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MPa加壓濕法脫硫設計及運行合理化建議
朱海新 鄭立華
(北京博源恒升高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100190)
加壓脫硫工藝一般根據壓力可分為0.8 MPa、1.2~1.5 MPa、1.7~2.0 MPa和2.4~2.6 MPa脫硫。初期加壓脫硫工藝設計壓力一般較低,控制在1.5 MPa以下,此時,加壓變脫系統的設計及操作相對較易;后來,對設備投資、占地面積、運行費用等方面進行了考慮,加壓脫硫壓力逐步上升至1.7~2.0 MPa,甚至個別裝置脫硫系統壓力在2.6 MPa左右。對于這種壓力較高的脫硫系統,在設計及操作方面,與低壓脫硫系統明顯不同,此處主要討論2.0 MPa加壓脫硫系統。
2.0 MPa加壓脫硫系統運行時,一般會出現系統壓差波動、阻力上升;嚴重時,塔內會形成液泛,造成“淹塔”、帶液等問題,導致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同時,有些企業還會出現脫硫效果不穩定的情況,壓差高時脫硫效果較好,壓差低時脫硫效果較差,偶爾還會伴隨再生槽再生效果不好,不能正常形成泡沫或噴射器不吸空氣,甚至向外噴氣、倒液等情況。設備檢修時,往往發現塔內填料、氣液分布器等比較干凈,沒有出現塔內填料、氣液分布器或除沫器等堵塞的問題,依常規看,不應出現以上問題。其原因主要是塔內起泡、CO2閃蒸不完全及溶液夾帶氣體或噴射器堵塞。
脫硫塔內起泡時,塔內空間會迅速被氣泡占據,氣液通道比正常時小,故造成局部氣液流速過快,塔內阻力上升。當溶液本身重力不足以克服氣體上升所產生的“托力”時,溶液無法下流,則會出現托液、攔液等情況,此時氣液接觸面積會比之前要增大不少,因此,塔內壓差上漲時,如循環量不變,脫硫效果有時反而會變好。在2.0 MPa下加壓脫硫,因系統壓力較高,故各組分氣體分壓相對較高,此時溶液所吸收的CO2,H2,N2及CO等氣量也會增大。若脫硫塔和閃蒸槽設計不合理,溶液會從脫硫塔內夾帶少量氣體,或CO2在閃蒸槽閃蒸不完全而進入再生槽上部噴射器中。由于壓力降低,此時部分氣體從此處閃蒸,造成再生槽再生壓力不穩定,噴射器不吸空氣甚至倒噴氣體,再生壓力的變化會導致泡沫不能正常形成或溢出。脫硫塔內易起泡的原因如下。
(1) 目前,加壓脫硫工藝多數為濕式氧化法脫硫,脫硫液一般以純堿作為堿源,也有些企業會加入部分液堿或片堿,與氣體中大量的CO2發生酸堿中和反應而生成純堿,其反應方程式如下:
2NaOH+CO2=Na2CO3+H2O
無論采用純堿、液堿或片堿作為堿源,最終該脫硫液都會成為碳酸鈉、碳酸氫鈉溶液。該溶液本身為發泡性溶液,再加上本身溶液內含有少量硫單質,經不斷攪拌,溶液會表現出一定的黏度,且硫在溶液內也會造成溶液發泡。
(2) 脫硫液在脫硫過程中,氣體由塔下部進入、塔頂而出,而脫硫液由塔上部進入、塔底而出,氣液進行逆向接觸,兩相在液體流動的表面發生氣液傳質。當塔內局部噴淋密度過大時,相當于氣體在溶液內鼓泡,而溶液又為發泡性溶液,故極易造成氣體在塔內鼓出氣泡。
(3) CO2在堿性水溶液中的吸收與解吸反應。由于CO2為酸性氣體,溶液呈堿性,因此會發生以下酸堿中和反應:
Na2CO3+CO2+H2O=2NaHCO3
該吸收反應為可逆反應,CO2被碳酸鈉溶液吸收的同時也會發生碳酸氫鈉的解吸,只是吸收速度大于解吸速度,故該反應所表現出來的為吸收反應。CO2在解吸時從溶液內部釋放出來,類似于氣體在溶液中鼓泡。CO2與堿溶液除發生酸堿中和反應外,還會被脫硫液中的水吸收,且CO2分壓越高,溶液吸收的CO2含量也會越高。CO2在水中發生反應如下:
該反應過程為可逆反應,CO2被水吸收的同時還會被解吸出來,且CO2分壓越高,吸收與解吸的量越多,反應速度也會越快,在塔內越容易形成起泡。
(4) 其他氣體在溶液中的吸收、解吸反應。CO,H2及N2在溶液中的吸收、解吸反應基本與CO2相同,所不同的是這些氣體微溶于水,對溶液起泡造成的影響較CO2要小很多。在壓力不高時,氣體在溶液中的溶解度符合亨利定律,即氣體的溶解度與其在氣相中的分壓成正比,隨著氣體分壓的升高,氣體吸收和解吸的量會增加,且速度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對溶液在塔內起泡具有推動作用。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加壓脫硫時出現塔內易起泡的主要影響因素在于脫硫系統壓力、進口氣中H2S含量及CO2含量。當該3項數值越大時,則塔內越易起泡。如脫硫系統設計存在問題時,則有可能會出現溶液夾帶氣體從塔內而出、再生槽噴射器向外噴氣等情況,針對2.0 MPa加壓脫硫系統的特點,在設計之初就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
