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紅
?
自擬痛風湯加減治療老年原發性痛風
郭紅
目的觀察自擬痛風湯加減療法治療老年原發性痛風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老年原發性痛風患者8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觀察組給予自擬痛風湯治療,分析患者血尿酸水平及治療有效率。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血尿酸水平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尿酸水平、總有效率對比,差異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反應蛋白、血沉指標水平改善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自擬痛風湯加減療法在老年原發性痛風治療中應用效果顯著。
自擬痛風湯;痹癥;原發性痛風
痛風是一種由嘌呤代謝紊亂或尿酸排泄減少導致的晶體性關節炎,以高尿酸血癥、尿酸鹽結晶沉積為主要疾病特征,可誘發尿酸鹽腎病、尿酸性尿路結石等疾病,嚴重者可導致患者出現腎功能不全、關節致殘等嚴重現象,及時給予患者有效治療具有重要臨床意義[1]。本文將84例老年原發性痛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常規西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結果得出,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效果較高,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84例老年原發性痛風患者為研究對象,將84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2例與觀察組42例;觀察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最小24歲,最大78歲,平均年齡(52.14±3.25)歲;病程最短4h,最長72月,平均(42.8±7.6)h;對照組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79歲,平均年齡(53.56±4.18)歲;病程最短5h,最長70月,平均(44.1±8.1)h;對比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臨床資料均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納入、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本次所有研究對象均為首次發病患者;②均滿足《原發性痛風診治指南(草案)》中相關診斷標準[2];③血尿酸水平在416μmol/L以上;④所有患者均可配合本次研究,且對本次研究藥物耐受;⑤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術。排除標準:①排除因癌癥、血液病、腎病及藥物抑制尿酸排泄引起的關節疼痛或關節炎患者;②排除合并造血系統、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③排除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的患者;④排除妊娠期哺乳期者;⑤排除中途退出的患者;⑥排除合并精神疾病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
1.3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口服秋水仙堿片(廣東彼迪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30826),每次0.5mg,每天1次;口服吲哚美辛腸溶片(山西云鵬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31014),每次25mg,每天3次。在常規西藥基礎上,觀察組聯合自擬痛風湯治療,本方由黃柏10 g,蒼術10 g,薏苡仁15 g,土貝母10 g,綿萆薢10 g,生地黃15 g,車前子10 g,土茯苓15 g,懷牛膝10 g,全蝎5 g,秦艽10 g,三七5 g,甘草3 g組成,每天1劑,加水煎服,分早晚2次口服。兩組患者均連續用藥10天為一個療程,連續2個療程。辨證加減:對于伴有關節腫、痛風石癥狀的患者可在方劑中加用姜黃;對于伴有關節畸形癥狀的患者可在方劑中加用浙貝母、炮穿山甲等藥物治療;對于伴有關節劇痛癥狀的患者可在方劑中加用沒藥、土鱉蟲、丹參、生地黃等藥物;對于伴有上肢關節痹痛癥狀的患者可在方劑中加用羌活;對于伴有下肢痹痛癥狀的患者可在方劑中加用防己、獨活、木瓜等藥物;對于伴有小便不利癥狀的患者可在方劑中加用萆薢;對于初起發熱惡風嚴重的患者可在方劑中加用防風。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停止服用其他藥物,飲食應以清淡為主,不可進食肥甘厚膩、辛辣食物,且應多食用低熱能食物,禁止食用高嘌呤食物,合理控制體重,保持心情舒暢,戒煙戒酒,且應保持充足飲水,每天飲水量應不低于2000mL。
1.3觀察指標詳細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尿酸水平變化情況,同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血沉指標變化情況;并觀察患者關節紅腫、疼痛等癥狀改善情況、活動能力等,以此進行臨床療效判定。
