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過程管理是保證高等院校實訓教學質量的關鍵。本文通過對廣西地方本科院校財會類專業的基本概況及實訓教學過程管理存在問題的深入分析,結合轉型期的新特點和新要求,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考核辦法、質量評價等方面提出解決對策,以期更好地推進廣西地方本科院校財會類專業的建設和發展。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 財會類專業 實訓教學過程管理 問題及對策 廣西
ISO9000是國際上專門針對產品和服務質量控制的管理體系,它適用于所有的產品和組織。其中“過程管理”是實施該標準的核心,是質量管理中最根本的方法,它主要強調對過程的全面把握和對關鍵點的有效監控。盡管“過程管理”主要應用于企業,但是作為與組織有相似管理系統的廣西地方本科院校,當然也可以將這種方法移植到自身的實訓教學管理中來。
一、廣西地方本科院校財會類專業基本概況
截至2015年9月1日,廣西共有地方本科院校23所,其中廣西財經學院、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百色學院、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梧州學院、玉林師范學院、欽州學院、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和賀州學院等13所院校開設了財會類專業。在這13所地方本科院校中,廣西財經學院、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和廣西大學等3所既開設了會計學專業又開設了財務管理專業,廣西民族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和廣西師范大學等3所僅開設了會計學專業,百色學院、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梧州學院、玉林師范學院、欽州學院、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和賀州學院等7所僅開設了財務管理專業。
近幾年來,廣西地方本科院校財會類專業招生人數呈逐年增長的態勢,2012年946人,2013年1 596人,2014年1 707人,2015年2 072人(詳情見圖1,數據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高教處),短短四年間翻了約1.2倍,年均增長32.35%。其中,廣西財經學院財會類專業招生人數最多,達到2 520人,約占總數6 321人的40%。
調研發現,廣西地方本科院校財會類專業實訓教學過程管理存在不少問題,這與轉型期的要求相差甚遠。因此,如何使實訓教學過程管理逐步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是一個不容回避且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二、廣西地方本科院校財會類專業實訓教學過程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目標模糊,教師教學無針對性
除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桂林理工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5所為老牌本科院校外,其余8所均為新升本院校。新升本院校的主要特點是升本時間短,軟硬件較差,師資力量薄弱。在這8所院校中,從事財會類專業實訓教學的主要是一些初出茅廬的碩士研究生。與老教師相比,他們理論較為扎實,工作富有激情,但教學水平不高且實操經驗欠缺,導致教學目標模糊,教學毫無針對性,既抓不住重點,又扣不住難點。
(二)實訓脫離實際,教學內容嚴重滯后
廣西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財會類專業所進行的實訓主要針對工業企業的經濟業務,基本上不涉及商業企業、貿易、物流、金融、稅務、海關、保險、證券、互聯網、房地產等業務,而現實經濟生活中這些行業早已成為財會類專業學生的主要就業領域。實訓內容嚴重脫離實際,這是橫亙在學生面前的一道“天塹”。如何使其變成“通途”,需要各校大力加強“校事合作”“校企合作”和“校司合作”,不斷選派優秀實訓教師“走出去”,分赴上述單位財務部門交流和學習。
(三)教學模式單一,實訓效果差強人意
迄今為止,廣西地方本科院校財會類專業實訓教學仍然停留在較低層面的“師父帶徒弟”的模式上,教師在臺上機械示范,學生在臺下痛苦模仿,課堂氣氛沉悶。另外,實訓時,許多教師只停留在“答案”本身,而忽視會計、財務管理、稅法、審計、金融等相關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充分暴露出實訓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不足,未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見,根本不具備拋磚引玉和旁征博引的能力,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四)教學方法僵化,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目前,大多數廣西地方本科院校財會類專業實訓教學仍采用“以教師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師只注重“傳授知識”而忽視“培養能力”,導致學生學習時經常犯怵。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善于采用PBL式、案例式、討論式等方法,那么學生思維將僵化,甚至處于窒息狀態,創新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便無從談起。
