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玥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老師往往特別關注那些表現非常“突出”的孩子,比如特別好動、特別調皮的孩子;特別積極主動、上課特別好的孩子;那些性格軟弱、內向的乖孩子往往成了忽略兒,他們幾乎沒有得到老師的關注和關愛,得到老師擁抱與愛撫的機會少得可憐,得到老師追隨的目光更是微乎其微。對于任何一位幼兒教師來說,這或許是平時不經意間表現出來的態度,看似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對于家長和孩子來說卻非常重要。老師就像是一架天平,老師的態度就是天平砝碼,天平兩邊的高低對于孩子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不管是什么樣的孩子,他們都希望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愛,這樣他們才會更加自信、更加自尊,才能體現存在的價值。
當孩子們進入幼兒園,來到新的集體中,有的孩子適應能力強,能很快融入集體大家庭中,有些孩子交往能力貧乏,自信心不足,不善于和同伴交際,漸漸地被生活的群體與同伴遺忘,有些甚至在日常教學中被老師遺忘,成為同伴和老師心目中那些處于無足輕重地位的被忽視型幼兒。放眼看看班級中是否有這樣的弱勢群體存在,用心想想班級中存在這種現象的原因,老師應該好好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要做到絕對的公平與公正是不可能的,但要改變老師的態度,做到相對尊重與理解是不難的,幼兒園老師更應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問題。唯有通過教育策略的干預,關注被忽視型幼兒的合群傾向,使他們走向群體,改變他們的被忽視狀態才是當務之急。
1.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給予孩子鼓勵與幫助
對于被忽視型幼兒,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至關重要。教師應運用適當的教育技巧,讓他們感受到來自老師的欣賞,從正面出發影響他們良好的自我概念的形成,點燃幼兒自信的火種,為他們走向群體生活做好心理準備、鋪平道路。剛上小班時波波小朋友性格內向,膽小怕事,整日默默無聞地坐在小椅子上,安靜地讓你似乎忘了他的存在。在孩子們玩著各種游戲的時候,你邀請他加入,他總是說:“我不會,我不想玩!”是真的不想玩嗎?當然不是,從孩子的一句“我不會”中,我聽出了這孩子毫無自信,他總認為自己什么都不會,不敢進行嘗試。這時,老師就應該給予孩子鼓勵與幫助:“誰說的,我們的波波可喜歡玩游戲了,老師來當媽媽,你跟著我一起玩,好嗎?”“你行的,真的。”“真不錯,這個游戲好玩嗎?”“你太厲害了!”……通過類似這種引導幫助孩子走向群體。還可以從簡單的收書、撿積木、整理玩具等小事情做起,及時肯定孩子的表現,讓孩子逐漸增強自信,為邁入群體生活踏出堅實的一步。
2.捕捉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激發孩子自信與學習動力
被忽視型幼兒一般都是因為自信心不足,缺乏交往能力,害怕與同伴、老師交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最初的知識大部分都是興趣而獲得并積累的。在群體活動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被忽視型幼兒對某些事物感興趣的特征,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晶晶一天到玩總是悶聲不響的,跟他講話只會點頭、搖頭。一次在與他媽媽的談話中,我了解到晶晶很喜歡玩具汽車,而且對遙控車尤其感興趣,對于倒退、前進、轉彎、加速統統了如指掌。于是,我就布置了“我的小汽車”區角活動,和孩子們一起收集各種玩具汽車,果然不出所料,晶晶為這次區角貢獻了最多的資源,他帶來了許多不同功能和型號的玩具汽車。在區角活動時,晶晶不再是個局外人,因為那里有他最感興趣的玩具,他自然而然地加入到談話之中,滔滔不絕地告訴著身邊的小朋友,這是什么車,有什么用,那是消防車,要打119才能出來幫助我們滅火等有關汽車的知識,得到了小朋友的陣陣掌聲和不停詢問。我發現此時的晶晶臉上寫滿了幸福與自信,這時的他儼然像一個受人尊敬的小講師。老師一定要學會在日常教學中及時捕捉孩子的興趣點,讓孩子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中充分表現自我。
3.家校合力,發揮家園聯系的作用
只有幼兒園與家庭配合起來,教育一致,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幫助被忽視型幼兒走向群體,更需家長的大力支持與配合。
(1)了解孩子,分析孩子,把握教育方向。
家長要及時與老師溝通,在了解和分析孩子特點的基礎上,共同制定出一套統一的、正面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在園與在家能感受到一致的教育方式,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增進與孩子的交流。家長堅持言傳身教,適時提供給孩子交往的技巧與方法,增強孩子的交往自信。
(2)創造與同伴交往、合作的機會。
交往合作能力在現代社會是十分重要的,對幼兒來說也是如此,培養幼兒良好的交往合作習慣,提高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對幼兒的發展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利用多種形式,讓幼兒學會交往,提高其交往合作能力。在園老師鼓勵孩子多參與游戲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增強孩子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能力;在家父母可以邀請班上其他小朋友去他們家做客,教會孩子做客的禮貌,并鼓勵孩子為客人表演節目,學會與小伙伴分享自己的食品、玩具、快樂等。
(3)走出家門,多與社會接觸。
父母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在關心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加強對他們心理健康的關注。被忽視型幼兒一般懼怕陌生環境,家長可陪同幼兒進入陌生環境,鼓勵其與陌生人交談、游戲,變被動交往為主動。如每天晚餐后帶孩子去散步,接觸大街上的人和事;星期天去大型的游樂園玩耍,增加與其他孩子交流玩耍的機會;去超市等商場購物等,不斷擴大孩子的交往面,從而提高孩子的交際能力。
通過實施以上對策建議,可以幫助孩子走出自己的“小世界”,邁向五彩繽紛的“大世界”。當然,生活中被忽視型幼兒的個性不盡相同,教師和家長只有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才能有效幫助孩子走向群體,走出被忽視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