1.4療效判斷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有關“痛風”的療效標準[3]對本次研究的84例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價。痊愈:治療后,兩組患者疼痛、關節紅腫等臨床癥狀消失,活動正常,局部無不良反應,各項理化指標正常;顯效:患者疼痛、關節紅腫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改善,對正常生活、工作及睡眠基本無影響,局部存在輕度腫脹現象,皮紋有輕度變化,但周徑幾乎無變化,理化指標基本正常;有效:患者臨床疼痛、關節紅腫等癥狀部分好轉,周徑比健側要大,理化指標結果顯示有部分改善;無效:患者癥狀、體征等無明顯變化。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尿酸水平對比治療前,觀察組血尿酸水平為(531.14±61.24)μmol/L,對照組血尿酸水平為(525.67±63.11)μmol/L,數據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尿酸水平為(270.09±45.25)μmol/L,對照組血尿酸水平為(379.84±51.14)μmol/L,數據差異顯著(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觀察組痊愈18例,顯效16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24%(40/42例);對照組痊愈10例,顯效15例,有效7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76.19%(32/42例),數據差異顯著(P<0.05)。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血沉指標水平比較觀察組42例患者行自擬痛風湯加減治療前血沉水平為(51.88±15.65)mm/h,C-反應蛋白水平為(57.85±16.52)mg/L;治療后血沉、C-反應蛋白水平分別為(18.59±2.96)mm/h、(8.56±1.21)mg/L;對照組42例行常規西藥治療前血沉水平為(50.69±16.15)mm/h,C-反應蛋白水平為(56.98±17.26)mg/L;治療后血沉、C-反應蛋白水平分別為(31.26±4.59)mm/h、(15.98±2.26)mg/L;兩組患者治療前C-反應蛋白、血沉指標水平比較均無較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反應蛋白、血沉指標水平均有所改善,但治療后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痛風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內源性嘌呤代謝紊亂性疾病,尚無明確發病機制,但患者可見血尿酸升高現象,疾病特點為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痛風石形成、關節急性、尿酸結石及腎實質性病變形成等,患者首發癥狀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其中有50%以上患者首發部位為足趾,且痛風常伴發高血脂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疾病等。西醫多給予患者降尿酸藥物、促尿酸排泄藥物治療,但臨床療效一般且藥物不良作用明顯。
在中醫學上,原發性痛風屬于“痹癥”之“風濕熱痹”之范疇,正邪虛實為痛風發生病機,關節為病變部位,寒濕熱邪氣導致經絡閉阻、瘀血凝滯引發紅腫、疼痛,治療中需堅持以清熱祛濕、活血止痛、祛風通絡為主[4]。自擬痛風湯中蒼術有祛風散寒、燥濕健脾之功效,屬于芳香化濕藥之一,在風濕痹痛治療中應用價值較高;且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蒼術抗炎作用也較為明顯,雖然利尿作用一般但可有效增加尿中鈉離子、鉀離子的排泄,從而發揮降低患者血尿酸的作用[5]。黃柏有瀉火除蒸、清熱燥濕、解毒療瘡之功效;薏苡仁有健脾除痹、利水滲濕之功效,且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薏苡仁抗炎鎮靜作用良好。土貝母有消腫、解毒、散結之功效;綿萆薢有祛風濕、利濕濁、舒筋通絡之功效;懷牛膝、生地黃有活血化瘀、強筋骨、利尿、補肝腎之功效,引藥下行作用良好,在下半身腰膝關節痛疾病治療中效果理想。土茯苓有利關節、解毒除濕之功效,同時還有鎮痛、消炎作用;三七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之功效,還有抗血栓、降血脂、止血、抗纖維化、抗腫瘤、抗炎、抗氧化及消除氧自由基作用。全蝎有解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效;秦艽有舒筋絡、祛風濕、利小便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該藥物還有激動垂體,從而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的作用,鎮靜、鎮痛、抗炎效果理想;甘草有調和諸藥之功效,上述藥物聯合應用,清熱祛濕、止痛、祛風通絡作用良好。本次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血尿酸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24%,高于對照組的76.19%,數據差異顯著(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C-反應蛋白、血沉指標水平比較均無較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反應蛋白、血沉指標水平均有所改善,但治療后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自擬痛風湯加減療法治療老年原發性痛風患者的療效顯著,臨床推廣價值高。
[1]史臨平,陳志新,高迪,等.體質類型與原發性痛風預后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5,24(9):1535-1537.
[2]李天琳,金光.清熱利濕活血祛風法治療原發性痛風26例療效觀察[J].中國校醫,2011,25(12):889.
[3]冷彥飛.自擬中藥方劑治療原發性痛風性腎病的效果分析[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23):282-283.
[4]鄧慧如,范伏元.自擬痛風湯治療原發性痛風 20 例療效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15,31(5):52-54.
[5]孫濤.自擬痛風湯加減治療老年原發性痛風30例[J].西部中醫藥,2012,25(6):66-67.
孫寧省沈陽市皇姑區中醫院中醫內科(沈陽 110036)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8.029
1003-8914(2016)-18-2672-03
(本文校對:李炎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