(五)考核辦法落后,學生混日子無心學業
大部分廣西地方本科院校對于財會類專業實訓教學的考核成績主要包括考勤、作業和期末成績三部分,權重分別為0.2、0.3和0.5,等級設定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與不及格(分數)五個級別,最后折算出學生實訓總成績。其實,這種傳統考核辦法看似完美,其實很不科學。因為學生只要平時無缺課記錄且又按時上交了作業,該門課程基本就可輕松過關,導致部分學生天天沉迷于網絡游戲,無心實訓。
(六)質量評價缺位,教師教學無責任心
廣西地方本科院校一些財會類專業實訓教師責任心不強,“放羊式”教學是較典型的教學方法。上課前從網上下載一些材料,然后叫學生進行實操,甚至有的還讓學生上自習。這充分暴露出部分學校的管理嚴重缺位,根本未制定出科學、有效、可測的教學質量評價制度,無章可循,抑或有之,也是執行不力。
三、加強廣西地方本科院校財會類專業實訓教學過程管理的對策
(一)明晰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職業素養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實訓前,作為一名財會類專業實訓教師,一定要深諳各門實訓課程的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數。例如會計學原理實訓是讓學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中級財務會計學實訓是讓學生熟練掌握全面、系統、完整并與實際相符的賬務處理;成本會計學實訓是讓學生理解成本的構成和核算流程,掌握各種費用的歸集和分配方法以及各種成本計算方法的應用;財務管理學實訓是讓學生了解財務信息收集整理的方法,掌握各項財務預測、決策、預算、控制和財務分析方法;管理會計學實訓是要讓學生明晰與財務管理學實訓的區別所在,基本掌握本量利分析及變動成本計算、預測與決策的基本方法,全面預算與標準成本控制等;稅法實訓是讓學生明白納稅的全流程,掌握稅務登記、發票領取、納稅申報、變更注銷、稅收優惠的處理;審計學實訓主要是讓學生知曉企業會計業務中一般易出現錯誤和弊端之處,熟練掌握單項審計和綜合審計的方法。
(二)緊盯市場前沿,實現教學內容職業化
要實現財會類專業學生“零距離”就業,廣西地方本科院校就必須緊盯市場前沿,以“社會需要”為中心,努力實現與市場接軌。因此,要大力培育三種技能。
1.基礎技能。除了讓學生掌握工業企業的專業核算技能、崗位輪換技能、會計分析技能、稅收籌劃技能、財務審計技能和信息處理技能外,還要大力增加分行業的會計綜合模擬實訓,使學生畢業后能夠適應多個行業的需求。
2.智慧技能。智慧技能是指能在不熟悉的環境中挖掘出有用信息并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加工和處理,以達到撥開云霧見本質的目的。如撰寫財務調研報告等。
3.人際技能。作為一名財務人員,必須主動適應社會,妥善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如能靈活與倉儲、研發、生產、銷售、人力資源、供應商、客戶、銀行、工商、稅務等部門打交道。
(三)權衡各種利弊,力求教學模式多樣化
根據筆者多年從事實訓教學的體會,教師在實訓中要科學選用以下教學模式。
1.場景模擬。場景模擬是指實訓教師根據教學計劃,以仿真的財務資料為對象、模擬的財務環境為場景,在學校實訓室所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如在賀州學院與用友公司合資組建的實訓大樓內,通過仿真的工商、銀行、稅務、海關、物流等窗口,使財會類專業學生足不出校就能熟悉企業的全部業務流程。
2.現場教學?,F場教學是指實訓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的要求,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實地參觀并進行現場指導的一種教學方式。許多在課堂上難以闡述清楚的問題,如會計組織核算程序、成本核算程序、存貨處理程序等,只要通過現場參觀和教師的及時講解,做到眼見為實,就可讓學生獲得清晰的認識。
3.第二課堂。此處的“第二課堂”是指財會類專業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致所在,在第一課堂之外,由實訓教師組織的學生自愿參加的各種財務活動。如組織學生參加實訓專家講座、學術報告、會計沙龍、會計晚會、書寫比賽、點鈔比賽、炒股比賽、手工比賽、電算化比賽、審計比賽、稅收籌劃比賽、財務分析比賽、Excel比賽、ERP沙盤模擬大賽和參與實訓教師課題研究等。
