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霞
課堂教學采取“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策略,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育重教師“教”輕學生“學”的做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先學”,不是讓學生泛泛地、單純地看書,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學,首先是提出學習目標,并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后,讓學生帶著思考題在規定時間內自學相關內容,完成檢測性練習。“后教”,不是教師漫天目的地教,而是在學生充分自學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地學習。已有的教學實踐表明,“先學后教”如果合理使用,有助于深化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怎樣在數學課中實施“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策略呢?
一、確立教學是為學生發展服務的觀念。
葉圣陶先生提出一個著名的觀點“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師要確立以學為主、教為學服務的教學理念,只有當教師內心真正確立學生第一、學習第一的觀點后,教才能真正為學服務。例如“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一課中,學習新知識一環節,我沒有采用以往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的教學方法,而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實踐總結驗證完成知識認識過程,同時悟出學習知識的方法。我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拿出事先剪好的六個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兩個),讓學生拼一拼,想一想,但并沒有提醒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有的學生用割補平移法,發現有很大的難度,能拼成已學過的圖形,也有部分學生能根據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一課的經驗,選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有的拼成了長方形或正方形,教師及時點撥:長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這時,我讓學生在組內討論,為什么這么拼,說給組內其他學生聽聽,讓學生教學生,進行互動學習。接下來我出示幾個思考題讓學生小組討論研究,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很快明白了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并熟練應用公式計算。
二、備學生,了解解學情。
老師備課習慣于備教案、備教材、備教法,但常常不備學生。因此,我建議老師們在備課欄中增設“學情”一欄。“學情”如何備?可找好中差幾位學生了解,可在班上普遍問詢。其實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就是憑經驗也該知曉學生的大致情況。只有把準真實的學情,才能恰當地確立教學起點。這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己”為教情,“彼”為學情。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們應做個知己更知人的智慧高明的老師。
三、精心設計練習,檢測自學效果。
“先學后教”教學模式的核心是自主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課堂始終的主線是緊扣教材內容的習題,即自學思考題、鞏固練習題、課堂檢測題。教師在這些習題的依托下指導學生自學教材,通過學生回答問題,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對學生不能理解的疑難問題及時點撥指導。學生在這些題目的引導下,讀懂教材的知識結構層次,理解所學內容,掌握運用所學知識,并找出自己自學的疏漏之處,及時補缺。
四、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幫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數學課本中的習題有“練習題”、“習題”、“復習題”不同層次的三類,其中“練習題”大多只要運用一次“公式”、“法則”、“定理”即可做出。我要求學生在預習時把練習題當成“預習作業”主動完成,這樣做可以防止有些學生預習時不求甚解,單純模仿例題依樣畫葫蘆。第二天上課,主要內容均由學生自己講,這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學生的預習意識。在討論階段,或由學生質疑問難,或由師生提問、大家討論。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透徹理解預習時沒有真正弄懂的內容,教師則經常提醒學生:你在預習時,有沒有想到這些問題的存在?你是否當時就已經能夠自己解決?現在想一下自己當時為什么解決不了?多次反復強調之后,學生就會意識到如果預習時不用心,在學習上就很難有突破,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學生就可以逐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五、合作分享,實現優勢互補。
“先學后教”強調學生個體先學,但重視群體共學,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種交流,一種互動,一種共享。為了讓合作交流更有效,首先要精心組建合作小組,按學習層次的差異互補搭配,再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能力等因素,兼顧學生的意愿,以三四人為一組;其次,對小組合作方法進行指導,包括組員如何介紹自己的特長,如何進行組內合理分工,如何有序發言等。如寫字快又好的負責記錄本組的研究成果,聲音最響亮的負責介紹同組學習情況,組長組織組員交流順序,交流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認真傾聽,不重復說別人說過的話,等等。“先學后教”的課堂中,應注重為學生的合作創造機會,要注意指導合作方法,使學生都能想一想、說一說、試一試,既展現個性智慧,又凝聚集體力量。
“先教后學”教學模式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有強大的生命力,必將成為未來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流。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繼續學習運用“以學定教,先學后教”的教育理念,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在反復驗證的過程中自由快樂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