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珍 楊旭紅
?
中醫辨證論治癲癇略述
張珍1楊旭紅2
1.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英語2009級(成都610075);2.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腦病科(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總結多數醫家對癲癇的中醫辨證論治。方法運用計算機檢索中文數據庫,搜集相關名醫治療癲癇的文章,總結其治法精要。結果共搜集20篇相關文獻,對其中相關6篇文獻進行總結。結論癲癇的中醫辨治從病因論多為風、火、痰,從臟腑論治,風、火多責之于心、肝、腎,痰多責之于脾、肺。癲癇屬本虛標實,本虛者責之于臟腑虧虛,標實者責之于風、火、痰。本虛者補臟腑之虛,多以補益肝腎、健脾,標實者祛風、滌痰、瀉火。
關鍵詞:癲癇;辨證論治;風火痰;文獻學
癲癇是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慢性腦功能障礙的疾病,以反復發生的大腦神經元過度放電所致的暫時性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為特點,以肌肉抽搐和意識喪失為主要表現[1]。新定義認為癲癇是一種腦部疾病,診斷癲癇應符合以下條件:(1)至少兩次間隔>24h的非誘發(或反射性)發作;(2)一次非誘發(或反射性)發作,并且在未來的10年內,再次發作的風險與兩次非誘發發作后的再發風險相當(至少60%);(3)癲癇綜合征的診斷。
癲癇屬于中醫“癇病”的范疇,中醫認為癲癇的發生多由七情失調、先天因素、腦部外傷、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或其他疾病,致臟腑失調,痰濁阻滯,氣機逆亂,風陽內動所致[2]。癲癇發作時,應分清標本緩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急者治其標,盡快終止發作,緩者治其本,扶正祛邪,控制癲癇的再次發作。癲癇緩解期,當以鎮肝熄風,健脾除濕,清肺化痰為治則。
1.1從風論治癲癇“風”的病機多與肝、腎密切相關。《素問·大奇論》:“肝脈小急,癇瘈痙攣”,提出肝血不足亦為病機關鍵,屬本虛標實證,肝血不足,血虛筋脈失養,虛風內動,故致癲癇發作,治當補血柔肝。《儒門事親·癇》:“大凡風癇病發,項強直視,不省人事,此乃肝經有熱也”,明確指出肝火偏旺,熱極生風,風動經脈攣急,容易導致癲癇發病,治宜平肝熄風。
腎為全身陰陽之根,腎的主要生理功能為藏精,腎中精氣寓真陰真陽。肝腎之陰又相通,稱“乙癸同源”,故若腎陰不足,水不涵木,木旺化火,熱極生風,肝風內動,亦可致癲癇的發作。治宜補益肝腎。
1.2從火論治火邪多與心、肝相關。心為君主之官,藏神,主神明。心陽氣亢盛,陽盛則熱,氣有余便是火。《醫家四要》:“煩勞過度,則火起于心”;《醫學正傳》:“癇病之痰因火作”;《醫學入門》:“火盛神不守舍”。痰、火是癲癇的主要病機,痰火結合,循經上擾于心,心功能失常,不能藏神,致元神失控,癲癇發作。《慎齋三書》說“無火不動痰”,《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治痰者,以清火為主,實者利之,虛者化之”,治宜清心瀉火,火清痰化,心神內守,癲癇得治。
肝陽亢盛亦可化火。肝郁氣滯,郁久化火,或大怒傷肝,肝氣暴漲,肝火上逆,或情志所傷,五志過極化火,心火引動肝火。
1.3從痰論治《醫學綱目·癲癇》:“癲癇者,痰邪逆上也”說明癲癇的發病與痰邪相關。痰邪又多與脾、肺相關。《素問》:“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脾為生痰之器,肺為儲痰之器,水液代謝障礙,導致痰飲內生,外邪入侵,觸動伏痰,引動內風,導致癲癇。《諸病源候論·風癇候》:“風癇者由濡養失理,血氣不和,風邪所中,或衣厚汗出,腠理開,風因而入”,指出小兒癲癇多因肺氣虛,衛外不固,風邪入侵所致。