(四)靈活運用教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根據筆者多年的實訓教學探索,教師在教學中可視知識點需要靈活運用以下方法。
1.PBL式。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指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遵循“重課前精心設計,輕課堂簡單講授”“重關鍵問題引導,輕教材內容灌輸”“重課后自主學習,輕課中被動接受”“重課程學習過程,輕期末一次考試”的原則。如在進行會計學原理的實操時,針對學生自己每個月的收支情況,引領他們完成會計憑證的填制、賬簿的登記、成本的計算和會計報表的編制等一系列流程,使學生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從而拉近學生與財務的距離。
2.案例式。案例式是指教師課前精心設計案例,課堂上對案例作扼要介紹,然后讓學生置身案例場景,通過實操尋找答案,最后教師適當作出點評。如在學習中級財務會計學中的“應收款項”這個知識點的實操時,可以ST科龍和四川長虹為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自由發表觀點,目的是形成碰撞性思維,讓學生有一種“上市公司也不過如此”的感覺。
3.討論式。該方法主要適用于實訓教學中的重點及難點問題。如對稅法中難以把握的問題,可組織討論,將學生分為稽查人員、納稅人兩組,就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辯論,使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化,以提升學生對實訓教學的參與度。
(五)改革考核辦法,構建立體化評價體系
改變傳統考核方式,推行以操作技能為主的“過程”考核模式。實訓教學中,教師應該在開學初或實訓開始時,布置作為期末實訓考核依據的實訓“作業”,并詳細交代每個人必須完成的基本任務及具體考核方式。學生按實訓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分工協作,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實訓任務,最后上交實訓“作業”。只有這樣,學生對該課程教學的每一環節才會認真對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注重“結果”過渡到更注重“過程”。
(六)創新獎懲機制,調動教師工作熱忱
建立一套科學且有可操作性的教學質量考核制度是廣西地方本科院校財會類專業實訓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保障。為此,應選定實訓教學準備、實訓教學實施、實訓教學效果等三項一級指標和若干二、三級指標構成評價指標體系,逐項評分,綜合評定。對分數較高的教師,在工資福利、職稱評聘、外出進修、學習交流、住房等方面給予傾斜,以充分調動他們的工作熱忱;對分數較低的教師,短時間內不適合在實訓崗位工作的教師可采取末位淘汰的辦法予以調離,使實訓教師既有壓力又有動力,從制度上杜絕庸教懶教現象的出現。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等教育轉型期,可以借鑒ISO9000質量管理辦法以提高實訓教學質量。因此,加強廣西地方本科院校財會類專業實訓教學過程的管理,必須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考核辦法和質量評價等幾個方面苦下功夫。J
參考文獻:
[1]周丹,楊曉玉.課程實訓過程管理研究——以“管理學”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07):60-62.
[2]唐際艷.網絡教學環境下《會計學基礎》課程實踐性教學的探討[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11):118-120.
[3]謝磊.淺談高職會計專業的模擬實訓[J].經濟研究導刊,2009,(33):265-266.
[4]李敏.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實訓課程創新教學模式的構建[J].商業會計,2014,(12).
[5]樂長征,楊貞斌,劉蘇雨.會計實訓教學的內容和方法[J].會計之友,2010,(30):121-122.
[6]劉弋茜,陳建西.“校司合作”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實訓探索[J].財會月刊,2013,(10):127-128.
[7]朱慶仙.高職院校實訓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1,(09):148-149.
[8]占慧蓮.會計實訓教學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財會研究,2012,(05):112-114.
作者簡介:
蔡旺清,男,澳門科技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賀州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風險投資、稅收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