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新
(貴州橋梁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貴州貴陽 550001)
復雜巖溶隧道充填型溶洞綜合處理技術
范志新
(貴州橋梁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貴州貴陽 550001)
結合某鐵路溶洞隧道的實際情況,針對溶洞為隧道施工帶來的不利影響,提出了符合工程實際與要求的綜合處理方案,并對處理技術進行了深入分析。旨在為隧道工程順利進行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
復雜巖溶隧道;充填型溶洞;綜合處理技術
某鐵路溶洞隧道位于市區和縣城之間,是整個鐵路沿線的重點工程之一,具有很大的施工難度。隧道長度為6 827 m,隧道中DK40+550(進口)~DK41+255段是四線雙跨連拱式車站隧道,DK41+ 255~+DK41+437段是大跨雙線式寺車站隧道,DK41+437~+DK41+803段是燕尾隧道,其他區域均為單線隧道,右側設有長度為6854m的貫通平導。通過地質勘察與超前預報得知,此隧道地質情況較為復雜,巖溶較為發育,溶洞、暗河等典型巖溶現場較多。隧道沿線橫穿區域斷裂,需要穿過三個暗河,并伴有五條斷層,預計隧道涌水量最大可以達到427 314 m3/d,平均涌水量為167 354 m3/d。
該隧道工程開挖施工到DK41+08段時,揭示出一個規模較大的充填型溶洞,此溶洞和隧道線路的軸線直接相交。溶膠主要呈現出楔形,下層寬度較上層大,長度為25 m,寬度為24 m,高度為30 m,溶洞頂部存在溶蝕裂隙,下層結構一直延續到隧道底部,溶洞腔內堆積了大量的碎石等堆積物,堆積物的表面較為濕潤,存在明顯的水流痕跡。通過地質鉆探得知,溶腔位于隧道的深底部,深度可以達到10 m。
豎向與水平巖溶是水分補充的主要渠道,隧道位于水平巖溶的上端,溶洞中的溶腔下延與豎直溶隙直接相連,大多是過水通道,干旱季節雨水偏少,氣候干燥,而當到達雨季時,通道的過水量將明顯增加。
3.1處理原則
(1)該隧道屬于地四線連拱式大跨車站隧道,隧道的基本結構與受力情況均較為復雜,尤其是隧道中的中隔墻,這是整個系統的關鍵環節,所以處理方法應充分考慮隧道結構的穩定性與可靠性,進而保證隧道結構在施工過程中的安全性。
(2)該隧道溶洞是一由多條巖溶管道構成的排泄通道,為降低水對隧道造成的實際影響,確保地下水得到良好的排泄,應適時采用防水、排水、截留以及堵漏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處理,并將排水作為主要方法。
(3)技術應切實可行,施工操作需簡單快捷,施工成本要科學合理。
3.2樁基托梁處理方案
由于該隧道溶洞縱向長度超過25 m,隧道底部的最大深度也超過了10 m,通過方案比選后,決定針對中隔墻運用樁基托梁處理法。在此階段中,所用樁基選取規格為2.0×1.5 m的人工開孔灌注樁,相鄰兩個樁基需保持3.5 m間距,一共設置6個樁基。通過對施工現場的鉆探分析得知,樁基系統中的四號與五號樁溶洞下層存在三個規模較小的溶腔,因此樁基嵌入圍巖的實際深度通常大于寺1.5 m,樁基主要由強度等級為C25的鋼筋混凝土構成。另外,托梁斷面的規格是2.0×1.5 m,托梁兩則作用在基巖上的有效長度不低于2 m。托梁主要由強度等級為C30的鋼筋混凝土構成。
3.3鋼管樁注漿加固
