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迪
網絡經濟時代助推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改革相融合
馬迪
本文論述在互聯網技術推動全球化網絡經濟到來的今天,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使得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此背景之下,承擔著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合格外語人才的大學外語教育界也經歷著教學改革與時代經濟發展主題相融合的歷史性變革。
網絡經濟;信息技術;教學改革
基于互聯網所產生的經濟活動總和構成了一種全新的經濟現象——互聯網經濟。在這種經濟時代,各種經濟主體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活動都無一例外的依靠信息技術。各種經濟主體需要從網絡上得到及時的經濟信息,從而開展分析與決策,而且可以直接在網絡上進行交易。在網絡經濟環境中,社會經濟生活的各種行為網絡化趨勢日益突出,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網絡使得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網絡經濟的繁榮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動力與方向。它的發展得益于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進步。而經濟發展的同時又必將會使得信息技術發展的福利惠及其它行業。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處理、儲存和應用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方法。它通常利用計算機科技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和應用軟件。信息技術在網絡經濟時代的成功,標志著一個全新技術時代的到來,它必將引領其它行業的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在信息技術推動網絡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它也正在融入關乎國民經濟發展的教育行業。在我國高校中,承擔著培養優秀外語人才的大學外語教學正經歷著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改革相融合的變革。這樣的融合包括了專業知識、技術和工具于一體。它是一種信息技術為媒介的生態教學模式。
(一)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融合的理論基礎
1.構建主義理論
構建主義把學習定義為并非由表及里直接輸入的過程,而是借助新的信息與學習者已有的基礎知識相互作用來完成的。在學習時,主體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知識展開辨識、加工及解碼來構建自己新的理解?;谛畔⒓夹g的外語教學新模式,正是建立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之上。在教學中老師設計情景,組織同學們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對有效的學習信息進行搜集、加工、探究并建構,從而達到習得語言的終極目標。
2.二語習得理論
二語習得中的“輸入”與“輸出”理論,在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相結合的實踐中得以體現。輸入假設認為,可理解的輸入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和前提??衫斫獾恼Z言輸入是語言學習的外部環境。如果這種輸入能引起學習者的興趣或欲望,就能夠激發學習者內心的學習原動力。這樣內因與外因共同發揮作用,就能夠使二語習得達到最佳效果。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外語課堂能夠提供豐富的語言輸入資源,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提高學習效果。
3.探究式教學理論
探究式教學理論倡導教學應立足于信息的處理方法,創建與此相對應的教學體系,積極探索在教學實踐中引進科技輔助手段,努力開發多媒體與網絡實現人機結合的教學模式。這種理論能夠使學生們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探索語言規律,形成對語言的理解。
(二)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網絡經濟時代,信息化社會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引起的變化也是巨大的。在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更加注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設計生動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需要提前收集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活動與情境。為了達到更好的語言學習效果,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學習內容的特點,綜合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恰當的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這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能夠把語言文本、圖像、聲音、動畫等形式的信息有機的組織在一起,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在這種模式下,語言輸入的來源也由傳統的紙質教材拓展到更大的網絡空間。學生們可以更容易的得到準確而又鮮活的語言素材。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拓寬了傳統外語課堂的空間,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空間與物質條件。自主學習能力正是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大學生的重要素質與能力之一。傳統意義上,學生的學習計劃、進度、時間和方法等都由授課教師統一安排掌握,學生缺乏自主的靈活性,對于教師與學校過于依賴。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必須明白學習是一種自覺自愿的行為。信息化手段介入外語教學可以使教師與學生處于一種空間相對分離的狀態,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機會與物質條件。這樣學生可以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合理安排自己的語言學習,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大有幫助。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促成了網絡教學平臺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網絡教學平臺是一種以網絡為紐帶連接學生和網絡系統交互式的外語學習方式。學生借助計算機系統發出操作指令,經系統處理后在顯示器上出現結果。網絡教學平臺搭建了一個新的媒介使老師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與學生進行交流。教學監管部門可以通過網絡后臺監督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進程的所有動態信息。外語教學平臺上外語學習資源豐富,易于學生使用,開展外語聽、說、讀、寫和翻譯的互動訓練。授課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布置批改作業并實施測試。網絡教學平臺更大的優勢在于其運行無需建立專業的語言實驗室而僅需要普通的互聯網連接,這樣降低了外語教學的成本,從而更加利于外語教學改革的開展與普及。
網絡經濟時代信息技術的巨大發展使得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融合已成為必然的趨勢,而且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教育主管部門及授課教師應注重研究其在教學實踐中的有效性,探究二者結合的設計、開發管理和評價的科學方法。我們應建立發展的大學外語教學觀,與時俱進敢于開拓創新,大膽開發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各環節中的具體應用方法,不斷提高學生外語的綜合應用能力。
本論文為2014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MOOCs視野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研究》課題,第二期課題《基于信息技術的大學英語協同教學模式研究》(EIJYB2015-083)的研究成果。
[1]殷和素.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整合內涵詮釋[J].外國語文,2011(6):117-120.
[2]朱政賢,穆惠峰.基于信息技術的大學英語協同教學模式[J]外語電化教學,2012(3):56-60.
[3]任楊,何高大.教育信息技術下大學英語教學有效性研究的思考[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4(3):49-54.
(作者單位:錦州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