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普
互聯網金融在小微企業融資領域的模式及問題研究
侯普
目前,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衍生出的三種創新模式有效緩解了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本文先簡要介紹了三種互聯網金融模式服務小微企業的機理,然后提出了互聯網金融在服務小微企業的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最后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互聯網金融;小微企業;融資
小微企業是市場的基本組織,數量眾多,分布廣泛。但是,小微企業缺乏規范的內部控制體系,缺乏可抵押資產,銀行往往傾向于將資金分配給那些有實力的大企業。這一現狀讓小企業在解決融資問題的道路上步履維艱。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互聯網+”模式迅速延伸到各行各業,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互聯網金融這一顛覆傳統金融的新型金融模式。這一創新模式多維度發展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為小微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希望。
(一)以阿里金融為代表的“小貸公司+電商平臺”模式
阿里巴巴的小額信貸業務,即阿里金融,是“小貸公司+電商平臺”模式最典型的代表。阿里金融在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的過程中,貸前、貸中及貸后均體現了其優勢。貸前通過在線視頻資信調查模式,將天貓、支付寶等電子商務平臺上積累的歷史交易數據、企業違約記錄、消費者評價等內部數據,以及繳稅憑證、海關報關單等外部數據帶入網絡數據模型,通過交叉檢驗技術輔以第三方驗證確認客戶信息的真實性,為篩選優質借款企業提供了保證。貸中通過系統化的放貸設置,創造了“按日計息、隨借隨還”的新模式,充分滿足了小微企業“短、小、急、頻”的資金需求。貸后風險管理系統通過數據采集和模型分析,持續考核與監督企業穩健經營、創造現金并還款的能力,對可能發生違約的情況提供風險預警,便于阿里金融及時采取控制措施,降低貸款整體的違約率。由于能夠實時采集借款企業的經營和交易數據,進行高效的風險預警和系統自動化監管,阿里金融可以為小微企業提供無抵押貸款,有效解決了小微企業缺少抵押品的問題。
(二)以宜信為代表融資中介參與的P2P模式
P2P模式又名“人人貸”,即手中有空閑資金的個人想將手中資金進行投資,通過中介機構為其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會,最終以信用貸款的方式將資金貸給需要進行融資的人。作為最先開展P2P業務的企業,宜信開創了P2P平臺下的債權合同轉讓模式,并延伸出類似商業銀行的“借貸方錯配”和“期限錯配”模式。當小微企業有借款需求時,宜信采用線上貸款申報與線下審核相結合的運營模式,選擇合適的借款客戶,然后先把資金放給借款客戶,再把自己對小微企業的債權拆分成幾個部分,將不同性質、期限的債權組合打包成固定收益類產品,利率隨債務人信用的變化而變化。當投資者有空閑資金進行投資時,宜信就為其在借款申請人中挑選合適的借款人,即挑選符合其要求的固定收益類產品。
(三)以天使匯為代表的眾籌
眾籌又叫大眾籌資,是一種借助網絡平臺為項目或活動向大眾募集資金的模式。天使匯是國內首家發布天使投資人眾籌規則的平臺,旨在通過發揮互聯網傳播快、受眾面廣的特點,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融資服務。天使匯的運作流程包括投資人入駐平臺,創業者在線提交項目,專業分析師團隊審核項目,投資人瀏覽項目、天使匯給投資人推薦項目,創業者和投資人約談以及創業者和投資人簽約這六步。以天使匯為代表的眾籌模式,因其門檻低、多樣性、依靠大眾力量和注重創意等特征,受到了廣大創業者青睞。
(一)受益的小微企業范圍有限
阿里金融雖然能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幫助,但其收益對象僅限于在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平臺上注冊經營的企業,而我國相當一部分小微企業自身管理就比較混亂,主要通過實體店經營的方式,缺乏網絡化運作的條件。
(二)貸款資金來源受限
阿里巴巴等電商企業從事金融業務都必須設立小額貸款公司,并且通過“只貸不存”的原則來防范非法集資、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等違法違規行為擾亂金融秩序。因此,阿里金融一直是使用自有資金放貸的,貸款資金來源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為滿足更多小微企業的需求,互聯網金融企業必須進行業務擴張,而當業務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自有資金將不能滿足業務規模的需要。
(三)政策風險大
由于互聯網行業發展速度快,創新能力強,而我國的法律法規一直落后于實踐,如何對互聯網金融業這一新興行業進行監管還是法律法規制定者有待商榷的問題。目前,互聯網金融業的行業規范主要是靠行業內已經存在的標桿企業制定,其他企業多半是復制和模仿,行業主要通過自律進行管理,然而這種模式并沒有得到法律的認可。未來,當國家開始重視互聯網金融的管理,著手制定行業規范時,現在的業務模式將受到巨大沖擊,可能面臨重新洗牌的風險。
(四)信用風險大
目前,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控制系統并不完善。阿里金融雖然建立了量化分析系統來控制信用風險,但卻無法規避量化模型形成巨大威脅的系統性風險。P2P模式則因為我國信用評級市場蕭條,社會信用體系未成型,保險公司缺乏關于P2P業務的產品,面臨更為嚴重的風險問題。P2P業務一旦發生違約行為,造成的損失將全部由P2P機構和投資者承擔。
(一)互聯網金融企業探索與銀行的合作
類似于阿里巴巴的電商平臺企業如果憑借其海量的數據和數據挖掘技術與銀行合作就可以很好的解決貸款資金來源受限的問題。小微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銀行向阿里金融尋求信息。銀行根據阿里金融提供的數據和信用評價對借款企業進行信用評級,確定是否放貸。在貸后,仍由阿里金融通過系統化的風險控制體系持續考核與監督企業穩健經營、創造現金并還款的能力,定期向銀行提交報告并收取手續費。在這種合作模式下,銀行通過貸款獲利,阿里金融通過手續費和信息費獲利,小微企業獲得貸款,實現了三方共贏。
(二)規范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法律和政策
加快制定有關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法律法規,為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發展指明正確的方向,使該行業在有法可依有據可循的背景下有序發展,避免政策風險給企業帶來的巨大損失。但是,互聯網金融其靈活性和創新性的特點決定了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不應過于循規蹈矩和嚴苛,應該給該新興行業一定的自我發展空間。而法律法規不應當限制互聯網金融業的發展,而是引導其良性發展,并采取一些扶持政策激勵互聯網金融企業在為小微企業服務的模式上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
(三)完善社會征信體系
完善社會征信體系需要將分布在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信用系統進行整合,對信用數據進行公開和共享,可以有效緩解系統功能重疊和數據冗余,減小征信體系的運作成本。在社會信用體系完善的情況下,信用評級機構的營運成本降低,可以為小微企業的信用評級提供專業的服務,借款企業也因為收到社會各界的監督而不敢輕易發生違約行為。
[1]徐慧.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成因和對策[J].中國商貿,2010年26期.
[2]季學鳳,小額貸款公司在服務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的困境及建議[J].財會通訊,2010年26期.
[3]小微企業融資發展報告:中國現狀及亞洲實踐[R].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