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鑫 喬 宏 郝 雨
家庭農場成本核算分析與控制
劉晶鑫喬宏郝雨
“家庭農場”這一概念在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后,家庭農場便在我國蓬勃發展起來,國內也掀起了研究的熱潮。與此同時,隨著“家庭農場”的興起,各式各樣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家庭農場的發展,也影響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文以種植業家庭農場為例,從成本核算對象和核算項目方面進行分析,提出家庭農場在成本核算控制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家庭農場;種植業;生物資產;成本核算;成本控制
家庭農場作為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在2013年才第一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因此家庭農場在我國的發展并不成熟,還有很多問題亟需探討和解決,家庭農場的發展與推廣應用還需要一段時間進行試點與探索。在我國,很多學者和研究人員從不同的角度對家庭農場的概念定義做了詳細的闡述。農業部在2013年對家庭農場的概念進行了明確界定: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商品化、集約化生產經營,且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收入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雖然“家庭農場”這一詞2013年才在我國首次提出,但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適度規模經營就已經在我國北京順義、浙江溫州、山東平度、廣東南海和蘇南等地區出現。這些實行規模經營的農戶,實際上就是家庭農場的早期經營形式。
自從“家庭農場”這一概念在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后,直到2013年底,全國共有87.7萬個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其經營耕種面積約為1.76億畝,占全國總耕種面積的13.4%。據調查,在全國所有注冊的家庭農場中,農作物種植栽培的家庭農場有40.95萬個,占46.7%;飼養家畜家禽的家庭農場有39.93萬個,占45.5%;種植和飼養相結合的家庭農場有5.26萬個,占6%;另外有1.56萬個家庭農場從事其他行業,約占1.8%。
在規模方面,從統計局提供的最新數據中可以看出,家庭農場的平均經營規模達200.2畝,是全國平均耕地面積的約27倍。其中,經營規模在100畝以內的有67.4萬個,約占總數的76.85%;經營規模在100到500畝以內的有17.07萬個,占19.46%;經營規模在500到1000畝以內的有1.58萬個,占1.83%;經營規模大于1000畝的有1.65萬個,占1.88%。截止到2015年底,河北省經工商部門注冊的家庭農場共計11041家,家庭農場在河北省表現出快速的發展勢頭。
農業是一個大的范圍,包括種植業、漁業、農產品加工業、畜牧業、林業、旅游觀光農業等多種類別,根據不同的種類衍生出不同類型的家庭農場。農業的成本核算都是核算有生命的動植物,而不同類型的家庭農場其成本核算又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本文中我們僅以種植業家庭農場為例從成本核算的對象和項目方面進行家庭農場成本核算的現狀分析。
家庭農場在建立之初便涉及成本核算,在其之后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成本核算更占據舉足輕重角色,關系著家庭農場是否能夠持續經營下去,因此我們要明確成本核算的對象以及核算的科目。
1.成本核算的對象
針對本文所研究的種植業家庭農場而言,其成本核算對象可按其核算對象的生長狀況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和農產品來進行核算。
在家庭農場的經營過程中,收獲期前的動植物都應屬于消耗性生物資產,應當按照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核算辦法進行成本核算。而農產品則是生物資產成長到一定時期的成果,而不是生物資產本身。
對于種植業家庭農場而言,還應當根據其生產經營的特點以及其成本管理的要求來確定成本核算的對象和重點。
對于一些播種面積大、范圍較廣、產量高的主要農作物進行成本核算時要實行重點而詳細的核算;而對于那些播種面積少、產量低、播種范圍相對較小的農作物而言,對其生產成本的核算可以采取統一核算與簡化核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這樣不僅簡化了會計核算手續,也減輕了會計從業人員進行會計核算的工作量。
但對于一種作物,雖然其收獲期可能不同但必須分別核算其成本。
2.成本核算的項目
針對種植業家庭農場而言,其成本則主要為自行栽培種植的成本。而在設置成本核算科目時,可以設置“消耗性生物資產”和“主營業務成本”兩個科目進行核算。
種植農作物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費、直接人工費、農業機具作業費和其他應分攤的間接費用(如制造費用)等必要支出,其中直接材料費主要包括種植過程中購買種子、農藥、化肥等的費用。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中的規定,核算消耗性生物資產時,應當在其收獲期或可供出售時,要按照賬面價值而不是公允價值結轉成本。結轉時直接將“消耗性生物資產”科目下的成本轉入“主營業務成本”即可。
1.種植業家庭農場成本控制存在的問題
(1)種植成本控制受到人為主觀的影響。種植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許多種植管理環節都是依賴人的經驗,人的經驗的主觀性很強,在技術把握程度上出入很大,極易造成種植成本的不確定性。
(2)操作技術規程不標準導致種植成本的模糊化。人們對糧食、蔬菜品種需求的多樣化,使得其種植方式變得多樣性,種植過程中涵蓋的技術也就十分復雜,農業生產過程中各個要素往往很難得到一個確切的描述。因此,對其種植成本的控制具有一定的難度。并且,一些技術用語很難達到標準化,使得我們對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涉成本的評估測算很難做到標準化,這直接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合理性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3)種植成本容易受到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種植業的對象都是有生命的對象,其都有一個較為漫長的生長過程,而在這一生長過程中很多成本也會隨著農作物的生長而出現。由于不確定的自然環境因素,其成本的核算和控制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4)種植成本受到市場的影響。糧食生產所需的條件不僅包括土地、人工、農資,還涉及水電和交通運輸等,因此,對它的成本進行控制時也要考慮到市場因素的影響,而并不穩定的市場因素也導致了控制糧食作物種植成本時的不確定性。
2.對策
(1)提高機械種植的面積,推廣高效率農機的使用。大面積機械化種植不僅有利于農業機具的優化搭配和使用,從而降低單位耕地面積的農業機具的使用量和投資額,對農業機具的高效率使用和低成本運行非常有利,且能夠提高單位面積農作物的產量,從而保證農作物種植、治理病蟲害和收割等作業環節不影響正常農時,減少農作物損失,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作物增產增收。
(2)健全技術保障體系,全面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快推進“科技下鄉”工程,將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提供給農村,大力發展農業科技服務隊伍,積極推廣農業技術,將最新最有效的農業技術知識帶給廣大的勞動人民。同時還要做好后期保障工作,實時掌控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及時解決農民在生產勞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使農民真正無“后顧之憂”。
(3)合理布局種植結構。經實踐檢驗,在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中應對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多樣化種植。這種辦法可以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遭遇風險的幾率,不會發生因天氣或市場等原因致使一種農作物減產而導致家庭農場收入急劇減少的情況。同時可以最大化的利用家庭勞動力,以此保證家庭農場種植中成本的最小化和收益的穩定性。
(4)穩定經濟市場,降低可控風險。農業不可能單方面發展,它與市場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政府要加快出臺經濟政策,穩定經濟發展,降低因市場風險所帶來的成本的不確定性。
[1]王衛國,朱煜發.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家庭農場概念[J].北京農業,2013(04).
[2]鄭倫卉,段禾青.關于林木資產核算若干問題的探討[J].湖北林業科技,2015(02).
(作者單位:河北農業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