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靜 侯尚法
摘要:任何一種稅收籌劃都具有風險性和收益性的特點,在風險和收益可控的情況下,進行必要的籌劃也是財稅工作人員的理想目標。本文以個人所得稅中的工資薪金和勞務報酬為主要研究對象,從課稅對象、計稅依據和適用稅率等基礎性概念入手,探討薪酬類個人所得稅的籌劃思路。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 工資薪酬 勞務報酬 稅收籌劃
個人所得稅的征稅對象是個人所取得的應稅所得額,人們關注比較多的是工資薪金所得和勞務報酬所得的征稅問題。個人所得稅稅率有超額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兩種形式。各個稅種適用比例稅率的通用計稅公式可以簡化為:應納稅額=計稅依據×稅率。利用通用公式對工資薪金類進行個人所得稅籌劃,有降低計稅依據、降低稅率和二者同時降低三種思路。
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稅率為3%—45%的七級超額累進式稅率,可以直接分段計算也可以用速算扣除法計算。公式: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應納稅所得額為每月收入額扣除免征額3 500元(外籍人員為4 800元,以下扣除標準統一用3 500元簡化表示)。工資、薪金所得涉及的個人生計費用,我國采用定額費用扣除的辦法。本文對薪酬類個人所得稅進行詳細分析。
一、對計稅依據進行分解,相對均衡地發放工資、薪金更節稅
實務中有很多企業平時給員工發較低的基本工資,季度、年終或不定期再發獎金的模式。平時發放的工資很低,有的還低于免征額。《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等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方法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5]9號)其中第二條規定了全年一次性獎金的計稅辦法。
(一)將員工當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除以12個月,按其商數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
如果在發放年終一次性獎金的當月,員工當月工資薪金所得低于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額,應將全年一次性獎金減除員工當月工資薪金所得與費用扣除額的差額后的余額,按上述辦法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
(二)將員工當月內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按上述第(一)條確定的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計算征稅計算公式如下:
①如果員工當月工資薪金所得超過免征額的,適用公式為:
應納稅額=當月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②如果員工當月工資薪金所得低于免征額的,先扣除兩者之差額,適用公式為:
應納稅額=(全年一次性獎金-差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例1:A公司給員工制定工資(扣除社保后金額)發放方案如下:甲方案,月工資2 500元,每季末時發放季度獎7 500元;乙方案,月工資2 500元,年終一次性獎金30 000元;丙方案,月工資3 500元,年終一次性獎金18 000元;丁方案,每月5 000元。試分析哪個方案交個人所得稅最少?
甲方案:每月工資2 500元達不到免征額3 500元,不征稅。而在1—3季度末時月份工資加季度獎金合計10 000元超過免征額,應交個人所得稅額=(10 000-3 500)×20%-555=745(元),第4季度可以按年終獎金計稅方式,每月的獎金=[7 500-(3 500-2 500)]/ 12=541.67(元),適用的稅率為3%,速算扣除數0,代入上述②式,應交個人所得稅稅額=(7 500-1 000)×3%=195(元),全年稅額為745×3+195=2 430(元);
乙方案:平時達不到免征額不征稅,年終獎金不需要交。每月分配的獎金=[30 000-(3 500-2 500)]/ 12=2 416.67(元),適用的稅率為10%,速算扣數105,代入上述②式,應交個人所稅稅額=(30 000-1 000)×10%-105=2 795(元),全年稅額為2 795元。
丙方案:平時工資3 500元等于免征額,應納稅額為0,年終獎為18 000元,每月的獎金=18 000/12=1 500元,適用稅率為3%,速算扣除數0,代入上述①式,應交個人所得稅稅額=18 000×3%=540(元),全年稅額為540元。
丁方案:平時月工資5 000元大于免征額,每月應納稅額=(5 000-3 500)×3%=45(元),全年稅額為540元。
通過對比分析,平時低工資,年終發一次相對大額獎金的稅負最高。不考慮資金在一年以內的時間價值因素,工資相對平均的方案稅負最低。丙、丁方案與乙方案相比,可以節稅2 255元。如果考慮時間價值因素,丙方案最優。當然年終獎金的發放要規避開納稅臨界點這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有時多發一元錢,實際到手的工資反而還少了。
二、對計稅依據進行分解,實現節稅目的
