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永棟
(貴州省公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貴州貴陽 550001)
公路橋梁工程高墩施工中翻模技術的應用研究
顏永棟
(貴州省公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貴州貴陽 550001)
分析了翻模技術工藝原理與特點優勢,并結合七星關大橋就公路橋梁工程高墩施工中翻模技術的應用要點進行了解析,希望能為路橋高墩施工中翻模技術的應用提供參考。
橋梁工程;高墩施工;翻模技術;應用
本次研究選擇畢節至公路的第三合同段七星關大橋案例作為研究對象,七星關大橋作為畢節至威寧高速公路工程的重點工程,橋梁全長194 m,橋面全寬12 m,橋梁所處區域為河流溶蝕侵蝕而成的河谷地貌,橋梁本身要跨越80 m長的河谷,局部有陡崖。七星關大橋的高墩位置離地面有100 m,墩樁基的具體深度有50 m,在七星關大橋的橋梁建設中其橋墩主要采用了:矩形空心與十字實心這兩種形式作為本次建設結構,橋墩整體的橫截面為10 m×5 m×1 m,是一架大跨度鋼筋混凝土拱橋,橋梁上部為預應力混凝土鋼構,下部為空心薄壁式橋墩。高墩施工中主要是對其進行翻模改造,考慮到高墩高度較高,為避免塔吊變形情況的發生,要額外添置預埋件從而確保高墩施工順利完成。
在七星關大橋的翻模技術應用上,其翻模技術需詳細的根據施工步驟來實行,在施工前期做好施工材料、材料檢驗、施工設備檢驗等準備工作,并在施工過程中的模板安裝、鋼筋固定等工作環節做好相應的檢驗,在翻模技術環節施工結束后,施工人員需要對混凝土以及各個施工環節進行詳細檢查,對混凝土做好相應的養護工作,使混凝土在保障施工進度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高質量,避免在施工竣工后出現質量問題,使公路橋梁施工項目能夠順利的竣工。
事前施工準備。橋梁高墩施工期間要在墩柱旁邊首先安裝好施工用電梯,方便施工人員及施工材料的上下。在高墩底部承臺施工中重點做好鋼筋綁扎與固定,以此保障施工平臺的安全性與塔吊基地的穩定性,為后續施工的進行奠定良好基礎。高墩底部承臺施工要確保混凝土與塔吊基礎緊密結合,在高墩翻模施工中按照每節5 m速度向上翻模施工,需注意墩身一二節與三四節的施工差異,一二節以25 t汽車吊配合40 t塔吊作為翻模施工主要動力,三四節開始主要由40 t塔吊完成翻模施工操作支持。另外還要做好測量網點的分布設置,調試好模板,檢查好模板接縫及平整度,對預埋鋼筋的位置與牢固性要嚴格檢驗,以杜絕鋼筋移位等問題的出現,為后續高墩施工的開展做好準備。
制作與安裝鋼筋。高墩墩身施工中所用鋼筋材料每節長度在9 m左右,在一二節完成后,鋼筋需進行接長操作,空心墩身鋼筋直徑要控制在40 mm,配合套筒完成鋼筋連接。套筒選擇方面,外徑內徑與長度的控制要嚴格參考施工標準與要求,確保合用。鋼筋材料與其他材料的連接可采用電弧搭接方式,以提升穩固性與可靠性。為了提升鋼筋制作與安裝質量,套筒的購置與使用要慎重,確保其符合相關標準經過抗拉試驗參數驗證才能投入使用。為減少套筒污染與銹蝕問題,在放置時要注意周邊環境,做好材料管理。安裝鋼筋時要依據測量放樣控制點控制線及時調整相應位置,確保位置準確后再進行安裝。
翻模施工。七星關大橋高墩的翻模施工主要工序以模板安裝與模板翻升為主。安裝時要選用合適塔吊起重機,配合施工人員現場指導完成吊裝,模板外模安裝要先進行外模施工,第一個模完成后再利用墩身進行拼裝,內模則是在外模施工完成后進行,以吊裝配合螺栓完成內模連接,安裝完成后要及時進行檢查,以減少潛在安全隱患。模板翻升時首先于第二節模板內部載掛小型吊籃,拆除第一節內外模板固定架并掛住墩身第一節鋼模板,提升安裝穩定性。第一節模板的拆除要利用吊裝起重機,將內外圍帶吊到墩身頂面平臺,并將所需安裝模板運到第二節混凝土面,全面清潔模板之后進行第四節模板安裝,隨后再反復按照第一節工序完成所有節段的安裝。
混凝土澆筑。混凝土澆筑的關鍵在于控制材料配比的合理性,考慮到墩身施工情況采用分節澆筑模式,利用混凝土泵將其送到施工地點,如需縮短工期,可加入早強劑,在混凝土泵送完成后,利用導向筒完成倉內澆筑。需注意,倉口要使用軟膠管以避免堵塞,澆筑落差應控制在2 m以下,澆筑時提前鋪設水泥砂漿,以保證有充足灰漿完成接縫提升施工質量,減少裂縫問題。
維修養護。翻模施工時要控制好水泥砂漿配比,處理好混凝土連接處,加強混凝土分層澆筑中混凝土厚度及振搗時的震動幅度。在混凝土澆筑完畢后,要注意及時的做好相應的養護工作,混凝土的養護工作直接關系著混凝土后期的使用狀況以及使用壽命,因此,施工人員應加強養護工作,在混凝土澆筑后要及時的采取灑水措施,避免后期出現裂縫現象。
[1] 劉邵敏,陶志波.芻議公路橋梁工程高墩施工中翻模技術的應用[J].江西建材,2014,(23):133.
[2] 梁冬.淺談橋梁高墩建設中的翻模施工技術[J].科學技術,2010,7(9):69-70.
U445
C
1008-3383(2016)10-0125-01
2015-12-25
顏永棟(1973-),男,貴州貴陽人,工程師,研究方向:公路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