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鋒
摘 要:通過對瑪納斯縣獎補機制實施前后草地生態指標的地面監測,結合遙感影像、氣象數據綜合評價分析,結果顯示:全縣天然草原植被平均蓋度、平均高度比實施前分別增加了7.9個百分點和45%,鮮草總產量比實施前增加了8.87%,草地載畜能力比實施獎補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草原獎補政策生態效果顯著。
關鍵詞:草原;獎補機制;生態效益;評估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3-04-101-02
在草原生態環境日益惡劣、牧民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之際,國家從2011年起全面建立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對草原保護規模最大、覆蓋面積最廣、受益農牧民最多的一項重大政策[1]。本文選擇瑪納斯縣作為研究對象,初步對調查縣政策實施前后草原植被覆蓋度、地上生物量、載畜能力等指標進行分析評價,以期為更加科學有效地利用草原提供理論依據。
1 研究區概況
瑪納斯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北部,昌吉州最西部,準噶爾盆地南部,總面積11 067.6km2,是自治區的農業大縣。2012年全縣總人口15.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8萬人,有漢、回、哈薩克、維吾爾等22個民族。其中:牧區鄉村有清水河鄉、塔西河鄉、旱卡子灘鄉和樂土驛鎮、包家店鎮的牧業村,牧民總戶數5 616戶,人口14 834人。已定居牧民1 719戶7 420人,未定居或半定居牧民3 879戶7 414人。全縣總耕地面積11.49萬hm2,擁有天然草場58.04萬hm2,其中可利用面積53.37萬hm2,占草場面積的92.1%(據1986年資源調查報告,不含兵團草場)。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區,北部沙漠區和平原農區。全縣共有8個草地大類、20個亞類和92個草地型。
2 研究方法
通過對獎補機制實施前后連續幾年的天然草原植被恢復、生產力地面監測數據,結合遙感影像、氣象等相關數據資料,通過“3S”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綜合分析。全縣共布設固定監測樣地30個,樣方234個,從2010年始每年于7月中旬牧草生長高峰期進行地面監測。
3 草原獎補機制生態效益分析
3.1 草原生態環境變化情況
3.1.1 天然草地植被變化情況 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全縣天然草原平均植被蓋度比2010年增加了7.9個百分點,草群平均高度比實施前增加了45%;其中,禁牧區天然草原平均植被蓋度、植被高度較禁牧前分別提高10%~15%和15%~20%,植被物種的多樣性日趨豐富(表1)。
3.1.2 天然草地生物量變化情況 結果顯示,2013年瑪納斯縣天然草原牧草高峰期各大類草地平均鮮草產量較實施前增加了19%;其中,禁牧區鮮草平均產量
2 085.19kg/hm2,較禁牧前提高33.8%,草畜平衡區鮮草平均產量增加了13.1%。且山地草甸、溫性草甸草原類草地禁牧效果極顯著,分別提高了85.78%、89.19%;其次是溫性荒漠草原效果明顯,增幅在30%以上。2010-2013年瑪納斯縣各類型草原鮮草產量對比,見表2。瑪納斯縣2013年天然草原鮮草總產量52.171萬t,比補獎機制實施前2010年鮮草產量47.92萬t增加了8.87%,比2012年鮮草產量19.98萬t增產1.6倍(2012年屬嚴重干旱年份)。
3.2 天然草原草原載畜能力變化 據動態監測數據估算,獎補機制政策實施后,瑪納斯縣草地生產力提高,各類草地載畜能力增大,草地載畜能力比實施獎補前201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溫性草甸草原、草原類草地載畜能力比獎補實施前提高了50.55%和70.99%。2010-2013年瑪納斯縣各類型草原載畜能力見表3。從整體來看,瑪納斯縣暖季放牧場基本達到草畜平衡;冷季放牧場在充分利用各類秸稈、飼草料進行補飼的條件下,也基本達到草畜平衡。
4 結論與展望
隨著全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全面落實,瑪納斯縣嚴格禁牧、草畜平衡區管護等措施,草原獎補政策效果顯著,草原生態得到明顯恢復,生物多樣性增加,草地生產能力得到提升,草原科學合理利用水平得以提高,草原生態恢復速度明顯加快,牧草植被長勢偏好,昔日荒蕪的草原重新煥發勃勃生機,草原生態環境日趨好轉。
參考文獻
[1]張煒.新疆退牧還草補償機制績效分析——以阿勒泰地區為例[D].烏魯木齊:新疆農業大學,2013.
(責編:張宏民)