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芳 李海軍
農民就地城鎮化路徑探索
劉芳芳李海軍
農民就地城鎮化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模式,有效緩解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需求和大中城市人口容納能力之間的現實困境,提高了城鎮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遼寧省興城市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城鎮化的新路徑,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就地城鎮化”發展模式,促進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推動農民生活的市民化。
城鎮化;就地城鎮化;市民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2002-2012年,城鎮化率以平均每年1.35個百分點的速度快速遞增,城鎮人口年均增長2096萬人,城鎮化率已經提高到52.6%。本文以遼寧省興城市為例,探討城鎮化發展的新模式——“農民就地城鎮化”。
(一)農民就地城鎮化的含義
農民就地城鎮化是指依托小城鎮和農村社區建設,讓農民不離開居住地,就能實現職業轉換,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新型城鎮化模式。農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遷移,而是以中小城鎮為依托,以農業產業化為初始動力,改變農民的生產方式;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公共服務供給力度,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這是就地城鎮化的實質。農民就地城鎮化概括起來就是“三個就地就近”,即就地就近城鎮化、就地就近均等化、就地就近市民化。
(二)農民就地城鎮化的特點
1.身份轉變無需遠距離遷徙。在傳統城鎮化模式下,農民轉化為市民,必須離家進城尋找就業機會。在職業穩定之后,再開始買房落戶,實現身份轉變。調查顯示,絕大多數進城農民難以突破住房、社保等現實困境,盡管農民進入城市工作,卻難以融入城市生活,難以實現“市民化”。而就地城鎮化無需農民遷徙,節約城鎮化的成本。
2.依托小城鎮建設,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經濟規劃化、集中化要求逐步凸顯,這就要求解決農業人口的有效轉移。就地城鎮化就是通過人口和資源的集中,帶動農業人口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實現三大產業有機結合,促進經濟持續發展。
3.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讓農民享受與城市居民相同或接近的公共服務。城鎮化的關鍵在于市民化,就地城鎮化的目標就是讓農村居民享受與市民相同的醫療、教育、住房等基本社會保障。
興城市隸屬于遼寧省葫蘆島市,位于遼寧省西南部。全市總面積2113平方公里,全市下轄28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總人口54.3萬。興城是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全國聞名的旅游度假勝地。2015年,興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19.48億元,城鎮職工(在崗)平均工資為3.85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5萬元。
(一)興城農民就地城鎮化的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興城市社會發展步伐加快,城鎮化建設取得長足發展。為推進城鎮化發展戰略,興城市組織專家進行詳細地論證,確立城區“東移、北上、南拓”的發展戰略,重點開發濱海溫泉新城、古城、興城河南岸等項目開發;以中心城鎮為依托,圍繞興城城鎮經濟特點與優勢,建設一批特色小城鎮。通過城鎮化戰略的實施,興城城鎮規模得到擴容,城鎮功能明顯完善,城鄉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但是在興城市經濟結構中農業比重較大,農村人口42.4萬人,占總人數的80%??傮w上看,興城市城鎮化發展任務艱巨。
(二)興城農民就地城鎮化的特點
1.以中心城鎮建設為重點,奠定了就地城鎮化的現實基礎。興城市堅持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戰略,用工業理念謀劃現代農業發展,建設一批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特色城鎮,如東辛莊、沙后所、紅崖子、高家嶺等,帶動小城鎮建設整體性突破,促進農業經濟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
2.以近海養殖和泳裝加工為突破口,推動農民職業轉變。興城擁有優質海洋資源,形成了以海產品養殖和泳裝加工為特色的產業結構。興城海岸線全長117公里,海產品豐富,特產有花蓋蟹、蝦爬子、八爪魚、海螺、海蜇、多寶魚及各種海魚等。近些年,興城市出臺多項政策,扶植近海養殖業,形成了以“興城多寶魚”為主導的優質海產品。為了保持海洋資源持續發展,從2010年起,興城市實施海洋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計劃,直接增加近海漁民收入。興城是全國泳裝三大生產基地之一。從上世紀80年代的手工作坊起步,興城泳裝產業迅速發展,現擁有泳裝生產企業427戶,從業人員5萬多人,年產泳裝1.5億多件(套),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統計,興城泳裝產品銷量占國內市場的38.7%,占國際市場的20%以上。
3.以歷史元素融合為特點,促進旅游產業發展。興城具有豐富旅游資源,為了促進旅游業發展,興城緊緊圍繞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市強化旅游資源品質提升,積極構建現代旅游產品體系。以興城古城、興城海濱、興城溫泉等歷史元素,打造以旅游、商業、會展為特色的“十里銀灣”新城產業帶,建成了國際比基尼廣場為核心,以濱海公路為軸線的高品質旅游景區。拓展鄉村游、農家樂,大力發展觀光游、文化游、體驗游、健身游等精品旅游資源。同時旅游管理部門加強景區管理,提高服務質量,擴大旅游宣傳,打造旅游品牌,吸引了吉林、黑龍江、北京、天津等地游客休閑度假。