隧道通常需作用在經過加固處理的復合式地基之上,其底端充填溶腔應使用壁厚度為4.5 mm的Ф76鋼管群樁,并對其進行注漿加固處理,按照1.0×1.0 m的間距進行布置,整體呈梅花狀,鋼管嵌入基巖的實際深度不得低于1.0 m。注漿所用漿液選用水泥砂漿,配比為1∶1,壓力保持在1.5~2.0 MPa范圍內。運用這種方法進行加護,不僅具有基礎穩定,沉降量較小等優點,還可有效提升系統的運行安全。
3.4襯砌結構
初始設計方案選用曲墻式襯砌,由強度等級為C30的鋼筋混凝土構成,其厚度為40 cm,鋪底選用強度等級為C25的混凝土,厚度同樣為40 cm,中隔墻由強度等級為C30的鋼筋混凝土構成,厚度為25 cm。由于溶洞的存在對隧道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需要對初始設計方案進行必要的調整:首先,襯砌結構不變,但厚度增加至65 cm;其次,底板選用強度等級為C30的鋼筋混凝土,厚度為80 cm,鋪底方案不變,襯砌與底板及時進行封閉;最后,中隔墻組成、結構與尺寸保持不變。除此之外,襯砌結構需要在溶洞處設置一個一定長度的沉降縫,同時最好防排水。隧道外側的空腔中,應該先進行回填,回填材料選用強度等級為C20的混凝土,回填深度不得低于1.5 m,混凝土材料回填完畢后,再鋪上一層厚度同樣為1.5 m的廢棄輪胎,非空腔區域采取噴射鋼纖維混凝土的方法進行支護。
3.5防排水設計
通過對隧道水文地質資料的深入了解,為滿足防排水需求,需順延溶洞右側洞壁設置透水管,按4.0 m間距進行布置,將拱頂上層的地下水全部引入到排水管中。縱向排水管是在溶洞右側邊墻高3 m處布置的透水管,管型一致,并在其外包裹PVC管,進而將溶腔中的積水由二號通道引出平導。
整個隧道的拱墻均使用EVA防水板,在二次襯砌的后方設置透水盲溝,相鄰兩個盲溝間的間距應保持在8~12 m范圍內。此外,在溶洞兩側的側溝泄水孔位置上等高設置透水盲溝,同時和環向盲溝保持相連。
該隧道防水系統較為可靠,不僅提高了隧道的防滲透性,還能有效保證地下水排泄效果,不會對襯砌結構造成不良影響。
由于本隧道工程的工期較為緊張,在對導洞進行開挖的過程中,需同時進行左線施工。因此,針對溶搶中存在的不穩定基巖,應選用砂漿錨桿或局部網噴的方式進行加固,清理腔中堆積的雜物,中導洞的前后分別按照5 m間距設置臨時支護,主要為格柵鋼架,相鄰兩個格柵間的間距為0.5 m,鋼架兩側均處于溶洞充填物之上。為確保結構穩定,需在其兩側布置長度為5 m,直徑為52 mm的導管進行注漿加固。為避免拱頂出現落石,需要在不穩定的位置預先進行錨噴,并鋪裝一層廢舊輪胎,以起到良好的緩沖作用。溶腔在通過臨時處理之后,方可繼續中導洞施工。此時應注意,需要在導洞的周邊預留規格為1.0×1.0 m的單元觀察窗,創建觀測點位。由于隧道溶洞中的中隔墻未進行施工,所以左洞不能開展施工,因此需要在邊墻的左側開挖出一條導坑臨時進入溶洞,然后再進行開挖,其中,左洞應及時開通,作為主要施工通道。
通過規范的綜合處理,該溶洞隧道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借助防水、排水、截留以及堵漏等相結合的方式,隧道原有水文地質情況得到了很好的保持,不僅有效的保證了隧道施工的安全性與可靠性,還為隧道事業的發揮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
[1] 張勇.復雜巖溶隧道充填型溶洞綜合處理技術[J].鐵道建筑技術,2007,(5):30-32.
[2] 羅瓊.巖溶隧道施工技術[J].鐵道工程學報,2005,(3):65-71.
U457.3
C
1008-3383(2016)10-0145-01
2015-12-02
范志新(1980-),男,河北張家口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