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風霞 李慧杰 齊元富△
?
△指導老師
中西醫結合治療鼻咽部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1例分析
呂風霞1李慧杰2齊元富2△
1.山東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學七年制2009級(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濟南 250011)
摘要:目的通過對此例鼻咽部原發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起病、臨床表現、診斷特點及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的報道,為早期診斷及治療鼻咽部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提供一定參考。方法收集來我院門診就診的此例淋巴瘤病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討論分析。結果此例以“頸部淋巴結腫大”起病,經歷誤診后以病理確診,經中西醫結合治療病情好轉。結論因此應對臨床上懷疑為鼻咽部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患者詳細詢問病史,積極采取必要的檢查方法,根據檢查結果及臨床表現具體分析疾病的類型。早期發現及恰當的治療對疾病的預后起到關鍵性作用。
關鍵詞:淋巴瘤;鼻咽部;早期發現;原發性; 病理診斷
鼻咽部原發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NHL)是原發于鼻腔、鼻竇和咽部的結外淋巴瘤,其被定義為在此處形成腫塊的淋巴樣細胞的腫瘤。鼻咽部NHL占全部結外NHL的2.5%。在西方幾乎所有的鼻咽部NHL為B細胞來源(大部分是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而亞洲發生于鼻咽部的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相對少見。現將我院診治的1例鼻咽部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分析如下。
患者史某某,男,60歲。患者于2012年3月無明顯誘因發現頸部有多個花生米大小腫物,質硬,無壓痛,無其他明顯不適癥狀。2013年4月25日于山東省立醫院行彩色多普勒超聲示:甲狀腺右側葉結節,符合良性結節;右側頸部淋巴結腫大,建議進一步檢查。于2013年5月發現左側腹股溝有一約4 cm×2.5 cm大小腫物,質硬,邊界清楚,無壓痛,未予重視及相應治療。2013年10月患者發現頸部腫物迅速增大,如拳頭大小,質硬,邊界不清晰,無吞咽困難,無咳嗽、咳痰,在當地懷疑腫物為結核性質,予抗結核治療(阿莫西林+結核靈)后,效果不明顯,遂自行停藥。于2013年10月17日在當地人民醫院行B超示:左側大腿根部內側多發腫大淋巴結。于2014年1月患者出現言語受限,咽喉部有輕微隱痛,呼吸正常,耳鳴,聽力減弱,右側較左側重,口服中藥湯劑治療,自感頸部腫物減輕,邊界逐漸清晰,頸部給予中藥外敷后出現局部皮膚紅腫,有多個散在小水泡,破潰后有黃色水樣液體,口服中藥3周后效不佳,遂停服。2014年3月10日于山東省立醫院行顱腦CT強化、頸部、胸部平掃+增強示:①符合鼻咽癌并雙側頸部多發淋巴結轉移,侵及口咽部CT表現。②左側基底節區腔隙性腦梗塞。③符合慢性支氣管炎雙肺肺氣腫CT表現。于3月14日在齊魯醫院行活檢,病理+免疫組化示:(鼻咽癌)結合免疫組化,考慮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免疫組化示:CD20(+),CD3(-),CD2(-),CK(-),CD56(-),TIA(-)。后患者就診于濟南血液病醫院,對癥治療后出院。4月就診于我病區,于我病區行CHOP(環磷酰胺1 g+長春新堿2mg+表柔比星80 mg+強的松30 mg)方案化療6周期,期間配合中藥治療,化療反應可耐受,病情好轉。
鼻咽部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并不常見,其病變局限,起病隱蔽,進展惡化快,臨床表現多樣而不特異,本例中患者亦因無特殊不適及典型的癥狀而延誤診治。此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高峰年齡為50~70歲,男性稍多見于女性,多以淋巴結腫大為首發癥狀,40%的患者病變位于結外,包括胃腸道、皮膚、中樞神經系統、軟組織和各種臟器。原發性鼻咽部惡性淋巴瘤屬于結外淋巴瘤的一種,病理上以非霍奇金淋巴瘤為主,根據腫瘤細胞的來源不同分為B細胞、T細胞和自然殺傷/T細胞三種。其發病可能與局部EB病毒感染有關。臨床上多見鼻腔部位發病,一般表現為鼻塞、流涕、鼻衄,部分患者可有鄰近器官受累癥狀,如聽力損害、吞咽困難、頭痛或頸部腫塊等,與鼻咽癌的癥狀相似,少數病例同時存在頸淋巴結轉移。DLBCL為彌漫性增大的大B細胞,酷似癌細胞,且癌細胞在鼻咽深部埋于致密的淋巴及漿細胞中,可表現為無粘附性生長,DLBCL有時也可形成密集的細胞,從臨床及病理均易被誤診為鼻咽癌。初次診斷推薦切除或部分切除活檢,粗針或細針穿刺活檢僅限于無法進行切除活檢時,且需要聯合其他輔助技術,如免疫組化、流式細胞計數、PCR技術等。原免疫組化一般選擇CD3、CD20、Ki-67、CD10、BCL-6、MUM-1,一般CD20陽性,CD3陰性,Ki-6750%。另以標準形態學觀察,規范成套的免疫組織化學標記,以及基因克隆性重排檢測,三者相結合而形成診斷方案,能極大地提高DLBCL的確診率。DLBCL屬于侵襲性淋巴瘤,但若早期診斷,強力化療,近半數的患者有治愈的可能,若腫瘤增生率高,則預后差。治療上以放化療綜合治療作為首選。對于局限期(Ⅰ-Ⅱ期)DLBCL一旦確診應準確分期,評價預后不良因素,選擇規范的綜合治療方案。對于播散性DLBCL,免疫化療問世是一個突破性進展,患者有望可以更多地從免疫化療中獲益。美羅華問世前,DLBCL的標準方案為6~8周期CHOP,約1/3的患者可獲得5年生存。隨后出現的更強烈的化療方案卻未能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毒性顯著增加。而中藥在腫瘤患者化療過程中起到明顯的減毒增效的效果,正如此例中,患者年老體虛,癌毒深重,急需扶正,但毒邪猖獗急需抗癌,治療兩難,故配合中藥扶正,增強機體正氣,以益氣養陰、解毒散結為法組方,整方如下。黃芪30 g,太子參24 g,玄參15 g,浙貝母30 g,郁金12 g,莪術15 g,陳皮15 g,清半夏12 g,重樓15 g,夏枯草12 g,皂角刺24 g。方中太子參、天花粉、玄參清熱解毒、甘涼濡潤,黃芪、陳皮、甘草益氣健脾,顧護后天之本,夏枯草、浙貝母、重樓等攻毒抗癌,莪術、郁金等搜邪通絡。整方配伍從年齡、體制、發病特點等方面辨證論治,攻補兼施,抗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戀邪,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化療所造成的攻伐太過的弊端。患者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數周期,現一般情況可,未述明顯不適,納眠可,二便調,體力可,體重較前增加8斤。
參考文獻
[1]黃巖,林桐榆,吳秋良,等.111例T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臨床預后分析[J].china journal of caner,2005,24(4):470-474.
[2]Swerdlow SH, Campo E, Harris NL,et al.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M]. Lyon:IARC Press, 2008:233-268
[3]程月新,徐衛,李建勇,等.非霍奇金淋巴瘤641例臨床分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6(9):837-840.
[4]田秀春,李百周,徐天蓉.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臨床病理分析[J].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02,12(6):569-570.
[5]楊華,劉小麗,劉華慶.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臨床病理分析[J].遵義醫學院學報,2008,31(5): 479-482.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4.056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4-0566-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劉寨東201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