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崔蕾
“家暴”這個詞開始熱起來,是因為前些年熱播的一部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那個外表和善斯文的醫生,在家里頻頻對妻子拳腳相加……
所謂“家暴”,即家庭暴力的簡稱,按照法律規定,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
現實生活中,“家暴”現象時常可見。據最高人民法院統計,2014年全國約有24.7%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全國婦聯系統每年受理4至5萬件家暴投訴;近10%的故意殺人案件涉及家庭暴力。
一些“家暴”受害者,常常在遭遇侵害時束手無策。發生在哈爾濱市的一個案例,其情形就很典型:
2012年4月,經過一年多的相處,張月與男朋友程子斌走進婚姻的殿堂。婚后初期,小兩口兒還挺和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脾氣暴躁的程子斌漸漸露出了本性,常為一些生活瑣事對張月連吼帶罵,甚至拳腳相加。2013年9月,在雙方家長的主持下,程子斌向張月寫下保證書:以后不在外面花天酒地、借酒撒瘋,不再打罵張月。此后半年多的時間里,程子斌的言行有所收斂。可是,2014年4月的一天,午夜酒后回家的程子斌因一言不合,再次對張月施以拳腳,致張月身上多處淤青。第二天早上,氣急了的張月到派出所報警。警方上門對程子斌進行了口頭教育。張月沒敢回自己家,下班后去娘家躲避。沒想到,張月第二天下班回娘家時,程子斌將她攔在小區的樓道中又是一頓毆打,致全身多處受傷。聞聲而來的小區保安撥打了110報警才得以制止。
顯然,一份保證書、一次口頭教育,并不能切實保證程子斌不再對妻子施暴。現實生活中,類似情況并不鮮見。那么,屢遭“家暴”的受害者是不是再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呢?
2015年1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該法將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也就是說,像張月一樣遭遇“家暴”的受害者,已經有了保護自己的法律武器。
一、尋求庇護場所。《反家庭暴力法》規定:公安機關接到家庭暴力報案后應當及時出警,制止家庭暴力;按照有關規定調查取證,協助受害人就醫、鑒定傷情。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因家庭暴力身體受到嚴重傷害、面臨人身安全威脅或者處于無人照料等危險狀態的,公安機關應當通知并協助民政部門將其安置到臨時庇護場所、救助管理機構或者福利機構。此外,家庭暴力受害者可通過縣級或者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所設立的臨時庇護場所,尋求臨時生活幫助。
二、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反家庭暴力法》規定,當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實危險,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在當事人因故無法申請人身保護令的情況下,近親屬、公安機關、婦女聯合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救助管理機構可代其向法院提出申請。人民法院受理后應當在72小時內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或者駁回申請;情況緊急的,應當在24小時內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
人身安全保護令的保護措施包括:(一)禁止被申請人實施家庭暴力;(二)禁止被申請人騷擾、跟蹤、接觸申請人及其相關近親屬;(三)責令被申請人遷出申請人住所;(四)保護申請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被申請人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已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人民法院應當給予訓誡,可以根據情節輕重處以一千元以下罰款、十五日以下拘留。
三、尋求法律援助。家暴受害者往往是家庭中的弱者,一旦遭受家庭暴力想通過法律途徑維權時,時常會因支付不起律師費而無法得到專業的法律服務。《反家庭暴力法》明確要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依法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同時要求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對家庭暴力受害人緩收、減收或者免收訴訟費用。需要提醒的是,家暴受害者在尋求法律援助之前,應該保留相關證據,如照片、報警記錄、醫院的診斷證明、公安機關出具的告誡書等,以備日后起訴、離婚等使用。
(文中張月、程子斌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