2.1 空塔氣速
對于2.0 MPa脫硫系統來說,空塔氣速一般控制在0.16 m/s以內。當溶液中H2S或CO2含量升高時,空塔氣速需進一步下調,綜合一次性投資,最低空塔氣速可控制在0.10 m/s左右,但也有些企業控制偏高或偏低,如江蘇晉煤恒盛新廠合成氨裝置采用2.0 MPa變脫工藝,日產合成氨1 100~1 150 t,采用Φ4 000 mm脫硫塔單塔,實際空塔氣速已達0.221 m/s,但日常操作基本問題不大;河南心連心三廠采用2.0 MPa變脫工藝,日產合成氨1 050~1 080 t,采用Φ4 000 mm脫硫塔雙塔并聯,空塔氣速為0.109 m/s。
2.2 塔內填料
在保證脫硫效果的前提下,應盡可能選擇填料比表面積大、孔隙率高的填料,注意避免使用大量面接觸的填料,如矩鞍環填料;應盡可能選擇點、面相結合的填料,如海爾環、鮑爾環等。
2.3 塔頂空間
為預防塔內起泡后迅速帶液至后工段,在塔頂需預留一定空間,給操作帶來一定的緩沖時間。一般塔頂預留高度約4 m,也可適當加大。
2.4 溶液循環量
按工藝要求來確定塔內溶液循環量,但需注意,循環泵最好采用變頻電機,在調整溶液循環量時,可節省運行費用,尤其是在目前小氮肥企業用電優惠政策逐步取消的大環境下。
2.5 閃蒸槽
與0.8 MPa變脫工藝不同,由于2.0 MPa變脫系統壓力較高,溶液中吸收的氣體量也會較多,因此,在該壓力下系統必須設閃蒸槽,且溶液停留時間應≥2 min,能給溶液足夠的時間將溶液中的CO2及其他氣體閃蒸出去。在閃蒸槽的選擇上,由于立式閃蒸槽占地面積小,因此被廣泛采用。溶液進入閃蒸槽時的形式可分為切線進入與直線進入。溶液切線進入時,沿塔壁作圓周運動,與設備立面接觸時,因閃蒸壓力降低,故將溶液中的CO2解吸出去;溶液直線進入時,需在閃蒸槽內設置液體分布器,并根據實際情況加裝填料,填料一般選擇1~2層,總高2~3 m。溶液切線進入時,設備結構簡單,無需復雜的設計、制作及安裝,利用簡單的物理原理實現CO2氣體的解吸,但因切線進入會對設備立面造成沖刷腐蝕,當溶液中固體含量較多時,沖刷腐蝕速度加快。溶液直線進入時,設計、制作及安裝較為繁瑣,塔內不裝填料時分離效果弱于切線進入;加裝填料時,因脫硫液在閃蒸槽中發生部分氧化反應,溶液中部分硫離子及硫氫根被氧化生成硫單質,使溶液變臟,有時會造成閃蒸填料段堵塞,尤其在H2S含量過高時更為嚴重,填料堵塞后只得停車清理;溶液直線進入對設備基本不會產生沖刷,一般只會產生電化學腐蝕。大部分合成氨企業采用直線進入+分布器+填料的形式對溶液進行閃蒸。
(1) 溶液溫度較高時,溶液吸收CO2的能力會相應減弱,因此,可通過提高溶液溫度的辦法來降低溶液吸收CO2含量。溶液溫度較高時,溶液吸收H2S的能力會降低,且在再生槽形成的硫泡沫會較虛,溶液再生也會受影響,故溶液溫度一般控制在45~50 ℃。在脫硫效果允許的條件下,也可適當提高溶液溫度;但需注意,提高溶液溫度時最好不要通過氣體提溫的方式,因氣體溫度升高時,氣體中含有的飽和水會增多,極易造成溶液膨脹,可通過在管道或貧液槽內對溶液進行提溫。脫硫塔出口需加裝冷凝器及氣水分離器,以避免向后工序大量帶水。
(2) 在正常生產過程中,應隨時關注溶液再生情況,當發現泡沫不正常、噴射器反噴等情況時應查明原因,并及時清理噴射器。清理噴射器時,一定要全面徹底,清理部位包括吸空氣口、吸空氣室、喉管及尾管。清理喉管和尾管時,可用高壓水槍沖洗,水源應為軟水或除鹽水。
(3) 系統加藥、加堿一般采用每天1次加入;但當氣體中H2S及CO2含量較高時,也可采用分次加入,每天分2次或3次向系統中補加藥品。若氣體中H2S質量濃度達到1 g/m3甚至超過1 g/m3、φ(CO2)>40%時,應24 h連續不斷向系統中均勻加入催化劑及純堿,盡量避免1次加藥量過大而造成溶液成分波動,連續加藥也可使藥品作用時間延長。
(4) 系統發生壓差增大時,可通過加油對溶液進行消泡或降低溶液循環量。加油原則為少量、多次,盡量避免加油量過大,否則會導致再生槽泡沫消失。加油時,可選擇機油或植物油,或2種油混合后加入系統中。在消泡能力上,機油屬于礦物油,礦物油的消泡能力弱于植物油,但對再生槽泡沫影響較小;植物油消泡能力強于礦物油,但對再生槽泡沫影響較大。在所用的植物油中,大豆油基本等同于色拉油,但弱于菜籽油,菜籽油又弱于蓖麻油。如系統空塔氣速過快或循環量過大時,可在運行中向溶液中連續滴加機油,加入位置在液位調節器或貧液槽。
2.0 MPa加壓脫硫有其獨特的設計及操作要點,在生產中遇到的問題也是多方面的,造成一種現象的可能原因很多,處理問題的時候就要求能抽絲剝繭,先解決主要問題,再關注其他細節,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將問題逐步解決。
2015- 0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