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逢春
摘 要: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學習中,當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時,就會思考、探索;當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時,就會對學習對象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因此,教師應采取多種方法提高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本文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關鍵詞: 高中思政課 課堂教學 學生注意力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學習中,當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時,就會思考、探索;當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時,就會對學習對象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因此,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強化教學效果。那么,怎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精彩導入,開啟新課的鑰匙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初始,學生的興奮點有時還停留在上節課的內容或課間活動中,難以集中到新一節課中,此時教師如果沒有精心設計一堂課的開端,就會無法迅速將學生吸引到新課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彩的導入就是開啟新課的鑰匙,是一篇樂章的序曲,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激發學習興趣。如何進行精彩的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故事導入、音樂導入、時政導入、設置懸念導入等。如在哲學第一課《生活處處有哲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精挑細選《哲學家與船夫》等幽默、通俗的故事進行導入。由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因此這樣的導入瞬間便能拉近哲學和學生的距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取得良好的入門效果。
二、巧用多種教學方法,激活課堂教學
當學生從躁動不安的課前狀態被教師拉回到精彩的新課導入中后,接下來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激活課堂,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穩定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一)發揮語言的魅力,恰似一種興奮劑。
英國學者羅素說:“一切科學本質上應從心智啟迪開始,教學語言、教學手段應當是導火索、沖擊波和興奮劑。”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語言或幽默風趣,或生動活潑,可以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如講述“傳統文藝的繼承”時,一位教師舉例閩南歌曲《天黑黑》、《愛拼才會贏》中的短句,學生覺得有趣、生動、形象,注意力全都集中到這堂充滿本地特色的風趣生動的課程中。
(二)旁征博引,教學素材豐富多彩。
教學素材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可謂“汗牛充棟”,比如時政新聞、典型案例、經典故事、詩詞俗語、各科知識,甚至廣告用語、網絡新詞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優秀教學素材。教師應精心選用各種教學素材,旁征博引,充分地解釋說明教學內容。思想政治課是一門時代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其教學素材必須緊貼時代脈搏,多方面、多角度引用時政新聞,體現思想政治課與時俱進的宗旨。比如,在講述國家利益、國家力量的問題時,教師可引用2015年習近平主席訪問英國、新加坡,中國與鄰國關于南海糾紛等事件。近年來發生的典型的食品安全事件——“工業明膠”、“問題膠囊”、飲料“塑化劑”事件,教師可以將其運用到《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等模塊中。
知識之間是融會貫通的,語文、數學、歷史、生物等多種學科的知識皆可拿來為政治所用。如講解“矛盾的特殊性”時,教師可以借助歌德的名詩:“少年,我愛你的美貌;壯年,我愛你的言談;老年,我愛你的德行。”廣告用語和網絡新詞富含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引用耳熟能詳的廣告用語和網絡新詞能瞬間激發新鮮感和趣味性,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例如,納愛斯的廣告語“牙膏分男女,清新各不同”可以用來解釋“矛盾的特殊性”;蒙牛的廣告語“不是所有的牛奶都是特侖蘇”可以用來說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再比如網絡新詞,那些流行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或是“給力”、“神馬都是浮云”,等等,都可以應用于經濟、哲學等模塊中。
(三)多媒體教學,形、聲、色、情并茂。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多媒體在政治課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多媒體通過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呈現方式,能把抽象、“枯燥”的政治理論變得直觀生動形象,形、聲、色、情并茂,使學生運用多種感覺器官學習,提高思維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如在學習《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一課時,多媒體能為教學增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各種中華文化的影音資料,典型的如舞蹈《千手觀音》、神曲《忐忑》、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ⅠⅡ等片段,這種形、聲、色、情并茂的多媒體教學將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興趣。
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應當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遵循教學原則,巧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理想目標。
參考文獻:
[1]黃舉泮.思政課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探討[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0,5.
[2]朱艷.淺談如何提高中學思想政治課課堂效率. http://www.dywz.net.cn/msgz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