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逢春 李 季 陳華燕 周秀娟 彭聞雁
?
小柴胡湯的應用舉例
林逢春李季△陳華燕周秀娟彭聞雁
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對小柴胡湯的廣泛應用舉例說明。方法通過各個病案,治療后療效觀察。結果效果顯著。結論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少陽病證第96條,由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姜、大棗等藥物組成,是張仲景為少陽傷寒而設的。本方有和解少陽,調達樞機的作用。現代臨床應用廣泛,例如痤瘡、汗證、多發性抽動癥、產后發熱、中風后眩暈等,現概括舉例如下。
關鍵詞:小柴胡湯;應用;醫案
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之主方,本方由柴胡、黃芩、半夏、生姜、人參、炙甘草、大棗等七味藥組成。藥共七味,相輔相成,寒溫并用,升降協調,攻補兼施,有疏利三焦,調達大小,宣通內外,和暢氣機之作用,故為和解之良方。本方加減被廣泛應用,將其總結概括如下。
汗證是由于人體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癥。病機為營衛不和,治療原則為和解少陽,調和營衛。處方如下:柴胡10 g,黃芩10 g,法半夏10 g,黨參15 g,生姜3片,大棗3枚,炙甘草6 g,浮小麥30 g,郁金 10 g,生牡蠣10 g,黃芪15 g。服用7劑后,汗出大減復診。前方去牡蠣、郁金,再服用7劑,病無反復,脈弱。囑咐服用玉屏風散一周,鞏固療效[1]。
此病病機為臟腑陰陽失調,屬于本虛標實證。病變臟腑涉及心、肝、脾、腎四臟。治療原則:攻補兼施,調理陰陽。處方如下:柴胡、黃芩、天麻各10 g,甘草5 g,法半夏6 g,鉤藤15 g,炒地龍12 g,葛根20 g,生牡蠣30 g。服用后抽動明顯好轉,前后經過3個月調治,而獲全功[2]。
此病主要病機為氣血失調。治療原則為疏理樞機。醫案:患者,女,22歲,因3天前分娩失血過多,又汗出著涼,出現惡寒發熱,體溫高達38.5攝氏度,使用多種抗生素劑解熱鎮痛藥后無效。就診時:寒熱往來,頭痛頭暈,胸脅苦滿,口苦咽干,不欲飲食,汗出,四肢乏力,偶有下腹部疼痛,惡露不多,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辨證屬于產后氣血不足,復感外邪。處方如下:柴胡15 g,黨參10 g, 黃芩9 g, 法半夏10 g,白芍9 g,當歸9 g,黃芪30 g,桂枝6 g,益母草9 g,大棗5枚,生姜3片,甘草6 g。水煎服,連服3劑后痊愈[3]。
中風后引發眩暈的主要病理因素是內耳迷路積水,屬于中醫眩暈的范圍,病機為肝郁脾虛。治療原則:健脾疏肝,燥濕化痰。處方:枸杞子、黃芪、黨參、龍膽草、川芎和梔子各10 g,熟地黃、赤芍各5 g,生姜、桃仁各8 g,柴胡15 g。口服1周,總有效率95%。
痤瘡在中醫稱為粉刺,該病的發病機制總歸為濕、熱、痰、瘀,均為人體臟腑氣血失和所致,取小柴胡湯和解之功。醫案:某女,22歲,訴顏面部暗紅色丘疹1年多,月經期間增多,心煩易怒,月經量少,口苦,大便干,舌淡紫,苔薄黃,脈弦數。辨證屬于肝郁脾虛濕熱。處方:柴胡10 g,黃芩10 g,法半夏10 g,白花蛇舌草30 g,薏苡仁30 g,澤瀉15 g,玫瑰花20 g,凌霄花20 g,桃仁10 g,牡丹皮10 g,夏枯草20 g,山楂30 g,甘草10 g。服用7劑后,癥狀較之前有所減輕,顏面部丘疹減少,膿頭少,偶有新發的丘疹,大便干無緩解。處方:之前處方新加桑白皮15 g,枇杷葉15 g,生大黃6 g,服用14劑。再次復診時,顏面部皮疹明顯好轉,月經期間無增加。新開處方:前方去桃仁、山楂、夏枯草、大黃,加皂角刺15 g,白鮮皮15 g,再服用14劑[4]。
中醫稱為陰癢,此類患者多為中年女性,病程長,經多次西醫治療無效。外陰部無皮疹只表現出瘙癢,常常伴心煩、口苦、易怒、失眠,每逢情志不舒時瘙癢加重,足厥陰肝經繞陰器,肝膽互為表里,故本病的病機為肝郁氣滯,濕熱郁滯而致瘙癢,治療原則為疏肝解郁,祛濕止癢。案:患者女,42歲,外陰奇癢,但無皮疹,曾于多家醫院診斷為外陰瘙癢癥,治療無效。每逢情志不舒時加重,同時伴失眠、舌紅、苔薄白,處方:柴胡 10 g,黃芩 10 g,法半夏 10 g,蒼術 10 g,炒黃柏 5 g,生白術 15 g,生薏苡仁 3 g,赤小豆 3 g,香附 l2 g,五味子 6 g,麥冬 15 g,太子參 15 g,藿香、紫蘇梗各 10 g,生龍骨、生牡各 30 g,枳殼 10 g,郁金 12 g,加減治療 20余天痊愈[5]。
中醫稱為痹癥。痹癥是人體機表、經絡因感受風、寒、濕、熱等引起的以肢體關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為主癥的一類病證。病案:李某,女,46歲,2013年7月25日初診。右膝關節疼痛半年,近一月加重,有膝關節外傷病史。檢查:膝關節外側壓痛陽性,麥氏征陰性,舌苔薄膩,脈弦。診斷為痹癥。辨證:氣虛血瘀,肝腎不足。處方如下:柴胡12 g,姜半夏12 g,黃芩9 g,黃芪15 g,白芍12 g,防己15 g,制蒼術12 g,川牛膝12 g,當歸9 g,淫羊藿15 g,薏苡仁15 g,茯苓12 g,補骨脂12 g,炙甘草5 g,14劑。水煎服。服藥后,諸癥緩解。該法以小柴胡湯疏肝,利濕消腫[6]。
小柴胡湯藥理研究表明有以下作用:抗炎作用;抗肝損害;抗癌作用;免疫調節作用。
小柴胡湯在現代臨床上廣泛應用于內外科疾病,在《傷寒論》中有“口苦、咽干、目眩,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頭痛,發熱,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腹痛,脅下硬滿,陽微結和熱入血室”等證。這些證都可以作為一個病證,均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并且小柴胡湯加減法較多。因而更被后世廣泛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李明鳳, 李明方.運用小柴胡湯治療汗證驗案舉隅[J]. 天津中醫,2014,6(19):91-92.
[2]葉劍,陳蒨蒨.小柴胡湯兒科臨床應用舉隅[J].浙江中醫雜志,2014,49(7):540-541.
[3]巫水云.小柴胡湯應用舉隅[J].廣西中醫藥,2000,23(2):25-26.
[4]楊素清,劉雅婷.小柴胡湯治療痤瘡的臨床經驗舉隅[J].光明中醫,2014,29(2):3.
[5]柴勇,高宏艷,楚月英. 小柴胡湯在皮膚科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4):194-195.
[6]胡軍.施杞運用小柴胡湯治療傷科疾病驗案5則[J].江蘇中醫藥,2015,47(2): 48-49.
通訊作者△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5.056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5-0720-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沈沁園201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