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露
摘 要: 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弱勢的農村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不容樂觀。本文從農村大學生就業現狀入手,從個人、高校、社會三個維度分析農村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并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 農村大學生 就業難 三維分析
一、農村大學生就業現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較大比重且每年從農村考入大學的學生占大學錄取學生人數的很大一部分。在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就業機制和公平的競爭環境的今天,農村籍的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面臨更大的就業困境。2014年3月至10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廣東等10個省份,對未就業大學畢業生進行了調研。調研顯示,來自農村的畢業生未就業的比例是城市的四倍。
目前,大學生整體就業形勢嚴峻,勞動力市場供需總量存在矛盾,高等教育日趨大眾化,中國經濟形勢不景氣加上就業市場難以承載如此龐大的大學生就業大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難以就業。在這樣一個就業形勢異常嚴峻的環境下,大多數農村大學生因家境貧寒,社會資源匱乏,個人綜合素質較低,在當今的就業體制下的激烈競爭處于不利地位。因此,出現目前大學生就業難,農村大學生就業更難的局面。
二、農村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農村大學生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日益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要真正緩解這一問題必須從根源上找出產生這一問題的具體原因。筆者將從個人、社會和高校三個維度進行分析。
1.個人維度
受家庭經濟條件的制約,農村大學生從小獲得的教育資源匱乏,因而在進入大學后,同齡農村大學生綜合素質遠不及城市學生。近年來,用人單位愈加重視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才藝特長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城鄉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差距愈發擴大。此外,巨額的教育成本對于農村家庭而言是很大的負擔,因此許多農村大學生初入社會時就背負巨大壓力,急迫地想要改變生活現狀,薪酬的期望值過高。但在就業壓力如此嚴峻的今天,這種就業觀無疑是給本就處于弱勢的農村畢業生就業雪上加霜。
2.高校維度
自高校擴招以來,盡管越來越多的學生有了接受更高教育的機會其中包括農村學生,但由于一些院校盲目擴招,相應的教學水平并沒有提高。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與市場和社會的需要不相適應,使得許多農村大學生寒窗苦讀進入大學后并沒有掌握有用的技能,城鄉就業差距進一步擴大[2]。再加上市場對畢業生的需求遠不及高校的擴招速度,這又給農村大學生就業市場造成巨大壓力。同時,許多高校缺乏對農村大學生的就業引導,未能提供充分的就業信息和資源,沒有發掘農村大學生的潛能幫助其在進入社會前找到合適的就業定位。
3.社會維度
有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在一定程度上社會資源的作用往往超出求職者自身的能力。多項調查研究表明,子女的就業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背景[1]。但對于農村大學生,他們家庭的人際網絡和社會資源主要局限在農村無法與城市家庭相比。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招聘單位用人自主權加大。在同等條件下,招聘單位更傾向錄用綜合素質較高、社會資源較強的城市大學生,這無形中助長了就業歧視的勢頭,使得就業的環境有失公平,農村大學生更容易成為招聘單位就業歧視的對象。
三、解決農村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對策探討
1.個人層面
農村大學生急需轉變就業觀,提高綜合素質。首先應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客觀認識就業形勢,制訂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一方面要考慮到家庭實際情況,調整個人心態,降低期望值,先就業再擇業,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除了專業素養外,還應多參加學校里的各種活動,培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抗壓能力等,全面提高就業競爭力。農村大學生可以通過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彌補在社會資源和人脈方面存在的短板。
2.高校層面
高校應為農村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就業平臺,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重視就業指導。此外,高校應根據市場和社會需要,緊扣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調整教學模式和內容,制訂合理的培養方案,為農村大學生的就業創造更好的條件。同時,學校應拓展信息渠道,并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吸引單位來校招聘,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為農村學生多提供就業信息和資源。
3.社會層面
政府和企業要共同創造良好環境。一方面,政府要更重視農村基礎教育的建設,縮小農村與城市間教育資源的差距,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考慮到我國整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政府應建立和完善農村大學生到新農村就業的政策和制度,鼓勵農村大學生回到家鄉創業,建設新農村,進而提高農村的基礎教育水平,使農村教育進入良性循環。此外,政府必須建立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消除就業中存在的歧視和腐敗現象,為畢業生就業創造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沈嘉賢.問診農村大學生就業難[J].大學生就業.2014,8.
[2]盛子建.農村大學生就業困境與對策分析[D].湖南農業大學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