對工資進行分解,把名義工資降低或進行轉化。在注冊稅務師執業過程中,經常發現有些企業利用虛列工資減少個稅支出;還有些國有企業用“代工資”和“報票子”等形式逃避個人所得稅,甚至增加企業所得稅稅前列支項目。這實質是稅收違法行為,也是財政“小金庫”檢查的重點項目,違法成本很高。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主體是“個人”,而非企業。為了減少非會計主體的稅收負擔,不惜成本違反相關法律法規,企業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與逃稅、避稅相比,稅收籌劃是合法行為,在納稅義務發生之前對業務事項進行策劃安排。而逃稅是違法行為通常在納稅義務發生之后進行的逃避。避稅與國家政策導向和國家稅收立法意圖相違背。為此,應合理地進行稅收籌劃,降低稅負,樹立正確的稅法觀念。
提高非應稅工資收入的標準,可以降低應稅工資數額,以達到減少稅負的目標。《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征收個人所得稅若干問題的規定〉的通知》(國稅發[1994]89號)規定了補貼、津貼計稅和不計稅的范圍和不屬于納稅人本人工資、薪金所得項目的收入情形。另外提升社會保險即“五險一金”和企業年金的繳納標準也有同樣的效果。如:繳納養老保險費的計算標準有上下限范圍,以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為基數,最高不得高于其300%,最低不得低于其60%。當然在實務中,還需要與職工進行必要的溝通,要以職工本人是否有意愿為前提。
三、同時降低計稅依據和稅率以達到節稅目標
上述降低稅基或稅率的思路,在一定范圍內有一定的籌劃效果,但到一定程度后,籌劃空間和程度有限,再繼續降低難有效果。筆者在注冊稅務師執業服務中,經常與企業管理層交流,認為可以采取同時降低計稅依據和稅率以達到節稅目標,這就需要根據消費情況,結合企業增值稅抵扣和具體購買合同靈活運用,詳細籌劃。
例:某企業部門員工需要購買一部汽車,車價款20萬元,可送價值1萬元裝具;該經理年薪約6萬元。如何結合此具體情況進行個人所得稅稅收籌劃?
分析:汽車價款20萬元送裝具,車輛購置稅稅率10%(約2.1萬元),掛牌、保險、車船稅等費用支出約1萬元,總計支出約23萬元。總價款23萬元的小汽車約需該員工4年左右的工資。
第一種方案:和汽車銷售商談價,假如談好的最低交易價即增值稅價稅合計是20萬元,汽車裝飾是1萬元,按規定交車輛購置稅是2.1萬元。直接支付該款項。
第二種方案:與汽車4S店協商,簽訂兩次合同進行二次交易,第一次合同是購車合同;第二次是掛牌以后,再簽一次裝修裝具合同。第一次合同,按最低計稅價格17萬元(含稅價)付第一次款,開具17萬元的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一張。第二次合同在辦完車輛登記手續后來辦理裝具手續,把4萬元余款結清,開具裝飾品銷售發票一張(車主是個人的話開普通發票)。汽車掛牌交易前交車輛購置稅時是按最低計稅價格17萬元計算交稅,車輛購置稅是1.7萬元。這樣比第一方案僅車購稅就可以節稅4 000元。一次交易分成兩次交易事項,可以合理地規避增值稅價外費用,對汽車銷售商也容易接受。
第三種方案:汽車價款全部由該員工所在公司來付,21萬元款項分成20萬元車款和1萬元裝具款分二次交易。第一次交易20萬元的車,開具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一張。第二次1萬元的裝具,開具1萬元的增值稅專用發票。這樣不含稅價為21/(1+17%)=17.95(萬元),可以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為3.05萬元。再交2萬元的車輛購置稅加上掛牌扣險等1萬元費用,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成本為20.95萬元,后續可以折舊的形式,在所得稅稅前扣除。車的所有權歸企業,實際使用權歸員工個人。企業所得稅法規定:飛機、火車、輪船以外的運輸工具最低的折舊年限為4年。4年以后企業折舊提足可以再轉讓給職工個人,當然也可以不轉讓。
汽車價款由企業提前來付,后期員工工資可以少計發的形式,即名義工資備查類賬登記,實發工資按扣除“車款”后的價格確定發放。這樣員工平時工資可以減至免征額。個人所得稅負為0。對企業來講,即可以抵扣了增值稅,減少了企業所得稅。而且還因為“汽車”留住了人才,有了在稅收籌劃以外的額外收獲。這樣既降低了計稅依據,又降低了稅率,可以節稅。當然實際執行中還需要企業和個人充分協商,簽訂適當的合同,事先約定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等法律權益歸屬問題。以合同控稅也是稅收籌劃重要的思維,有時會起到很大的籌劃效果。這種思維比前面所述常規方式,會不會更有籌劃效果?還需要在實踐中,以實質重于形式為原則,結合企業和個人各方面的影響因素綜合考慮為好。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得知,以業務實質為前提,完全可以在稅收事項前進行合理的稅收籌劃。通過變換一下納稅人身份,簽訂相匹配的合同等方式,可以降低稅收成本,達到節稅的目標。個人所得稅稅收籌劃的方法有多種,我們需要結合實際交易和事項,綜合考慮,選擇適當合理的方案進行節稅處理。Z
參考文獻:
[1]全國注冊稅務師考試教材編寫組.稅法(Ⅰ)、(Ⅱ)[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4.
[2]鄭偉.港口企業股權投資中的稅收籌劃[J].商業會計,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