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雅
摘 要: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健康發展的關鍵,其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長期觀察與積累,在不斷糾正中逐漸養成。要讓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項很艱巨的任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問題,作者也在本文中對此問題進行思考,通過對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得出一些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方法。
關鍵詞: 小班幼兒 行為習慣 培養方法
一、幼兒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葉圣陶說:“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毙“鄤側雸@沒多久,我就發現我們班的雪花片的數量在減少,剛開始我以為只是我的錯覺,但是一次放學的時候,在孩子們排隊出教室的過程中,有一個孩子從褲子的口袋里拿出了幾片雪花片,我看到了就問他:“你這個雪花片哪里來的呀?”他看著我不說話,然后我見他的口袋有點鼓鼓的,就摸了摸,一摸竟然摸到了數十片雪花片。孩子入園都有校醫和阿姨層層把關,不可能讓孩子把玩具帶到教室來,所以我推斷這些雪花片可能是學校的,我就問他:“這些雪花片是教室里拿的嗎?”孩子點了點頭,我接著說:“這樣做是不對的,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如果你實在是很喜歡,一定要先問問老師能不能把它帶回家,只有經過別人同意了才能拿,知道了嗎?”他聽了之后點了點頭,以后再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幼兒的年齡小,一般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隨意性強,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弱,幼兒的大多數行為都是隨心而動,很少考慮這樣做是否正確,如果不及時把幼兒錯誤的行為糾正過來,那么幼兒的錯誤可能會不斷放大,最后造成嚴重后果。民間有一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這段時期養成的習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幼兒習慣的養成十分重要。
二、養成不良行為習慣的原因
通過對幼兒的觀察與接觸,我發現幼兒存在不少不良行為習慣。在衛生行為習慣方面,有隨便亂扔玩具、飯后不漱口的;在生活行為習慣方面,有獨立性差、依賴性強的;在飲食行為習慣方面,有挑食的、不愛惜糧食的,等等。
這些不良行為習慣并非一日養成,養成這些不良行為習慣的原因如下:
(一)家長的意識問題。
早在19世紀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幼兒的影響。他對父母的角色進行了簡要劃分:父親負責提供規則和紀律,母親負責提供愛與溫暖。在有的家長看來,照顧好孩子就是讓他們吃飽、穿暖、不生病。這是家長重身體健康、忽略心理健康的體現。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早地就教孩子漢字,注重文化知識灌輸,往往忽略了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
(二)祖輩過于寵愛和放縱。
在現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父母經常忙于工作,孩子大多都是祖輩照顧,祖輩對于孩子相對來說更加喜愛,對孩子的要求會盡力滿足,不舍得說一句“重話”。有時甚至會質疑父母的教育方式,在父母教育孩子時加以阻攔。祖輩的這種寵溺、放縱和有求必應,導致孩子養成任性、霸道、依賴等不良行為習慣。
(三)教師對幼兒細節的忽略。
幼兒接觸最多的是家長和老師,教師在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方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教師在教授幼兒五大領域知識的同時,要關注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由于幼兒人數較多,教師有時對孩子的關注不夠全面,會忽略一些細節,如有的孩子跑著去廁所,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時間久了以后就會成為一種習慣,會對幼兒的健康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教師作為教育者,應主動引導幼兒發展,不應為幼兒的不良習慣所牽制。
三、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
(一)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在游戲中,幼兒心情愉悅,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是學習正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重要時期,有利于教師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在幼兒出現不良行為時,教師要及時制止,并給予糾正。如有一次在玩“桌面游戲”時,兩個孩子發生爭吵,原來是因為只有一塊黃色方形的積木了,兩個孩子搭蛋糕都缺了這么一塊,我想了一下就對她們說:“你們兩個人一起做一個大大的蛋糕好嗎?”兩個孩子和好如初,搭好后還很高興地告訴我:“老師,你看我們搭了一個大大的蛋糕。”幼兒在游戲中一些不良的習慣很容易表現出來,教師就要時刻注意,讓幼兒知道同伴之間要謙讓,當一個孩子選擇了玩具后,其他孩子不能進行爭搶,可以一起玩,也可以等他玩好后再玩。同時游戲中要注意游戲規則,無規矩不成方圓,幼兒一有不遵守規則的現象就要立刻制止。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
幼兒的各種行為習慣都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如按時上學、不挑食、飯前洗手,等等,所以老師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要時刻注意幼兒的每一個細節。如我們班有個別孩子總是喜歡跑著進廁所,這雖然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如果放任不管,其他孩子就很可能會模仿,安全隱患逐漸擴大,從而導致嚴重后果,所以一旦看見幼兒出現不良的行為,就要立即制止,不能因為是小事就聽之任之。
(三)為人師表,為幼兒樹立良好榜樣。
由于幼兒的年齡小,缺乏對于對錯的判斷能力,對于幼兒,老師的話可以說是“圣旨”,老師說什么都是對的。而且幼兒的模仿力和可塑性都很強,對教師有一種特殊的崇拜,他們會時刻注意老師的言行舉止、衣著打扮。因此,老師要注意從自身做起,嚴于律己,凡要求孩子們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一旦自己做錯了,要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為幼兒樹立榜樣。
(四)家園配合,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家和學校是幼兒主要的活動場所,在學校,教師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而在家中,家長則是幼兒的第二個老師,家長的很多行為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幼兒。在平時活動中我發現我們班有個別孩子總是蹺二郎腿,學校里老師阿姨從沒出現過這種動作,試問他們是從哪里學來的呢?可能是從家里學來的。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分別對錯的能力卻很弱,幼兒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經常做這種動作就會模仿。所以,家長在幼兒面前也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F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十分寵愛,很多家長在發現自己的孩子做錯事情之后會說:“孩子還小,長大了懂事了會好的?!比缓笙笳餍缘亟逃幌伦约旱暮⒆?。幼兒雖小,但他們對周圍事物有很敏銳的感知,能很清楚地感受到成人的態度,家長以一種聽之任之、無所謂的態度教育幼兒,幼兒根本就不可能了解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同時,還要請家長配合,及時與家長交流孩子在園的情況,只有家長和老師一起努力,孩子才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貫徹到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家長和老師都起著決定性作用,要共同關注幼兒的每一個細節,嚴格要求,使幼兒漸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潘曉燕.幼兒不良行為形成的原因及矯正措施[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5).
[2]孟海燕.對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認識[J].新校園:學習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