汪受傳[4]運用定癇散加減治療小兒癲癇,方中以膽南星、僵蠶祛風止痙,化痰散結;全蝎、蜈蚣熄風通絡,為熄風之要藥;龍齒平肝潛陽、安神寧心;諸藥配伍以熄風化痰定癇,配以白芍補脾柔肝,緩急止痛以補后天,鹿角片溫陽活血,益精生髓,以補腦髓失養之本虛之因,先后天共養,使五臟安和,癇證難發。
關幼波[5]對癲癇的治療以滋陰養血、健脾柔肝治其本,化痰熄風通絡治其標。方以生地黃、當歸、白芍養血柔肝;旋覆花、赭石、橘紅、杏仁平肝降氣化痰;珍珠母、石決明、鉤藤鎮肝熄風;全蝎、川芎、木瓜活血通絡。氣陰兩虛加何首烏、枸杞子以益氣養陰;有外傷史加藕節、香附、丹參行氣活血;痰涎壅盛加法半夏、瓜蔞;病程日久,肝腎陰虛加石斛、麥冬養陰清熱。體現了扶正祛邪、標本同治的指導思想,臨床取得較好療效。鄭紹周[6]認為癲癇病機為風火痰,運用半夏燥濕化痰,與清熱平肝、熄風定驚的鉤藤配伍,可有效減少癇癥發作次數及發作時間。并認為全蝎、僵蠶、蜈蚣等蟲類藥具平肝熄風之功,其性走竄,可搜剔經絡間滯留的風邪,還可緩和經脈拘急,暢通經絡。鄭紹周善用健脾化痰、豁痰開竅、鎮驚除風等法治療癲癇,并收效。
王烈教授[7]認為癲癇病機為痰濁內盛、肝風擾動、氣郁不行,運用膽南星可清火化痰,鎮驚定癇;川芎行氣祛風;天麻助陽氣,祛風通絡;蜣螂定驚破痰;遠志安神化痰;紫石英鎮心平肝;郁金行氣解郁;甘松疏暢氣機。治癇散入心肝二經,清瀉心肝之火,熄風鎮驚,醒脾化痰。治療小兒癲癇收效。袁美鳳[8]認為“無痰不作癇”,癲癇主要病機應責之于痰。痰是造成癇證主要病因,脾虛不運,又是痰產生的主要根源。“病由痰致,痰自脾生,脾虛痰伏”是癲癇的主要病理基礎。因此,脾是治痰的根本,脾氣健運,則痰自去。考慮癲癇“本虛標實,痰氣上逆”這一特點,在治標時兼顧治本,健脾扶正,以杜生痰之源,發作期方可選用滌痰湯,緩解期以陳夏六君為代表方,隨證加減。張橫柳[9]治癲癇肝腎虧虛者,予以柴胡桂枝湯加續斷、補骨脂、杜仲等。柴胡桂枝湯是小柴胡湯與桂枝湯各取一半組成,張橫柳教授以此方加減疏肝解郁、健脾化痰、養心安神,加續斷、補骨脂、杜仲以補益肝腎。
癲癇病因多責之于風、火、痰,病位在心、肝、腎、脾、肺。肝血不足,腎虛髓空,虛風內動,脾虛生痰,心火上擾,肺氣虛損,可相互作用導致癲癇發作。癲癇病屬本虛標實,本虛責之于五臟虧虛,標實責之于風、火、痰等。中醫辨證施治,多以柔肝熄風、健脾清痰開竅、補益肝腎為治療原則。癲癇發病較復雜,并非單一病機,常常虛實夾雜,在辨證時應全面分析,合理運用中醫的理法方藥,控制癲癇的發作。
參考文獻
[1]鄭九紅.中西醫結合治療癲癇的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07,29(11):1012-1013.
[2]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63.
[3]黃運生.癲癇從肝論治——柴胡疏肝湯治療癲癇108例療效分析[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5,19(1):4-5.
[4]李濤.汪受傳治療小兒癲癇經驗[J].中醫雜志,2013,54(17):1458-1459.
[5]鄒萍.關幼波治療癲癇驗案2則[J].河北中醫,2002,24(11):815.
[6]郭迎樹.鄭紹周治癲癇經驗[J].中國中醫藥報,2013,22(4):1-2.
[7]孫麗平,李宏偉,安笑然.王烈治療小兒癲癇的經驗[J].湖北中醫雜志,1997,19(2):7-8.
[8]杜淑娟,楊麗新.袁美鳳教授治療癲癇經驗[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7(3):45.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4.002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4-0459-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周琳悅201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