的做法是注重討論,倡導小組合作。學生在自讀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個人自讀自悟無法完成時,將問題交給學習小組,共同解疑,教師深入各組,參與討論,作必要的啟發和點撥,引導學生再讀書,把讀和議有機結合起來,進行自主學習,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時,需要老師注重學生質疑,要允許他們有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發言,切忌一棍子打死,。我們的語文教師只要在備課、上課中科學布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才能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也是課堂的主人,也能主宰課堂,學生越來越有成就感,也就會越來越喜歡語文課堂,做到了這一點,語文教師還需要逐漸將語文引向社會、引進生活、引進時代,要著眼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不斷拓展學生的生活領域,擴大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中提高語文的能力,提升語文的素養。
傳統的語文課堂大多“一言堂”、教師“滿堂灌”,學生作業不是背課文就是寫生詞,以至于很多學生感覺學習語文很苦很累,并逐漸失去了對語文的興趣。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同時興趣也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的學習中,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基礎。激發起了興趣,學生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就會學得輕松而有成效。但是很多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后天培養的。主要在于教師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能創造性地學習,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因此,要求語文老師要善于使用幽默、生動的語言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引導學生開展豐富的聯想和深入的思考。同時,語文教師要善于用好手中的教材,課堂上激活文字,創設情境,巧設問題,激發學生思考討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樂于學習。另外,讓多媒體走進課堂。語文教師如能熟練地運用計算機、投影儀、幻燈片、展示臺、錄播設備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就能充分發揮了聲、光、圖、色的綜合效果,為學生創設更為直觀、形象的學習情境,而直觀的聲像感受就能促進學生對教師所講內容的理解,進而提高教學效果,所以改善教學方式也是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和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
實踐與研究表明,教師的熱情和學生學習效果相關,情商高的教師——活躍的、富有激情和想像力的教師、對學科滿懷激情的教師容易在教學中營造起群情激越的“場”,并感染在場的每一個人。學生的積極“響應”既可以相互感召又可以為教師的“熱情”“充電”,從而形成良性情感互動機制。從這個角度講,教師的人格魅力是能打動學生的要素之一。我們需要教師的人格魅力,學生更需要有人格魅力的教師。
個人魅力是講好一堂課的重要環節,這種魅力首先表現在對所講內容有非常透徹的把握,且博覽群書、觸類旁通。語文知識包羅萬象,內容繁雜,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很好地完成語文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語文教師需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超的教學技能,才能滿足現代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和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求知欲、探索欲。而一些老師備課只單純依賴教學參考書,別的書很少涉獵、別的知識基本不懂。自己是個“井底之蛙”,又何來源頭活水。“教師的個人魅力是個性的自然流露,個性得到自然流露,成為自己的風格時,個人魅力的作用也就顯現出來了。如于丹教授的演講聲情并茂,易中天教授的講說幽默詼諧。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在課堂上也能講得跌宕起伏、幽默風趣,那么,又怎么會抓不住學生呢?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將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那么我們教師自己就要自覺積極地自我塑造,在德行、才學、見識、能力等多方面獲得提高與發展,使自己成為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學識淵博、熱愛學生、對學生具有感召力的老師,這樣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人格,讓學生成為心靈美好、知識豐富的人。
[1]劉麗紅.《走出強迫邁向快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9)
[2]趙福祺,李菀.《語文教學實施指南》,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
[3]徐林祥,張悅群.《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技能訓練》.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