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珍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通過義務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并強調:“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因此,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活動要創設現實的情境,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富有興趣地走進情境,積極投入實踐活動。下面我就以蘇科版七年級3.4《合并同類項》為案例講述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合并同類項》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上冊。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字母表示數、代數式、代數式的值的基礎上,有關整式運算的一個重要學習內容。它是今后代數學習(如學習整式加減法,解方程、不等式、函數)的一個基礎性內容。
本節內容共安排2課時,教學內容主要是“了解同類項的概念,能識別同類項,并且會合并同類項”。
二、學情分析
根據學法自由性原則,學生通過預習,經過教師啟發點撥,在積極思考努力下,自由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發現的過程,使之探索出“同類項”本質特征,再歸納同類項、合并同類項的名稱,同時揭示合并同類項的依據——乘法分配律理解合并同類項法則。體現了“做—感受—明晰知識”設計思想和素質教育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問題,達到教學目的。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多項式中同類項的概念,會識別同類項;
(2)使學生掌握合并同類項法則,化簡整式。
(3)利用合并同類項法則化簡整式。
2.能力目標
(1)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知識的產生過程中,滲透數學分類思想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2)通過鞏固練習,增強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和計算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讓學生學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數學問題的討論,享受通過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2)通過教學,使學生體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這一認識規律,接受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教育。
4.重、難點
(1)重點:同類項的概念、合并同類項的法則及其運用法則進行計算。
(2)難點:同類項定義的歸納、概括。
四、教學過程
1.預習檢測(導出同類項定義及判斷同類項的依據)
2.小試牛刀(及時檢測對概念的理解)
3.游戲一(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合并同類項的思想)
4.“做一做”(幫助學生理解合并同類項法則)
5.游戲二(讓學生感受“找”“畫”)
6.例題講解(規范學生書寫格式)
7.挑戰自我(拓展提高)
8.課堂小結(加深學生理解)
五、板書設計
1.同類項時
(1)定義:字母相同,相同字母指數也相同。
例題講解(學生板演)
(2)判斷依據:(1)“兩同”;(2)常數項;(3)“兩無關”。
2.合并同類項
(1)依據:乘法分配律
(2)法則:“一變二不變”
(3)步驟:找、畫、搬、合
六、教學反思
實踐與綜合應用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樹立正確的數學觀。整個教學過程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這一認識規律,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激勵者、協調者、服務者,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活動時間與空間,設計的各個教學環節有利于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獲得技巧,使他們在主動探索發現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