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晶
國有資產經營問題初探
邊晶
本文對國有經營性資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改善對策。
國有資產;經營;探析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繼續深化改革的部署,三年來,各個領域都發生了變化,國企改革作為企業改革的重點一直是當今社會經濟領域的熱門話題。2016年開始,新一輪的國企改革正在進行時,對于“國有資產”的經營問題也一直是經濟學領域重要的探討問題之一。
“國有資產”是伴隨著國企改革出現的一個概念,是指法律上確定能為國家提供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各種經濟資源的總和。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國有企業為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改革的全國成中,我們一直追求能夠實現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但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也出現了產權不清,國有資產流失嚴重,監管缺失等問題。國有資產管理,特別是國有資產的增值保值,在如今的社會經濟環境中,也是一個重要的熱點。本文對于國有資產管理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并給出一些對策建議。
在探討國有資產的過程中,專家學者一直引用一個概念,即經營性國有資產,所謂經營性國有資產是指能夠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并且以盈利為目的的資產;具體來說,就是指產權屬于國家,在從事產品的生產、流通、經營等領域,以盈利為目的,依法經營和使用的一切合法資產。
1.產權歸屬不清,賬實不符
由于在國有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權屬很難界定,特別是在改制的過程中,產權形式存在多樣性,復雜性。國有經營性資產在改制過程中,分離不徹底,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隨意轉變,造成權屬較難確定,這些都會影響國有經營性資產在管理過程中很難盤查清楚,產權歸屬不清,賬實不符,另外賬實不符現象也比較嚴重,制度不健全,人員調動頻繁,也是產權歸屬不清楚,賬實不符的影響因素。
2.法律法規缺位,缺乏監管
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情況下發展的,在發展的過程中,一些現行法律法規存在較嚴重的滯后性,已經跟不上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要求。現行的法律法規不能緊緊跟上現狀的變化,導致了企業在具體的經營過程中出現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情況,繼續沿用著改革以前粗放的管理方式,也就出現了權責不明確的情況,部門之間權責不明,導致這個運營過程中效率低下,監督職能也在經營過程中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規的配套性建設和必要的運營監管,必定會影響整個企業運作的效率,也就影響到國有經營性資產的保值增值。
3.經營管理薄弱,缺乏必要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在國有資產經營管理過程中,雖然在沿用按勞分配的基本分配制度,但是對于管理者和普通勞動者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不是完善,在現實情況中存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與整個市場供給和需求的基本情況是脫節的,已經不能適應現階段市場經濟的競爭要求,另外從人事制度,企業日常管理制度建設上來看,在發展過程中也沒有相應配套的淘汰機制,存在人員臃腫,效能低下,導致整個人員體制上缺乏活力,整個企業也就缺乏重要的發展動力。
4.管理人員知識水平有限
國有經營性資產缺乏相應的具有專門素質的人進行管理,在現實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以下的現狀,往往在管理過程中,老一輩的管理人員相對來說具有一些經驗,但是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上面理論水平就有較大的欠缺,缺乏不斷學習和創新的動力,在學習一些新型的前沿理論時,已經不能跟上;但另一方面,年輕的管理人員雖然接受新觀點,新思想的思維能力較強,但是與年長者相比,還缺乏經驗,還不能承擔整個企業持續發展的重任,這也導致了管理人員在人員結構上青黃不接,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和人員儲備不合理,也進一步影響了國有經營性資產的管理的效率。
5.政企還未完全分開
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上,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雖然朝著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不斷努力,但是在具體經營國有經營性資產的實施的過程中,還是會受到一些來自行政力量的干預,導致在一些決策過程中受到非經營因素的影響,也在影響著國有資產管理的科學性和制度性建設。
1.建立良好的法制環境
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制度,能夠與當前的國企改革,國有經營性資產的經營發展進行配套,全面適應最新的市場情況。經營性國有資產的收益或者說是經營的好壞與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息息相關,也關系到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所以對待不能及時立法,有效用法律的手段進行經營管理的情況,需要一方面加快立法的進程,另外也要加大法律法規的宣傳,進行企業人員和全社會人員的法律意識宣傳,讓法制的觀念在每一個人的心中生根發芽,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讓法律法規對國有資產管理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2.加快科學人才培養,加速專業隊伍建設
在推進法律制度建設的過程中,國有資產管理的人員隊伍也要加強建設,建立完善的人員聘用、晉升、降級、解聘制度,充分發揮人員工作的自身積極性,建立管理人員能上能下的激勵約束制度。充分運用日常管理會議體系,運用互聯網管理平臺,建立管理人員日常學習和終身學習制度。可以在行業內積極地開展業務培訓,經驗交流、實地考察等學習活動,切實提高管理人員,特別是一些高層管理人員的基本素質。另外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建立一些公眾號,學員交流群,進一步提高大家的專業素質和管理水平。建立內部推薦和外部招聘并舉的人員管理制度,切實實現社會層面人才的有效和積極引進,為國有資產管理隊伍儲備一些人才,也為未來國有資產管理人員隊伍充實壯大打下基礎。
3.明晰產權,建立數據庫和日常報表督查制度
產權清晰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必然要求。所謂產權明晰,就是指明確所有權、經營權之間的關系,并且依據產權情況,建立權、責、利相統一的一套管理制度。要在企業內部建立產權觀念,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建立整個國有經營資產的數據庫,同時在各個環節和各個部門通過數據系統建立信息管理系統,確保資產基本情況能夠隨時可以查看,并且做到清晰準確。當然如果在產權無法明晰的情況下,需要借助法律手段,明確產權性質,做好產權的歸口和登記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大做強國有經營性資產的管理,從而建立更加匹配市場的經營計劃。
4.獨立的第三方評估,建立會計師顧問和法律顧問制度
在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過程中,評估國有資產的價值是經營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建立內部和外部評估制度,也需要更加科學地反映在經營過程中的指標,建立獨立地第三方外部評估和顧問制度,可以更加科學有效地評估國有資產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價值。特別是建立會計師顧問和法律律師顧問制度,一方面可以對自身現狀有更加深刻地認識,另外一方面也為整個國有資產管理過程中制度配套做好人員建設,這樣可以更完善地管控國有資產的收益,促進國有經營性資產良性發展,獨立地第三方會計顧問和法律顧問也可以更好地促進企業內外聯動和適應社會的發展。
5.完善經營性資產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管
國有經營性資產的市場行為涉及到的主體眾多,在市場行為發生的過程中,需要對事前、事中和事后進行必要的和有效的監管。在監管過程中,一些重要環節,如調研、審批等環節需要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進行公示,要結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加強內部的審計力度和獨立性,不能讓內部審計流于形式,建立監管過程中的法律制度,做到依法監管,科學監管,提高監管的有效性。
國企改革是一項綜合性工程,本文也只是就其中的國有資產管理問題做了一些初步的探析,希望國有資產的科學管理能夠為新一輪的國企改革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單位:沈陽洪順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