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宜珉
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小學是人成長過程中極重要的階段,無論是知識積累、身心發展,還是人生觀、世界觀的樹立,以及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人的終生發展都十分重要。養成好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成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培養怎樣的習慣,成人后就會形成怎樣的品性。近代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币虼?,人自幼就應該通過養成性教育,養成一種好的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一生具有深遠影響,這種影響將伴隨人的一生,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做人或處世,它都以一種無比頑強的姿態干預你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從而主宰人生。毫不夸張地說,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終身享用不盡的財富。
農村學校里許多學生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喜歡亂丟亂扔垃圾、講臟話、打鬧如此種種現象老師會提出來批評教育,但是一轉身,學生又會照舊。所以每天對學生進行苦口婆心的教育還是治標不治本。那么,怎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一、農村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養成的原因
農村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原因有兩個:其一,家庭教育。農村學生的家長整體素質不高,部分不識字,小學或初中文化水平占多數,大多忙于生計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照看,無人管教使孩子養成不良行為習慣。即使父母在家閑暇時也只愿聚在一起打麻將、玩撲克,無暇教育孩子。他們之中有的甚至認為只要孩子吃得好穿得暖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照顧,這些思想使農村家長忽略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性教育,導致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凸顯。其二,我校教育工作失誤。我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德才兼備的人才,但是由于多年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及升學競爭和考試壓力的環境影響,雖然知道德育和行為養成的重要性,但是為了在成績上趕超城區學校,只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提高學生的成績上,忽略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農村學校教師存在只要學生成績好就是對學校和家長最好回報的思想,在學生行為養成方面就沒有下足工夫,學生也就慢慢養成一些壞的行為習慣。其三,社會環境的影響。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創造人。小學生雖然最多接觸的是家庭和學校。但社會對他產生的影響也非常大。小學生不良行為的根源不一定在自身,而在于現實社會中的不良環境。小學生年齡小,明辨是非的能力弱,特別是農村學校的小學生對社會有好奇心,不良的社會風氣,如崇拜金錢、過度消費、自私自利等會讓他們樹立錯誤的價值觀,腐蝕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這些社會環境對他們產生的影響并不小于家庭和學校。
二、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1.家庭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是行為習慣養成的第一課堂,父母要用自身的行為影響孩子,身教重于言教。首先要為孩子作出榜樣,孩子好奇心盛,愛模仿,家長務必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不希望孩子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例如要孩子舉止文明,自己就不可言行粗暴;要孩子穿著整潔,自己就不可衣冠不整;要孩子讀書學習,自己就不可打牌搓麻將。只有在家長言傳身教的潛移默化下,方能自覺地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其次,家長要真正把孩子當成朋友,尊重他們的意見,并努力提高自身修養,言傳身教。要蹲著和孩子講話,彼此拉近距離,經常和孩子溝通,了解其內心世界,這樣更有利于教育孩子。對于農村學校的家長,生計固然重要但及不上孩子重要,孩子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在孩子眼里父母是神圣的,你們的一言一行都影響他們,希望家長能陪著孩子一起成長,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受益終生。
2.教師的教育作用
學生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和教師在一起的,教師首先要做好表率,從平時的小事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平時走進學校、教室,只要發現地面有爛紙就隨手把它揀起來,有了垃圾、廢紙總是親自扔到垃圾筒里,講桌也清理干凈。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到愛護環境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在農村學校班主任的作用不容忽視,家長也許忽略孩子的行為養成教育,但是班主任不能。班主任要經常教育學生遵守《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從常規抓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使學生養成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遵守紀律、遵守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公德、勤儉節約、愛護公物、助人為樂、關心他人的良好習慣。小學生的自覺性不強,但是學習能力強,所以要求教師時刻提醒、引導和教育。
3.學校的教育作用
農村學校也許設施條件不是很好但是可以給學生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如窗明幾凈,教室干凈。這樣學生自然就不會隨地吐痰或亂扔紙屑,管理規范,學生自然不會亂刻亂畫,教室物品擺放整齊,學生物品也會擺放得整齊有序等。學校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等形式,使家校形成合力,增強教育效果。我校經常對那些行為習慣差、成績不好的學生進行家訪,和家長一起分析孩子的問題一起商討解決方法,通過家校聯系,這些孩子已慢慢養成好的行為習慣。然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學生長期努力,需要老師不斷督促引導,需要家長細心教育。因此,教師應加強與家庭聯系,共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4.社會教育作用
(1)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農村小學生好奇心強對社會很多好奇的行為會進行模仿、練習,學校教師和家長要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2)讓學生有自己明確的行為習慣準則,在生活、學習中時刻用這些準則約束自己。
(3)遵守法律法規,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提高道德意識。
(4)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組織環保行動,讓學生去城鎮體驗環衛工人的偉大和艱辛,從小養成愛護環境衛生的好習慣;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可以利用暑假實踐活動帶農村學生去城鎮賣報,讓孩子知道爸媽掙錢的艱辛,養成不浪費的習慣;組織小朋友到社區福利院關心孤寡老人,為老人們打掃衛生,給老人講故事,給老人表揚節目等。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心,發揚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小學生年齡小,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日之功,糾正一個不良習慣更不是短時間能辦到的事。好習慣只有在長期反復的教育中才能養成,在這個工作過程中,教師必須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要抓緊、抓細、抓實,反復抓,抓反復,還要與家庭、社會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抓出實效,良好習慣的養成會讓孩子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