4.以“科技興城,人城共興”為理念,打造高水平高教園區。人才是城市發展的強勁動力,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需要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興城市高等教育是從零開始,以“開放眼光、優質社會環境”引入高校入住,建成了葫蘆島市(興城)高教產業園區。目前已有遼寧財貿學院、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葫蘆島船舶學院等多所高校入住高教產業區,在校生人數超過2萬人,直接解決上千個就業崗位,不僅促進高教產業園區所屬村鎮的城鎮化建設,而且提升整個城市社會形象。
5.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完善城鎮化配套措施。興城大力推進宜居鄉村建設,以修路為重點,推進農村環境治理工作。加強中心城鎮教育、醫療設施建設,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實施鄉鎮文化站、社區書屋、農家書屋擴容達標和能力提升工程。大力推進農村互聯網經濟建設。2015年10月,興城市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就農村淘寶項目簽約,通過政府、阿里團隊、電商協會合力快速推進,打造了農村電商產業的新模式。
(一)城鎮化發展水平不均勻
中心城鎮是農村人口聚集區,承載農村居民基本社會服務功能。就地城鎮化的關鍵在于中心城鎮建設,讓農民享受與城市居民同樣的生活服務。在興城市所屬28個鄉鎮(街道)中,溫泉、四家子、東辛莊、曹莊等因其地理位置發展較為突出,就地城鎮化水平較高,居民生活水平基本接近市民化。但是靠近山區的一些鄉鎮發展相對較慢,城鎮化建設水平較低。
(二)產業結構較為單一
興城市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較大,第二產業較為薄弱。第一產業相對落后,傳統耕作模式依然存在,規?;a落后;第三產業主要集中在旅游業上,但是因氣候原因,旅游業持續時間較為集中,發展受到季節性限制。
(三)農村基礎設施較為脆弱,與城鎮化發展相配套措施不完善
隨著政府資金投入增加,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水平較城區還有很大差距,無法吸引農民就地城鎮化。城鎮化發展必須提高農村公共服務能力,讓農民享受到均等化的社會公共資源,留住農村居民就地創業。
1.加快重點中心城鎮培育。就地城鎮化的目標是建設重點城鎮,構筑現代村鎮建設的新格局,即重點鎮、中心鎮、中心村(社區)的空間布局,主要包括村鎮居住空間、產業空間、文化空間和生態環境空間。根據當地的特色優勢資源,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產業,以產業支撐發展縣城和中心鎮,建設農村“現代小鎮”和“中心村落”。為此,興城市應詳細規劃城鎮化發展戰略,積極培育城鎮化發展緩慢的地區為重點城鎮,加快中心城鎮建設步伐。
2.構建新型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實現農民就地城鎮化,需要解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由粗放式經營方式向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模式發展。為此,政府應積極推進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重點扶持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種糧大戶、養殖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樹立品牌意識,質量意識;引導“合作社+農戶”、“農業企業+農戶”合作模式,創建“大園區、小業主”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3.以旅游業為基礎,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興城作為歷史名城,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政府應秉承歷史文化和生態文明理念,發揮興城的自然生態優勢和人文資源優勢,積極開發興城海濱-菊花島風景區、首山-龍回頭風景區、溫泉-興城古城風景區等旅游資源開發。興城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以農村淘寶項目為依托,大力發展鄉村電商,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寬市場半徑,為農產品的銷售提供廣闊空間。推進城鎮化發展配套設施的建設,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4.完善就地城鎮化配套措施,促進城鎮化有序發展。要積極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必須提高農民職業技能、生產技能,引導農民提高農產品質量,實現科技興農戰略;政府應有針對性地推畜牧養殖、果木種植等農業技術,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農場、觀光農莊,實現農民收入穩定增加。
要引導社會資本向城鎮流動,鼓勵企業在城鎮投資醫療服務、教育培訓、社會福利、文化旅游等各類公共事業,保障農業轉移人口的社會保障全覆蓋,在子女就學、住房保障、公共衛生等方面享有同城區居民相同的待遇,讓農業轉移人口能夠“留得下、能就業、可創業”。
本文為2015年遼寧省大學生創新課題“遼寧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進城住得下、留得住問題研究”(編號:乙-0733)和2014年“遼寧醫學院校長基金-奧鴻博澤基金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資助。(李海軍為通訊作者)
[1]劉喜田,方亞飛.農村城鎮化的現實選擇:就地就近城鎮化[J].農村工作通訊,2013(17).
[2]劉波,李娜,彭瑾.楊凌示范區就地城鎮化路徑探索[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5(1).
[3]田俊茹,張吉明,張樹光.農民就地城鎮化路徑研究[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4(5).
(作者單位:錦州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